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知行合一”與管理思想踐行
“知行合一”是一個哲學理念,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陽明)提出的認識論命題,講的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踐行的關系。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行和實際行動。從哲理上說,他認為“知”和“行”是統(tǒng)一體,不能分為兩截,即所謂“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也就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用以反對宋儒程朱學派“知在行先”的說法,以及只“講之以口耳”的學風。在“知”、“行”關系上,王陽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睆娬{“知行并進”,既要反對“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也要反對“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爸泻弦弧钡膬群浴爸睘樾?,“知”決定行。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把“知行合一”用到對于管理學的理解?!爸笔菍τ诠芾肀举|的理解是管理科學的結晶。“行”是管理實踐的體現,是管理的價值所在。“知行合一”就是把管理的實踐作為管理的起點和終點。管理起始于人類的昔日勞動,組織的生存需要,又把管理實踐上升到理論以后,必須回到實踐,指導實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或謂管理思想與實踐的結合呢?筆者以為:知和行雖為兩種屬性,然而,“知行合一”的話,就是統(tǒng)一體,知來自于行,知的目的在于行。具體而言“以知為行,知決定行”。這看著簡單的道理,現實中很難做到。往往是知者多喜于學而憚于行;行者常碌于為而訥于知。知與行似乎以中國象棋棋盤的楚河分界,各行其是;空有知識或只懂行動,都沒法創(chuàng)造價值。不論個人或組織都應相信這一道理。即便在管理中也是如此。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聽著很有道理,但不能結合管理實踐是一硬傷。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在《管理的使命·實務·責任》一書中說,管理學基本上是以“人”為主體的學問,畢竟人的判斷力、價值觀及人的理想性,才是最關鍵的因素。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與中國傳統(tǒng)的管理理念基本一致。然而,在管理實踐中有多少組織能夠真正踐行這一理念,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人的潛能,進而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呢?道理大家都明白,就是踐行難。再好的理念如果沒有實踐,道理也就白講了。所以,我認為,管理思想與管理實踐要統(tǒng)一,應該注意兩點:
首先,管理者要“以知為行”,明白管理理論在管理實踐中的重要性,包括管理理論的預見和指導作用。沒有管理理論或思想,管理缺乏理性,缺乏理智,容易使管理者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tài),拍屁股走人。
其次,“知行合一”不光要知其“理”,還要知其“用”。而且在知與行,理和用之間,是一個不斷往復提升的過程。毛澤東在《實踐論》談到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時,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huán)往復?!耙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边@可謂“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也是管理思想與踐行的統(tǒng)一。
管理是一項崇高的使命,管理理論或思想能讓組織實踐成效,達成經濟績效的目的,而且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力和承擔社會責任。管理也是一種實務,因為唯有實踐的功夫,才能獲得預期的成果。若要使一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也唯有透過管理思想的踐行才可實現。因此,管理是一種實踐的科學,是“知行合一”的綜合體。
是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