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偉/江蘇省寶應縣副縣長
采取六大措施 提升三農工作成效
閆 偉/江蘇省寶應縣副縣長

江蘇省寶應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圍繞“農業基本現代化、農村建成全面小康、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的目標,嚴格對照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指標體系,準確分析、找準短板,細化任務、狠抓落實,深入實施現代農業、農村改革、脫貧攻堅和農村實事“四大工程”,努力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農民增收獲得新成效、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
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揮寶應縣“四水”和生態有機特色,重點推進“235”農業園區建設,不斷擴大設施農業規模效應,確保新增設施農(漁)業1萬畝,有機轉換5000畝。打造亮點園區,在爭創市級現代農業園區4個的基礎上,爭創高產增效示范片26個,省級畜禽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3個,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88%,創成全國園藝作物標準園1個。打造示范典型,發揮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結構調整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在模式、品種、技術等方面打造樣板。特別是圍繞創成國家級農業示范區,倒排時間表、形成路線圖,力爭明年底能夠實現。創響一批帶動結構調整的知名品牌,進一步放大“寶應湖”“荷仙”“湖西島”“寶糧”等品牌效應,全年新增“三品一標”30個。二是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抓住寶應縣作為蘇中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試點的難得機遇,根據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堅持統籌協調、整合項目資源,集中連片開發,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全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8萬畝以上。三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廣高標準農田增產、技術集成創新增產、規模經營增產等模式。針對倉容不足、烘干能力弱的問題,除啟動標準化糧庫建設、新增糧食倉庫3萬噸、推廣糧食烘干服務等措施外,還在糧食收儲時做到騰倉迅速、監管嚴格,確保豐產豐收。四是推進農業生產安全和消費安全。以加強農產品監管能力建設、完善監管制度、建設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為重點,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實行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監管,確保省級農產品例行監測及市縣監督抽檢合格率98%以上。
一是提升農產品加工業。圍繞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競爭力。加速寶糧集團上市進程,扎實推進荷仙集團與仁恒集團、中輕集團合作。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有序建設有機食品加工、倉儲、物流、研發服務中心,集聚糧食、水產、水生蔬菜等加工企業入園發展,帶動全縣農產品加工銷售總額突破120億元,億元企業突破10家。加大農業重大項目招引和建設力度,全年實施農業規模項目20個,其中億元項目5個、5億元項目1個。二是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鼓勵龍頭企業自建網站,開展網絡營銷,新增農產品營銷網點10家,龍頭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率達50%。積極與阿里巴巴、蘇寧、京東等電商大平臺合作,建成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寶應館”,再入駐企業10家,建成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50個,農產品網絡銷售突破1億元。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加快農業信息技術應用,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57%以上。三是完善農村服務業。鼓勵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大田托管、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倉儲、冷藏、物流、生態循環農業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著力發展高速插秧機、糧食烘干機、大型植保機械等薄弱環節農業機械,新增大型農機具650臺(套),力爭創建全程機械化示范鎮2個。積極發展休閑度假、觀光旅游、農耕體驗等,新增生態休閑旅游點3-5個,創成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個。
一是筑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礎。強化農民的主體地位,推進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把職業農民打造成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力量,打造成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引領先鋒,打造成農業領域創業創新的實踐骨干。開展持證農民培訓5000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程度遞增4個百分點。二是培育壯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向家庭農場流轉土地,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的專業服務支撐,提高家庭農場的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水平,新增家庭農場300家。強化名錄管理、分類指導、典型培植、扶持培訓、項目監管,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發展水平,重點培育10家以上“產權明晰、運轉協調、財務健全、分配合理、規范發展”的合作社典型。三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鼓勵農民自愿互換承包地實現連片耕種,大力發展土地托管、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統一服務,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整村、整鎮連片土地流轉,全年流轉土地5萬畝以上。
一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做好促進農民增收的“加減乘除法”,切實在穩定糧食生產、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加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挖掘農村資源資產增收潛力、狠抓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落實等方面,下大力氣、花真功夫,力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繼續強化農業保險的政策宣傳力度,主要種植業投保覆蓋率達95%以上,高效農業占比達45%以上。二是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通過推進流轉、招商引稅、強化管理、提高租金等措施增加收入,力爭90%以上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40萬元以上、村級債務每年下降5%以上,村級“四有一責”爭創省級示范縣。三是扎實開展精準扶貧。圍繞2020年全部實現、今年25%新建卡的低收入農戶實現7000元的目標,迅速做好低收入農戶的調查摸底工作,做到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精準配置扶貧資源、精準安排項目資金、精準考核脫貧責任,做到“一戶一策”、“一人一策”。
一是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強化信息錄入質量把控,著力推進承包地確權檔案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二是發揮農村產權市場交易功能。進一步完善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不斷完善產權交易細則,促進農村發展要素順暢流動,各類農村產權交易總額突破3.6億元。積極探索創新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有效方式和交易品種,建立健全流轉交易各類風險防范機制。三是深化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培育規范運作、制度完善、現金分紅的典型示范經濟合作社為抓手,通過典型示范推進全縣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準確落實農民的民主管理、股份占有、收益分配等權益,促進村集體和農民雙重增收。加大現金分紅力度,通過培育示范典型,推動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一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積極推進農村水利發展,完成薔薇河、向陽河疏浚整治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臨城灌區改造、千億斤糧食末級渠系配套等工程建設,里下河洼地治理項目力爭通過部級評審。加強交通建設,開工沙氾公路柳堡段,南延機場路,提檔升級農村公路60公里,改造危橋30座。二是加強農業生態修復。健全農業環境監測體系,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60萬畝,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突破3萬畝。全面落實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措施,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以上。打造農業生態循環模式示范點1個,新建規模養殖場沼氣治理工程8處。犁耕深翻25萬畝。積極推進生態中心、生態廊道及村莊綠化建設,植樹100萬株,成片造林4000畝,力保創成全國綠化模范縣。三是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質量。大力開展河道疏浚和生態修復,落實專業保潔,清除扒翻種植,每鎮力爭打造2條樣板河道。深入實施“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塑造鄉村特色,打造“一村一特”的宜居鄉村群,建成省級美麗鄉村2個以上,創成省級傳統村落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