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平
中職學校心理健康課教學方法探索
張柏平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培養中職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對策。四川化工高級技工學校在學生入學一年級教學大綱就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該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以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和自學相結合,以校紀和案例為切入點,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心理輔導,通過系統地學習,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心態,正確面對社會,面對人生。本文結合學校相關工作實踐,從教學方式方法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中職生大多十六七歲,聽慣了家長、老師的說教。如果心理健康課再用文化課那樣的講述討論法上課,學生會厭倦。因此,心理健康課要以活動為主要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自覺配合。同時學生要在親自參與各個教學環節、教學情景中去感悟并解開心中的困惑,慢慢讓學生在活動中由參與者逐漸成為組織者、規則制定者,積少成多,最終達到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實踐教學中,上好心理健康課的方法很多,有討論法、演示法、游戲法等等。
情緒激勵法。中職學生對心理健康課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學習主動性差。上好一堂心理健康課,課前導入非常重要。采用情緒激勵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往往會事半功倍。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擅長什么就用什么。如唱歌激勵。課前唱拍手歌,在輕松愉悅的情緒中,把學生神經調動起來,趕走睡意。即使學生唱歌不積極,老師大聲唱,即便唱得再不好,都能吸引學生注意;朗誦激勵。讓全班學生一起朗誦名人格言以及勵志的語言片段。內容可以一周一變,也可以一月一變。這些格言名句可以讓學生收集,然后每個學生依次朗誦,培養學生的自豪感。在朗誦中讓學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問答激勵。上課時可以大聲問全體同學:“今天你要努力嗎?”學生則統一回答:“是的,我一直盡最大努力。”“今天你要收獲嗎?”“必須的!”
內外圈交流討論法。心理健康課最需要課堂上互動,許多內容和話題都需要學生發言、討論,還要學生彼此交流看法和觀點,分享經驗和體會。一般是把班級學生分成小組形式進行,但小組分享范圍小,于是可以用內外圈交流討論法擴大交流范圍。具體的做法是學生站成兩個同心圓,內外圈學生一對一討論、交流、分享一個話題后,外圈學生不動,內圈學生向左或向右移動后,又對外圈的下一個同學交流,這種組織方式可以讓每個學生之間都有交流溝通,同時適合課堂討論與做各種課堂游戲。
卡片教學法。師生列舉知識條款、心得體會、看法觀點時,用詞條形式展示或板書在黑板、紙上的方法,這既讓學生動手操作,又便于分析比較。
項目教學法。就是師生共同完成一個“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這主要用于團體訓練。具體滿足幾個標準:有任務說明;學生可以自行組織、安排學習行為;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能通過合作完成任務,完成后交流體會和看法。
模擬情境教學法。面臨就業和擇業,許多中職學生根本不知道職場壓力和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學校教育必須提前給學生預設社會模型,讓學生在其中知曉基本處事方式,了解行為規則。模擬情境教學就是根據專業方面的職業崗位模擬一個社會場景,比如法院、餐廳、儲蓄所、辦公室、公司等等。心理健康課可以根據學生從業前后的心理變化,預設這樣的職場模型,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讓學生真實體會以后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全面提高。
上課方式方法千奇百種,目的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心理健康課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動起來,除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心里要充滿對學生的愛。教師把愛給學生,學生才會給教師更多的愛,這是所有人心理健康的基石。
(作者單位:四川化工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