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建
(上海長寧區圖書館,上海 200336)
?
基于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研究
劉建
(上海長寧區圖書館,上海 200336)
[摘要]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人文歷史記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本文以上海長寧區域內的網絡地方人文信息為例,通過調研,對其分布情況、特征進行分析,為公共圖書館拓寬地方文獻收集渠道,開展有效的保存、整序和利用工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資源建設
1引言
地方人文歷史資源是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生動體現,也是一個地區的一種最獨特的文化優勢。歷史遺存下來的地方志、鎮志、鄉志,官方刊印的專業志、地方叢書、文史資料匯編、年鑒以及個人藏書等,保存了一部分地方人文歷史資源。但是,大量的散見于網絡上的地方人文史料、通過網絡發布新發現的地方人文古跡資料、今人回憶整理的地方人文故事、非遺文獻以及相關的圖片等潛在信息沒有被發掘和重視,也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整合和利用,任其自生自滅,給地方文獻開發工作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
互聯網時代,網絡地方文獻資源越來越成為人們獲取地方信息的重要來源,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方人文歷史記憶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基于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地方文獻建設,就是以時代發展為脈絡,對分散在網絡上的、最具地方特色、有人文歷史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整理、記錄、保存,并進行開發和利用,創建一個能全面生動展現城區風貌的信息資源集合,能夠反復再現城區歷史,讓城區人文歷史記憶永存在人們的腦海里。本文以上海長寧區域內的網絡地方人文信息為例,通過調研,對其分布情況、特征進行分析,為公共圖書館拓寬地方文獻收集渠道,開展有效的保存、整序和利用工作提供若干思路。
2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及其分布
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是指零散地分布于網絡報刊、綜合性資訊網站、論壇、博客等數字載體中,內容涉及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歷史古跡、人物、傳說以及地理、風貌等并具有一定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資源除了來自于傳統印本文獻的數字化成果,更有以網絡為載體的原生態文獻信息。信息量正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增長,正在成為地方文獻體系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1]。其信息表現形式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多媒體等。
2.1網絡報紙和期刊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資源
網絡版報紙是地方人文信息重要的來源,報紙經常會刊登反映一個地區的文化、風土人情、自然與人文景觀、古今名人佚事等方面的報道,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文獻。許多報紙都在網上建立了數據庫,可以按年代、日期進行信息檢索。例如,在上海城市導報網站輸入“中山公園”,可以檢索到該報2014年9月5日,刊文介紹長寧區內有著百年歷史的中山公園,因為市政工程建設的需要,把南門改建成開放式廣場綠地,改變了原來功能和環境,成為市民的一個休閑園區。顯然,該文對了解公園的發展變化很有參考價值。
數字化期刊是地方人文信息的重要資源,“它揭示了那些不以獨立形式存在的,以傳統征集方式很難采集到的重要地方文獻。”[2]筆者采用文獻檢索調查法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維普期刊以及讀秀等權威數據庫中可以檢索到大量有關長寧區的信息。這些由數據公司開發的數字資源隱藏著許多長寧地方人文歷史信息,也是發現并提取的對象。截止2015年11月,以“上海長寧”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數字化期刊”中檢出相關學術論文、報告分別為3247篇、440篇、797篇。在讀秀數字化資源系統中檢索到相關圖書98部,期刊論文1351篇,報紙468篇,還有其他學位和會議論文信息。
2.2綜合性資訊門戶網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資源
這類網站內容非常豐富,信息量大,幾乎包涵了所有的信息,新浪、搜狐、新華網、光明網、人民網等都屬于綜合性資訊門戶類網站。在新浪讀書頻道、旅游資訊頻道都能搜索到長寧地方人文信息。如在新浪上海旅游資訊頻道能搜索到“散步新華路,讓歲月悠長下去”的網文,該文描述了長寧區域內名聞遐邇的新華路濃郁的人文氣息。在光明網光明社區板塊的中華文化譚欄目,有紀念翻譯名家傅雷的文章:“‘文革’:傅雷夫婦之死”,作者細致描述當年非常時期傅雷夫婦在長寧區江蘇路284弄5號家中的生存狀況。新華網上海頻道2013年2月22日有網文“‘虞姬’是上海人?長寧新涇鎮虞姬墩、虞姬廟有望申請非遺”,詳細介紹長寧新發現的非遺項目。
2.3專業、專題性網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資源
專業、專題性網站是指圍繞某一項專業、專題或類別的知識和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并展示的網站。與地方人文信息有關的主要有檔案、地名、旅游、文化、行業類等網站。如在上海檔案信息網的搜索欄輸入長寧區域內主要路名、地名等關鍵詞,就能找到不少長寧地方人文信息資源。而在長寧檔案信息網有區志年鑒、長寧檔案史志、史志春秋等板塊,可以搜索到地方人物對過往歷史的回憶文章。搜游網有專門板塊介紹長寧旅游景點、餐飲美食、娛樂和夜生活、民俗特色、歷史文化等信息。該網站長寧區概況板塊有介紹長寧歷史、文化、地理和名人等信息。在租售情報網的上海別墅·別墅特輯版塊,有4篇描寫長寧區域內4條小路的網文:“新華路,弄堂里的幽靜”“湖南路,梧桐掩映下的曲徑通幽”“興國路,一座賓館的延伸”“愚園路,繁華的幽靜”,這4條小路在上海有很高的知名度,座落著不少優秀保護建筑,歷史人文氣息濃郁。以上列舉的專業、專題性網站可能不是熱門網站,涉及到長寧的人文信息也只是三兩篇而已,但其內容和資料價值也是不可忽略的。
2.4地方信息門戶網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資源
地方信息門戶網站除了報道地方新聞、提供大量與大眾生活有關的信息外,也會發布鮮為人知的地方歷史、文化,以及新發現的地方古跡人文事跡等信息。地方信息門戶網站常以地名+熱線/在線/頻道等命名。如上海熱線、東方網上海頻道等。在上海熱線的新聞、儂好、論壇、旅游等頻道都能搜索到豐富的長寧人文信息資源。東方網上海頻道的歷史版塊,設有“海上人物”“軼聞秘史”“珍檔薈萃”“上海城事”和“建筑掠影”等欄目,其中有不少網文披露了一些歷史人物在長寧活動的“軼聞秘史”,無疑是長寧人文信息的珍貴檔案。例如在“建筑掠影”欄目,有網文“不起眼的利西路:隱藏著的名人婚房和大佬豪宅”,該文以配圖形式詳細介紹了區域內的一條小馬路“利西路”的來龍去脈及歷史名人曾經居住過的豪宅建筑,對于了解長寧優秀建筑的人文歷史極具參考價值。
2.5社會化媒體網站中的地方人文信息資源
社會化媒體網站是指互聯網上基于用戶關系的內容生產與交換、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博、博客、論壇、貼吧、百度文庫、百度百科、百度空間等。社會化媒體傳播的信息已成為人們瀏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由于資訊是由大批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然后傳播,因此,信息量大,內容十分廣泛而且越來越專業化,其中就有許多包括長寧區域內的人文歷史信息。例如,在百度文庫就有“上海城市轉型背景下的長寧區文化建設規劃”研究報告,在百度貼吧相對論吧里有貼子“幽靜宜人的新華路(上海)”。在百度空間有“法華古鎮的‘清明上河圖’”一文,詳細介紹區域內歷史上的法華古鎮之變遷。在新浪博客有博主名為云深007的博文:“上海印跡,法華鎮和法華牡丹”。上述散見于博客、貼吧、百度空間等不同類別而涉及長寧的地方人文信息,大部分是個人所作,雖然,在其個人的博文、帖子中所占比例很少,但如果細細搜索,總量就會很多。
3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特征
通過以上分析,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幾乎分布在各種類型的網絡空間中,除了具有一般網絡信息的數量大、類型多、傳播范圍廣、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等特點外,還有自己的特征。
3.1分布面廣,分散無序
由于網絡信息的發布不受限制,發布內容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隨意性,本地的信息也可以發布到其他地區的網站上。許多不同專業、不同主題內容和類型的網站也會根據自己的需要發布各地人文信息,使得地方人文信息分散于整個網絡中,傳播范圍十分廣泛,呈現出分布面廣,地理分散,組織分散無序的特點,“超出了傳統的或稱非網絡化信息資源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所能覆蓋的范圍。”[3]導致有用信息難以發現,不易收集、整理和利用。例如地情、地方歷史、地方名人、保護建筑等信息,在地方志、旅游、地方信息門戶以及個人博客等網站上都有相關資源。同一地名、路名的信息也會出現在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網站上。前文列舉的新浪上海旅游資訊頻道、租售情報網、百度貼吧、網易博客等不同類型網站都有描述“新華路”的網文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分散無序的現象影響了用戶的檢索和利用的效率。
3.2重復多源,價值不一
由于網絡地方文獻資源沒有統一的管理方法,不同系統不同類型的網站都在進行資源建設,缺少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很多資源并沒有經過審核就發布。反映在地方人文信息資源上,重復建設、來源多樣化的現象比較突出,“類目重疊,信息收集、組織缺乏規劃和整體協調。”[4]筆者通過百度搜索“長寧區情概況”發現在百度百科、百度文庫、上海虹橋志愿服務網、搜游網、新浪網旅游頻道、房天下等網站都有重復信息。如果再以長寧的地名、路名、名人進行搜索,同樣可以發現不少信息重復的網站。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發布缺乏必要的過濾、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信息來源渠道各不相同,各家網站也是各取所需,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利用價值高低不一,用戶在選擇、利用時難以做出明確的判斷。仍以“長寧區情概況”為例,在7個網站中,有2個網站的信息內容極為簡單,僅幾百字而已,基本沒有收集和利用價值。
3.3容易消亡,穩定性弱
網絡信息資源是一種動態增長、極其易逝且不可再生的“原生性”資源,在被廣泛利用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隨機變化消亡中。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看起來無所不在,但同樣的處于經常性的變動之中,十分脆弱,極不穩定。變化更迭、新生和消亡等時有發生,信息的地址、鏈接及內容處于經常變動之中,使得信息資源的更迭、消亡無法預測,今天能看到的很多信息或許明天就找不到了。信息丟失的主要原因有:網頁內容更新、網站內容重組、網站主辦者的消失、人為修改刪除、技術過時和服務器停止服務等等。
4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的保存、整序和利用
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因其獨有的特征而產生了諸多問題,但是,它的存在對彌補地方文獻資源的不足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它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無法預測其未來價值和利用潛力。這種獨特的以數字形式生存的人類知識和表達方式、有關文化、教育、科學、管理,以及技術、法律及其他領域的信息資源都是“數字遺產”,從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角度而言應該給予保存[5],為未來的利用作準備。
4.1編制專題信息產品開展增值服務
從表面上看,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的留存形式比較散亂,彼此之間似乎缺少聯系,但當把它們搜集起來并整序后,就可以發現它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專指性,有獨特的利用價值。例如,能夠比較系統地動態反映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發展歷程,記錄一個地方的地理地貌的變化軌跡等。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該及時采集、保存這些零散資源,盡可能把它們變成館藏永久性的文獻。
另一方面,許多讀者在索取地方文獻資料時,專指度一般都非常高,并且不再只是滿足于一般的文獻查閱,他們需要的往往不是單一、獨立的某份文獻,而是關于本地的某個文化名人、某一歷史事件、某個非遺項目的全部信息組合。而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遠遠無法滿足讀者對揭示文獻的內在信息、展示文獻的使用價值的需求。這就需要公共圖書館進行用戶需求分析和研究,然后對采集到的零散資源進行編輯、加工、開發,形成二次或三次文獻,形成經過精心加工的專題信息產品提供給利用者。如編制有關地方人物、優秀保護建筑、名人故居、民風民俗、歷史傳說、文物古跡等專題產品,使散亂無序的網絡地方人文信息資源成為經過科學整合有序的信息產品。這種整合編研工作能使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在傳承城市優秀歷史文化的同時,產生文化增值,創造出地方文獻的新價值。”[6]長寧區圖書館自2004年起,通過網絡收集和梳理媒體有關長寧區的報道,內容涵蓋全區工作的各個方面(其中包含了人文信息),編制專題產品《媒體視野中的長寧》(每月一期),成為可供后人研究長寧當代史的一份頗有價值的資料。
4.2構建地方人文信息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
“任何文獻信息只有通過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實現數字信息存儲,搭建共享平臺,才能實現穿越時空的信息共享,才能真正實現知識信息的平等利用,才能實現知識信息的永久保存,才能使圖書館的作用發揮到極致。”[7]對于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來說也是如此。而構建地方人文信息資源數字化共享平臺就可以有效地實現各種不同類型、不同空間的資源以數字化形式存貯,進行整合,實現真正意義的共享。要構建共享平臺,公共圖書館就必須聯合多方力量,加強多方合作,在縱向上要加強與各層次、各類型的圖書館合作,如與本地區高校圖書館、社區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的合作。在橫向上加強與本地區方志辦、檔案館、文博館、文化館的合作。各機構進行分工,互相協調,整合分散、雜亂無序的資源,納入統一平臺,進行有效的信息組織,提供統一檢索。
在構建共享平臺基礎上,還因建立起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集文字、圖像、聲音為一體的多媒體專題信息數據庫。專題庫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來確定,如老洋房數據庫、優秀保護建筑數據庫、工業遺存數據庫、地方名人數據庫、地方文物數據庫等。形成比較完整、系統的專題全文數據庫。
4.3開展網絡地方人文信息資源存檔項目服務
網絡信息存檔在數字信息保存領域因其具有“原生性”優勢而逐漸現顯出自身的特殊價值。它是一種動態的、主動的、持續的對互聯網上有特定價值或意義的Web資源進行采集,并以檔案形式管理與存儲,使其再次增值的一個過程,目的在于使其可永久被人們獲取和利用。[8]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網絡信息存檔就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美國、澳大利亞、荷蘭、日本等國家通過圖書館牽頭,設立了網絡信息存檔項目,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我國在2003年也開始了存檔項目,主要有國家圖書館的“網絡信息資源采集與保存試驗”項目,北京大學網絡實驗室主持和研發的中國網頁歷史信息存儲與展示系統“中國Web信息博物館”等。網絡地方人文信息資源也完全可以通過存檔手段進行采集、存儲和保護,使這些“原生性”人文信息資源能夠長期永久可獲取、可利用和可生存。因此,公共圖書館應該成立專門的網頁存檔和數字化保存部門,與本地區各類專業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等機構合作,實施網絡地方人文信息資源存檔項目,選擇能夠反映本地區真實的社會面貌,以及在文化、藝術、宗教、科學等方面發生的重要事件,且有長遠利用價值的原生網絡資源進行保存,形成一系列專題,每個專題下包含與該專題有關的存檔網頁。這些網頁應該由相關專業人士根據指定主題按一定標準精心挑選確定,具有參考利用價值。
5結語
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內容廣泛,含金量高,對于補充和豐富地方文獻資源十分有利。但是,由于搜集、保存、整合這些資源是一項艱辛、細致、繁瑣的工作,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短期內也難有成效。因此,目前只有少數地方圖書館在從事此項工作,正因為如此才顯示出它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公共圖書館應該不畏艱辛,開拓視野,提升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水平,在妥善處理好網絡信息資源利用的法律問題的基礎上,把網絡零散地方人文信息資源的搜集、保存、開發利用與數字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記憶”工程結合起來,共同推進,為社會發展,用戶獲取利用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
參考文獻
〔1〕楊克香.淺談網絡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9(4):48
〔2〕姚宏偉.網上地方文獻信息——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值得關注的領域[J].圖書館雜志,2004(10):30
〔3〕張曉娟.網絡信息資源:概念、類型及特點[J].圖書情報工作,1999(2):12
〔4〕王天亮,李曉瑜.網絡地方文獻資源的分布及其開發利用研究[J].現代情報,2010(6):39
〔5〕聶云霞.國內外數字遺產長期保存實踐與推進策略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3(1):39
〔6〕劉喜球,王燦榮.公共圖書館基于“城市記憶”的地方文獻建設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1):99
〔7〕王燦榮.公共圖書館基于“城市記憶”的地方文獻建設策略[J].現代情報,2012(12):139
〔8〕陽廣元.國內外Web Archive研究綜述[J].圖書館雜志,2014(10):88,89
Research of the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of Public Libraries Based on Scattered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Liu Jian
[Abstract]Scattered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ocal literature, which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content of local humanity and historical memory. The article, taking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of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for example, studies and analyzes its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rovides ideas for public libraries in widening local literature collecting channels and starting effective preservation and using work.
[Key words]Scattered local humanit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Public library; Local 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劉建,男,上海長寧區圖書館信息服務部主任,館員。已發表論文多篇,研究方向:信息組織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