張玲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廣東廣州510282)
數字出版環境下科技期刊編輯必備的新意識
張玲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廣東廣州510282)
數字時代,科技期刊的經營模式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傳統編輯應當轉變觀念,打開視野,在不斷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樹立服務意識與營銷意識,完成個人與期刊在這場變革中的成功轉型.
數字出版;科技期刊;編輯;新意識
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對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及產品呈現,并通過網絡加以傳播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它的實質是數字媒體經營,是用數字技術和思維進行出版.近年來,數字出版技術已經影響到我國出版行業各個領域,科技期刊也不例外.數字出版技術對科技期刊的影響主要包括:(1)縮短論文發表時滯,加快科技成果傳播速度.(2)豐富出版形式,增強讀者/用戶閱讀體驗.(3)創造新的盈利模式.(4)符合現階段讀者/用戶閱讀需要.我們每一位科技期刊編輯都應該積極應對這場變革,適應新的環境,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術,并且形成新的出版意識和思維方式,以便更好地為期刊和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具體來說,筆者認為,科技期刊編輯在數字出版這個大環境下必須具備的新意識包括創新意識、營銷意識、服務意識和學習意識4個方面.
所謂創新,就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并且獲益.具體到數字出版這個大環境下,創新意識可以體現為積極嘗試數字優先出版、開發期刊應用程序(APP)等.這里說的數字優先出版不是預出版,不是將目錄或摘要提前發布;真正的數字優先出版是一種正式的出版形式,出版后不能撤銷,每篇文獻都有一個唯一的數字對象標識符(DOI),并且與印刷版文獻一致,永不改變,以此作為電子文獻的身份標識,為日后檢索文獻提供依據[1].筆者2014年有幸參觀了美國優秀期刊Neurology(SCI收錄期刊,近6年影響因子都在8分以上)編輯部,對其數字出版模式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以數字優先出版為例,該刊編輯部所有確定錄用的文章都將第一時間單篇上傳到網上(不用等待一期雜志編排完畢,相比紙質版可提前2周左右),平均2~3天更新一次,而且一定是全文上網,附有DOI號.唯一與紙質版不同的地方在于,紙質版文獻最多可包含5個圖表,在線版本則不做限制(因為無需考慮成本及頁數限制),甚至可上傳原始數據,以增強文章可信度.反觀國內,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優先數字出版平臺自2010年10月正式啟動以來,與之簽訂優先出版協議的期刊已有1 429家,占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收錄期刊總數(8 462家)的16.9%[2],但這1 000余家期刊編輯部真正實現了及時上傳的寥寥可數,同一時間僅能在知網數字優先出版平臺上瀏覽到5篇文獻.
創新意識不夠還體現在忽視APP的開發.隨著網絡條件、電子設備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已經較少閱讀紙質版文獻,而是更熱衷于通過電腦、iPAD甚至手機進行閱讀,APP的作用日益凸顯.中國激光雜志社的APP可謂一個成功案例,其界面清晰,操作簡單,集文字、視頻等為一體,囊括了該雜志社旗下7本期刊,用戶既可以瀏覽到這7本期刊中最新的文獻,又可以掌握期刊編輯部、行業發展的相關信息,而且可以利用碎片時間隨意瀏覽,所以幾乎每篇文獻都有數十次甚至百余次的瀏覽量,集聚了一定的人氣.除此之外,《中華病理學雜志》、《中華心血管雜志》等期刊也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推出了iPad版APP.但總的來說,APP普及程度不高,有待各期刊社進一步引起重視.
過去傳統出版環境下,因為經營機制等原因,編輯出版人員對期刊的營銷、推廣并不重視.而現在,隨著出版環境的改變,市場競爭的加劇,編輯出版人員必須增強期刊的營銷意識,積極樹立期刊品牌形象,進而增強期刊的經濟效益.這其中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借助社交媒介進行推廣.社交媒介已成為信息傳播和資訊獲取的重要平臺,如國外的face book,twitter,google plus,以及國內的微博、微信平臺.Facebook現在的注冊用戶數已超過10億,且用戶規模仍在持續增長[3].微博在我國最具代表性,據DCCl統計,我國微博用戶數已經趨近網民數,19歲及以上網民中,微博用戶的滲透率近90%[4].還是以Neurology為例,該刊編輯部指派專人負責在上述3大社交媒介進行期刊的推介與宣傳,內容包括發布文獻鏈接,專家/編輯點評,以及與作者進行互動等.其中光Face book上關注他們的用戶就達到了數萬人之多,互動交流也非?;钴S,不時有作者在上面對雜志內容進行反饋,體現出用戶對期刊較強的關注度與喜愛度.國內方面,截至2012年,在新浪微博上開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達1 000多家,但其中大多數為大眾類期刊,學術期刊僅52家[5].微信業務相對發展較快,以醫學期刊為例,已有《中華醫學雜志》、《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中華全科醫師雜志》、《中華檢驗醫學雜志》、《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等若干家雜志開通,而且除了實現文獻推送、介紹行業發展資訊外,還添加了延展閱讀、按需閱讀等功能,用戶口碑較好.
如果說期刊的推廣、客戶的吸引是期刊營銷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期刊的盈利了.在追求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前提下,創收是期刊社的一項重要任務,所有的編輯出版人員都應該具備這個意識和能力.數字出版環境下的營銷方式包括以下幾種:在線下載收費、互聯網廣告、線下活動盈利、數字化產品銷售盈利.在線下載收費無需多言,萬方、知網等數據庫現階段就在采用這個方式盈利,如何處理與數據庫之間的盈利分配是關鍵.互聯網廣告目前投放量不大,但不失為一個發展趨勢.隨著紙質版銷售量的不斷下滑,原本投放在紙媒中的產品廣告均可以考慮以電子版的形式穿插至數字版本中,而且廣告形式可以更多元化,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可以被采納,廣告效果有望提高.第三種,組織線下活動盈利,可以包括舉辦專題講座(可以圍繞期刊專業方向,也可以圍繞科技論文寫作方向),學術會議/沙龍,以及對國內外知名期刊社、醫學科研機構的參觀、培訓活動等等.期刊社應該充分利用掌握的專家資源,發揮科研部門、專家及讀/作者之間的橋梁作用,而不僅僅局限于論文的發表工作.最后,數字化產品銷售盈利.這里的數字化產品主要指的的是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產品,以及電子數據資料等產品.科技工作者論文撰寫或科研成果申報等過程中常常需要用到大量的數據資料,期刊社如果將相關數據分門別類整理出來,或者委托數據庫公司進行分析整理,必將擁有較大市場.而多媒體產品則包括創新的手術術式錄像、建模方法的演示,以及會議、講座、培訓等視頻,都可以通過售賣版權獲得盈利.
除了盈利,編輯出版人員還應該樹立服務意識.出版業現在正在從傳統單向經營模式向雙向、互動式服務模式轉變,期刊編輯必須不斷提高服務意識及服務品質,實現以服務為導向的出版,才能適應新的要求[6].部分領先的期刊社已經開展的服務形式包括文獻推送服務、文獻的校閱及評價服務、查詢文章的鏈接、論文再版服務、數據統計、定制最新目錄郵寄,以及為作者、讀者提供按需印刷服務、定制期刊等[7].這些服務一部分可以幫助用戶更便捷地了解期刊社的最新文獻刊發信息,一部分可以協助用戶更好地完成自身科研創作活動或成果展示活動,但無論哪一項,均可以增強用戶對期刊社的關注度及好感,即用戶黏性.舉個例子,2009年3月,美國《時代》周刊創辦為讀者量身定制了一份“自助”雜志《我的》.讀者可從《時代周刊》、《體育畫刊》、《美食與美酒》、《返璞歸真》等8種雜志中任選5種,挑出自己感興趣的欄目重組成一本36頁的雜志免費訂閱,總共有56種選擇方式[7].《中國激光》雜志社為作者提供論文速報功能,一旦出版平臺發布論文,即立刻給作者發送郵件,作者可以在第一時間得知自己論文上網的消息,獲取論文相關信息.而且以月為單位,生成一期《光電信息月報》和《光電論文月報》,根據讀者訂閱情況和選擇的關鍵詞,通過文獻推送服務,發送到讀者的郵箱[8].按需出版方面,知識產權出版社是國內最早開發此業務的傳統出版社,現已特別成立北京中獻拓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專業從事按需印刷業務[9].以上事例說明,增強服務意識,以多種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已經被不少期刊社所重視,已成為新形勢下轉變觀念的重要內容.
現代社會,競爭不斷加劇,新技術、新知識不斷涌現,數字出版作為一門結合文化、技術與商業的新興產業,更加需要大量綜合掌握出版版知識、IT技術及營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出版編輯人員在具備傳統的編輯策劃能力之外,同時熟練掌握電腦、網絡技術,以及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商業運作能力.具體來說,迫切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包括:(1)深度標引知識.即對概念、詞匯、知識點等進行深度標引,編輯、校對引證等,以便文獻在海量信息中被檢索到[10].(2)數字化產品設計能力.數字化產品不同于紙質期刊的排版、印刷,它有著形態上的多樣性,我們應根據用戶需求和資源特點進行數字化的產品設計,已達到更好的銷售目的.例如期刊的APP,軟件研發人員能夠完成功能的開發,但是界面的設計、產品結構的調整,編輯出版人員必須參與進去,因為后者才真正了解行業及用戶的需求[11].(3)新的行業標準/規范.國家就數字出版出臺了相關標準或規范,編輯出版人員應該及時學習并掌握這些知識,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工作[10].
數字出版浪潮給出版業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從紙媒出版到多媒體出版,編輯角色將發生重大轉變,及時轉變意識、調整思路是順利完成這一轉型的前提,在此基礎上,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職業素養,方才有望抓住這次機遇,在這場變革中站穩腳跟,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1]姚戈,王淑華,王亨君.大數據時代DOI的應用意義與中國科技期刊應用現狀[J].編輯學報,2014,26(1):63-65.
[2]周桂蓮,楊智全,華千勇,等.農業科技期刊優先數字出版現狀與問題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6-158.
[3]明煜.Facebook用戶數量突破十億[OL].[2012-12-09].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20121004/222413292425.shtml.
[4]余世英,陳芳芳,明均仁.大眾數字出版商業模式探索[J].出版科學,2013,21(3):90-93.
[5]馬勇,張偉偉,趙文義,等.學術期刊微博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2,(11):104-107.
[6]蔡琳,王躍軍,王琴玲.科技學術期刊編輯應增強為作者服務的意識[J].編輯學報,2014,26(2):175-177.
[7]趙宇,趙錫平,丁嘉羽.多媒體融合環境下學術期刊數字出版質量提升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37-239,242.
[8]鄧迎,鄭繼承,童菲,等.中國光學期刊網數字出版服務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51-954.
[9]鄭愛玲.傳統出版社數字出版現狀與發展策略[J].科技與出版,2013,(5):82-84.
[10]王異.科技出版數字化轉型中的探索——管窺科學出版社數字出版實踐[J].2013,(6):7-10.
[11]徐紅星.論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編輯的守門人地位[J].編輯學報,2014,26(5):481-482.
New Consciousness by Editors of Sci-tech Periodicals Facing Digital Publishing
ZHANG Ling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medicin,Zhujinag Hospital,Souther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82,Guangdong,China)
During the digital publishing age,the management model of sci-tech periodicals are changing greatly, traditional editors should change the ideas,open the eyes,create actively based on learning continually,and establish the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marketing consciousness,so a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times.
digital publishing;sci-tech periodicals;editors;new consciousness
G236
A
1007-5348(2016)12-0060-03
(責任編輯:邵曉軍)
2016-11-04
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期刊出版人才培育項目.
張玲(1979-),女,湖南長沙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中華神經醫學雜志》編輯部副編審;研究方向:期刊數字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