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東,黃海生,鄭煒
(1.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福建莆田351100;2.福建巨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莆田351100)
對校企聯合共建工程教育實踐中心的探索
林曉東1,黃海生1,鄭煒2
(1.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福建莆田351100;2.福建巨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莆田351100)
實踐環節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過程.實習實訓是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主要實踐性環節,但是校外實習往往受到工程項目進度、企業及指導老師的積極性、實習基地數量等因素的影響,實習效果久佳.本文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建立了真實的工程教育實踐環境,總結了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產學研究、“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等方面的具體合作方法,構建了校企合作的雙贏模式,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途徑,為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及校企合作的模式提供借鑒與參考.
校企合作;工程教育;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教育的發展階段,教育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逐年嚴峻;另一方面,企業招不到所需的應用技術型人才[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實踐能力的提高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為例,對校企共建工程教育實踐中心進行一些探索,利用實踐中心來模擬真實的實踐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條件,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從而達到專業的培養要求[2].
土木工程是一個技術性、應用性很強的專業,且與現行的規范、規程結合緊密,校外實習實踐是逐步培養土木工程師基本技能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目前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未能完全滿足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要求,主要存在4個不足之處[3].
1.1在建工程項目進度不能滿足要求
學生在實習時需涉及的工程項目的進度需與當前的教學進程吻合,兩者之間的匹配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同時,工程項目數量偏少,可供選擇、調整的余地不大.
1.2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不高
追求效益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目標,同時企業在人才招聘時一般要求具備一定的工程經驗,以便能馬上進入崗位進行工作.對于實習生來說,企業雖有培養人才的意愿,但積極性卻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實習生能為企業帶來的效益非常有限,且對于企業來說需要指派相應的技術人員對實習生進行指導,增加額外的工作量,影響到了正常的生產活動;二是安全問題,雖然學生在離開學校前已經進行了安全教育,在進入企業后也都需要再次進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即所謂的“三級安全教育”.由于實習生對各項規章、規程的要求不能及時理解,以致于在安全認識方面還很膚淺,而安全問題是企業正常生產活動的重要工作;三是實習生的就業取向,學生雖然在企業進行實習工作,但卻不一定有在企業就業的愿望,這對于企業來說相當于免費的培訓.
1.3現場指導老師的積極性不高
現場指導老師的工程實踐經驗都是比較豐富的,但是要指導實習生必須要“會教”,即能夠把自已的知識通過適當的方式傳授給實習生,這需要一定的方法與技巧;另外,指導實習生增加了現場指導老師的額外工作,加之現場的工作任務繁重,若學生不主動學習,那么“教”與“學”之間的溝通就不順暢,影響了雙方的積極性,也達不到實習的效果.
1.4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數量不多
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數量、規模是保證學生實習的基本條件.由于受到工程建設行業各種因素的影響,實習實踐基地的工程項目是動態的,即有工程項目時成立相應的項目部,工程項目竣工后項目部就解散,這就給學生的實習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工程項目類型不多,大多為鋼筋混凝土類型的,鋼結構、裝配式等方面的項目偏少;另外,能連續接納實習生的基地較少.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規定]中明確規定:“要加強產學研密切合作,拓寬大學生校外實踐渠道,與社會、行業及企事業單位共建實習、實踐教學基地,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和質量,推進教育和生產勞動以及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2010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拉開了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序幕.工程教育的特征是“回歸工程”,產學結合[4].校企合作是培養工程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及重要手段[5].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6],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與福建巨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共同培養工程技術人才[7-8].
2.1工程教育實踐中心進校園
在校內成立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利用雙方的設備、人員開展工作.工程教育實踐中心設置在校內可以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學生外出時的交通問題、時間問題,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位置一般都有一定距離,學生頻繁來回,占用太多時間,且不方便,特別是一些學時較少的實踐內容,會把大部分時間耗在交通上,不盡合理;二是可以依據教學進程來合理安排實踐環節,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實踐內容,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可以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而無需考慮企業實際的工程項目進度;三是企業導師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工程教育實踐中心根據工作安排由企業導師在校內進行實踐的指導工作,避免企業導師既要一邊完成本職工作,又要完成指導學生的任務,在校內僅需完成指導學生的工作即可;四是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可以全天為學生開放,對于一些開放性、創新性的實踐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入工程教育實踐中心進行學習.工程教育實踐中心現有土木工程體驗館、土木工程施工實訓中心、土木工程樣板中心、工程結構設計中心、工程結構檢測中心、虛擬仿真中心及大學生創新中心等模塊.中心實行主任負責制,設有實踐教學辦、教師工作辦、學生工作辦等工作機構,分別負責安排實踐教學、協調師資及管理學生等工作.同時,中心制訂了一系列的實踐管理辦法,保證中心有效運行.
2.2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探索人才“定向培養模式”
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思路,進一步豐富校企聯合辦學的內涵,充分發揮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作用,讓用人單位參與到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實踐教學體系等的研討,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每年邀請用人單位共同探討人才的培養,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結合用人單位的建議逐步做出適當的調整,即反向設計的理念.根據社會需求即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能力要求,總結對應該能力的知識點,調整課程設置,以滿足對應的知識點.2016版的培養方案適度減少結構設計類課程的學時,新增《建筑制圖實訓》、《土木工程專題實作》等實踐性課程;實踐教學周數從原來的37.5周提高到45.5周,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培養模式上,探索“定向培養模式”,一是實行“3+1”的模式,最后一年進入企業,由合作企業完成最后一年的教學工作,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的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二是應企業要求,進行專項培養.如:企業目前急需BIM技術的人才,學校通過開設選修課程、組織培訓后,鼓勵學生通過建設主管部門考核獲得BIM技術的資格證書;再如,建設工程“八大員”,大四學生經過培訓,通過建設主管部門考核,畢業后工作兩年即可自動獲得該崗位的資格證書;三是為企業培訓員工,根據企業的需求,對員工進行培訓,如鋼筋工、混凝土工等技術工人.
2.3專業課程設置與工程實際相結合,共同建設專業核心課程
我院土木工程培養的是面向基層的技術骨干,如現場施工員、建造師等崗位,根據不同技術崗位的人才規格、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及綜合職業素質要求,參考執業資格考試的知識點,凝練部分核心課程知識點,同時引進企業的工程師進行授課[9].目前校企雙方合作共建了《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工程項目管理》等核心課程.企業工程師擁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了解行業的現狀,而校內老師具備較豐富的教學經驗,雙方合作使兩者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4校企共享資源,優勢互補
一方面,學校的實驗室設備齊全、先進,可以為企業提供相應的服務,比如:對鋼筋、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的性能及強度檢測;建筑物放樣、高程控制測量等.而企業的項目部就是學生實習、實訓的場所,各種施工材料、施工設備、施工工藝等均是學生實習、實訓的對象.另外,企業可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為企業員工進行上崗培訓、技術培訓等,幫助企業員工提高理論水平,學習崗位技術與技能等.同時,雙方合作還成立了企業技術中心,專門從事企業的技術研發工作,并申報了福建省住建廳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2.5推動校企之間的產學研合作,開展項目研究
工程教育實踐中心的建立,可以使學校的科研力量滲透到企業的技術中心,雙方合作開展了輕質砂加氣混凝土(ALC)墻板等多項施工工法、腳手架連接件及高強混凝土等方面的研究,為企業、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雙方合作還成立了“先進土木工程應用技術與管理工程研究中心”.通過開展項目研究,加強了校企之間的聯系,促進校企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不斷發展.
2.6建立校企人員的交流平臺,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尤其與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密切相關[10-11].建設一支教育教學能力和實踐工作能力兼備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務之一.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企業的工程項目資源為教師深入到生產一線,參與企業的工程實踐提供機會.另外,對于與工程實際緊密聯系的核心課程由企業工程師進行授課,他們厚實的工程經驗結合案例式的教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效地彌補學校師資的不足.既為學校培養了“雙師雙能型”教師,也為企業造就了高素質的技術骨干.
2.7搭建就業平臺,增加學生就業機會
通過共建工程教育實踐中心,搭建學生就業的平臺.企業可以在學生實習、實訓等工程實踐期間根據企業對不同崗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崗位實際工作能力進行培養,提前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工作能力進行考核,吸收優秀人才在企業就業.這樣,企業可以優先得到所需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
3.1逐步增加校企合作的企業類型及數量
不同資質、不同業務范圍及類別的企業可以為學生的實踐帶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可以形成素質更高的行業企業師資隊伍,完善教師隊伍的配備.
3.2加強合作,充分探討
學校與企業充分討論相關的實踐項目,明確在校內工程教育實踐中心與在校外企業實踐的項目.根據實踐時間長短、項目的綜合程度及企業的生產進度,可以把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時間較長的綜合實踐環節放在校外企業中進行,而把認識實習、實訓、學生創新實踐等項目安排在校內工程教育實踐中心進行.
3.3校企合作需要政府、行業主管等行政部門的支持
人才的培養需要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及學校的共同努力.企業畢竟還有經營的壓力,需要利潤來支撐其持續發展.校企合作可獲得的直接利潤并不多,而學校自身產生經濟效益的能力也不強,特別是對于新辦本科學校更是較弱.所以需要政府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觀念,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協助高校提高人才培養的素質.
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建成后,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一是建立了真實的工程教育實踐的環境.學生在校內就可以進行真實的工程實踐,解決了學生的交通、時間等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企業的生產與指導學生的問題.二是實現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雙方取長補短,共享資源,合作共贏.三是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通過實踐加強了師生的溝通,拉近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提高了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12].校企共建工程教育實踐中心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雙方合作的長效機制和激勵機制等方面,還需要國家、地方政府、企業和學校的共同探索[13].同時,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其它模式也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14].
[1]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R].北京.北京大學教育學院.2011..
[2]陳小虎,劉化君,曲華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04(5):58-60.
[3]杜書廷,王棟.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08-111.
[4]周玲,孫艷麗,康小燕.回歸工程服務社會:美國大學工程教育的案例分析與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2(6):117-124.
[5]李書進,郭獻芳,李文虎,傅睿.開放式土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構建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2):158-161.
[6]李書進,李文虎,郭獻芳.校企聯合培養應用型卓越土木工程師的研究探索[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1(6):129-131.
[7]劉維,李文軍.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建設[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10(3):171-173.
[8]李鵬飛.加強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建設,培養卓越工程人才[J].大學教育,2013(15):90-91,99.
[9]JGJ/T250-2011《建筑與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業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10]張海龍,王占禮,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研究與對策建議[J].中國大學教學,2011,32(5):65.
[11]王愛俠,張燕,劉鈺.基于“卓越計劃”下的工程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5):31-34.
[12]楊瑾.激發興趣開啟心智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3):154-157.
[13]何巖峰,喬元明,王樹立,等.發揮校企雙方主動性協同建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4):35-37.
[14]錢紅萍,李書進,史貴才.土木工程專業實驗教學新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10):122-125.
Exp loring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actice Center by College and Enterprise
LINXiao-dong1,HUANG Hai-sheng1,ZHENG Wei2
(1.CollegeofCivil Engineering,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Fujian,China;2.Fujian Ju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Putian 351100,Fujian,China)
Engineering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in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Practice is the main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engineering practical ability.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progress of engineering projects,engineering corporations and engineers'dwindling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talents,insufficient quantity of internship base.This paper analyzed these problems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win-win cooperation mod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and the talents cultivating,the curricula setting,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the team of dual-talented and dual-qualified teacher have been discussed deeply.All of the above points show approache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ng of applicative talents.It could be helpful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pplicative talents and themodel of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engineeringeducation;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G642.0
A
1007-5348(2016)08-0105-04
2016-06-20
福建省教育廳社科A類項目(JAS14759);莆田學院教改項目(JG201412).
林曉東(1974-),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結構工程、校企合作與實踐教學.
(責任編輯: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