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青 成 俊 李 煜/江蘇省東臺市政府辦公室
以農業標準化為引領 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王長青 成 俊 李 煜/江蘇省東臺市政府辦公室
自2013年實施“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建設項目以來,江蘇省東臺市堅持把農業標準化作為農業現代化工程建設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農業綜合標準體系,扎實推進制標貫標、示范帶動、質量監管、組織保障等關鍵措施,以農業標準化為引領,推動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示范市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1、組織制(修)訂地方標準。按照特色主導產業需求,組織農業技術人員制訂《早春西瓜大棚栽培技術規程》、《辣椒大棚栽培技術規程》、《甜葉菊生產技術規程》、《東臺地方雞飼養技術規程》等省地方標準12個,《中華絨螯蟹池塘養殖技術規程》、《優質粳稻生產技術規程》、《油菜機械化生產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等鹽城市地方規范9個;同時修訂標齡較長的《優質乳豬生產技術規程》等省地方標準4個,及時將自主創新技術成果轉化為標準,保持標準先進性。
2、引導制定企業標準。組織龍頭企業等單位按照產業特點和企業發展需要,牽頭制定企業標準176項,涉及產品質量、生產技術、檢測方法等方面,將企業標準作為知識產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產業輻射帶動力。如江蘇翠園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從事脫水蔬菜、保鮮蔬菜生產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牽頭制定胡蘿卜、香蔥、高麗菜、青椒、甘藍等蔬菜種植的企業標準7個,蔬菜加工產品出口韓國、日本、歐盟等地。
3、建立標準綜合體。優選帶動農戶多、標準化基礎好的特色農產品列入綜合標準化項目建設,運用綜合標準化原理,采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相配套,構建覆蓋基礎標準、保障標準和生產技術標準、產業融合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東臺農業綜合標準體系,先后建成西瓜、桑蠶、水稻、食用菌、雙低油菜、優質青椒、乳豬、商品雞、中華絨螯蟹等9個標準綜合體,覆蓋了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和服務四大環節,涵蓋產地環境、投入品、種子(品種)、田間(飼養)管理、加工貯運、產品質量檢驗與追溯等一系列標準,延伸和拓展了產業鏈。特色農產品標準綜合體全市整理應用國家標準211個、行業標準186個、地方標準82個、企業標準26個。
1、突出園區示范。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園區,堅持以科技化推動標準化,加快建設優質糧食、特色瓜菜、優質生豬、生態農業等示范基地,示范引領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全省單體規模最大的3萬多畝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五烈現代農業示范區突出抓好新品種示范引進、高產創建、全程機械化生產、綠色植保防控,建成1萬多畝優質糧食標準化產業園區;中糧標準化生豬規模化養殖示范區引進使用國際先進的種豬繁育、階段式飼養、營養調控、疫病綜合防治、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年出欄規模擴大到80萬頭。全市先后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家、鹽城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0家。
2、突出龍頭引領。堅持以產業化推動標準化,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擴大農業標準化覆蓋面。富安繭絲綢公司聯結標準化桑蠶基地6萬多畝,運用“統一優良蠶種、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物資服務、統一收購加工”標準化生產服務模式,帶動蠶農4萬多戶,年產優質蠶繭10萬擔,畝桑收入達8500元,畝桑效益增加24.7%。以東臺市千禧福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推進乳豬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推行“龍頭企業+基地+標準+農戶”產業模式,發展訂單農戶5260戶,“優質乳豬生產技術規程”推廣面達100%,生產水平和產品質量同步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市農業規模企業發展到284家,其中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13家。
3、突出產業轉型。堅持以規模化推動標準化。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鼓勵和引導種養能手和專業大戶,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生產規模,興辦家庭農場,加快轉型升級,推行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年培育家庭農場100家以上,新發展專業大戶400戶以上。傾力打造東部沿海大棚西瓜和胡蘿卜產業、中北部大棚青椒產業、中南部桑園套種蔬菜產業、西部水稻產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增強輻射帶動效應。以三倉、弶港等鎮和省屬弶港農場為重點,推進東臺西瓜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示范種植大戶增加到5162戶,帶動全市西瓜種植面積發展到26.82萬畝,總產近百萬噸,畝產3620公斤,畝平效益6810元。
4、突出品牌帶動。推進農產品按標生產、按標上市、按標流通。“東臺西瓜”獲得中國名牌農產品和全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志產品稱號,“東臺蠶繭”成為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星云”、“FUAN”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全市有效期內的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品牌總數達274個,35個農產品分別獲省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鹽城市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
1、開展產地環境監測整治。制定產地環境監測整治方案,定期監測示范區域水、土壤、大氣環境。大力推行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綜合利用、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控減農業面源污染,同時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實施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促進產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2、加大投入品全程監管。以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生產基地為抓手,嚴格落實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加大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查,杜絕禁用農藥、獸藥制品的流入使用。督促農資經營戶建立采購和銷售臺賬,健全經營記錄。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組織農業執法大隊、動物衛生監督所等執法單位對各鎮(區)所有農藥、獸藥、飼料生產經營單位、種畜禽場、畜禽養殖場、農產品生產基地等進行集中整治,嚴厲打擊制假售假、使用違禁藥品等違法行為。
3、指導投入品合理使用。引導農戶建立投入品使用臺賬,將品種、生產管理、藥肥使用、病害防治、產品銷售等信息記入《農產品生產檔案冊》,技術指導員跟蹤檢查,保證記錄信息真實可靠、來源可查清、產品可追溯、責任可追究。指導農戶按技術規程使用投入品,減少不合理的用藥用肥。據監測,到2015年底,每公頃使用農藥量僅2.45公斤,比國家規定最低標準(3公斤/公頃)低18.3%。
4、健全農產品檢測網絡。建成以市農產品檢測中心為核心的農產品檢測網絡,各鎮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農產品批發市場設有快速檢測室,專業合作社設立檢測室,全市各類檢測室、點達40個。實行生產場地檢測、產品出場檢測、市場抽檢的檢測制度,進行全過程質量控制,示范區內農產品質量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
1、強化政策保障。東臺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園、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監管長效機制。對農業園區發展、生產設施更新、示范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升級、品牌創建、科技創新、新型主體培育等進行獎補,為創建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2、強化宣傳引導。組織人員深入鎮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進行現場服務指導,讓標準走出文本、落地生效。通過舉辦標準化培訓班,編印桑蠶、青椒、花鳳蛋雞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手冊等資料,利用農業信息網、“12316”農業信息服務熱線、《蠶信通》等平臺,及時把農業標準化知識、技術信息傳到田間地頭,努力形成“學標準、講標準、用標準”的良好氛圍。
3、強化技術培訓。將標準化示范工作與糧油高產增效創建、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緊密結合,組織實施市有萬畝示范片、鎮有千畝示范園、村有百畝核心方的糧油高產創建,圍繞特色主導項目,培育標準化示范戶近6000戶。三年來,舉辦實用技術培訓400多期,年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2萬人,幫助農民熟練掌握農產品質量標準要求和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項目區內接受過培訓的農戶達92%,農戶對相關標準的知曉率超過90%。□

東臺市粒粒豐種苗中心 張 捷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