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 /江蘇省農科院
“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的主攻方向
李德新 /江蘇省農科院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正加快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現代農業以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為主要特征,是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械裝備建立起來的全新農業體系。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經營形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科技創新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間必須加快戰略調整,搶占前沿高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區域農業特色化、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十二五”期間,我省圍繞區域特色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構建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三五”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要圍繞特色農業主導產業提檔升級,圍繞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圍繞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著力推進重大關鍵技術創新,進一步完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要針對江蘇農業現狀,有效整合優勢科技資源,重點圍繞優質稻麥生產、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規模養殖、循環農業等產業,從良種良法-生產加工-質量安全-品牌創建入手,查找影響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的主要技術瓶頸,查找與全國最高水平存在的差距,選準重大課題,組織科技攻關和集成創新,重點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同時通過園區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產業升級、農民增收。要發揮全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作用,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科研力量協作,聯合攻關,協同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為農業機械化打開了發展的空間,但是農機與農藝的脫節始終困擾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推進。農業機械化對作物品種選育、耕作制度變革、栽培模式改進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正日益從以生物技術為主向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技術并重及輕簡栽培方面轉變。
當前,要從培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品種、制定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制適合農藝要求的農業機械等三個方面著手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針對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戰略需求,大宗糧食作物生產要以全程機械化為目標,重點突破稻麥生產機械化技術瓶頸,形成適合不同區域、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針對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重點研發推廣果蔬茶、設施園藝、設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裝備。針對丘陵山區種植制度多樣、規模小、種植分散的特點,大力研發推廣小型、輕簡型農機化技術與裝備。針對促進節能減排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發以精準定量作業技術為核心的高效農機裝備,加快普及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土地深松、秸稈還田等農機化技術。
種業作為農業科技的核心領域,是各國競相角力的制高點。目前國外種業大規模進入中國,并由園藝作物向大宗糧食作物拓展,引起國家決策層的高度關注。2012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明確種業國家戰略地位,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的種業科技體系,為推進種業革命提供了政策環境。隨著我國耕地、水資源約束日益加劇,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影響不斷加大,實現糧食增產目標關鍵靠良種,迫切需要提高種業發展整體水平,為糧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撐。要加強農業種質資源庫的建設,積極開展轉基因等高新技術育種研究,通過常規育種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相結合,構筑適合我省、領先全國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具有突破性和重大應用前景的優異育種新材料,培育優質、高產、多抗、專用糧食作物新品種。針對我省蔬菜、園藝育種相對薄弱的現狀,進一步加強蔬菜園藝育種研究,重點培育適合設施栽培的、能夠替代進口品種的優質、高產、多抗蔬菜園藝新品種。加強園藝作物種苗工廠化繁育研究,推進種苗產業化。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二連增,創造了農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但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方式,也付出了巨大的環境和生態代價:耕地肥力下降,糧食增產難度越來越大;農業環境惡化,農產品質量令人憂慮。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農業”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江蘇地少人多,資源緊缺,決定了江蘇農業要在“兩型農業”上下大功夫,在保證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工、節能,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針對秸稈污染問題,要組織科技攻關,挖掘秸稈利用的新途徑。要著力解決秸稈還田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進一步完善秸稈還田技術體系。針對規模養殖中的畜禽糞便污染問題,要不斷完善和推廣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加強對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研究,大力發展有機肥產業、農業基質產業和食用菌產業,多途徑處理農業廢棄物。種植養殖一體化是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的有效途徑,要合理配置種植養殖規模,形成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產業鏈,通過農業資源重復利用,多次增值,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農業生產功能主要表現為單一的食物生產功能,現代農業除了食物生產功能外,生態環保功能、生活休閑功能、提供就業功能、文化傳承功能、農民增收功能進一步凸顯,出現了生態農業、休閑農業、都市農業、旅游農業、生物農業、循環農業、設施農業、有機農業、低碳農業、白色農業等多種新的農業業態,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加強創意農業研究,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要堅持“有限資源,無限發展”的思路,建立促進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功能的有機融合、一二三產協同發展的對策措施,努力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促進農民增收。
創意農業是綜合性產業,是以自然景觀為載體,結合文化元素,運用科技手段實現作物品種改良,采取園藝、園林手法對農場、農莊、牧場進行創意設計,將農業產業與當地的文化、自然、生態、旅游資源進行創意性組合,可以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是農業科技創新的源泉。
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特別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滲透到農業的方方面面,為現代農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互聯網+農業”突破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信息化,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實現精準農業,降低成本,提高單位產量;通過利用3S技術——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以及導航定位技術(GPS),實現農業操作的精準化、自動化、智能化。二是農業經營過程中的信息化,在農業產業化中導入電子商務,通過網絡發布信息、處理訂單、安排生產、分配資源,突破時空限制,縮短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距離。三是在農業科技服務過程中的信息化,通過建立海量農業科技服務數據云平臺,借助于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及時、全程顧問式”的科技信息服務。要加強“互聯網+農業”研究,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全程數字化管理、農業資源精細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數字化管理,加快技術集成和產品開發;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培訓,打通農業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