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明 /江蘇省高郵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五個精準”推進農村脫貧攻堅
孔祥明 /江蘇省高郵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近年來,江蘇省高郵市圍繞“兩增收、雙達標”目標,著力在“精準”二字上狠下功夫,認真開展調查,落實相關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狠抓關鍵措施,使農村脫貧工作又上了一個新臺階。到2015年底,全市所有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均達到5000元以上,所有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到40萬元以上,村平56萬元。
通過建檔立卡和集體經營性收入核查將真正的相對貧困的戶和村準確地識別出來。在低收入農戶幫扶上,抓住真實識別貧困、規范建檔立卡、實施動態管理三個關鍵環節,規范操作流程,確保信息質量。通過農戶申請、民主評議、以《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聯系表》的形式,在村務公開欄的醒目位置放大公示公告和逐級審核的方式,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進行再核實、再排查、再摸清,從嚴從實把真正貧困的對象識別出來,全市精準識別出2011年底全市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9003戶共計14834人,發放并填制低收入農戶結對幫扶聯系卡近3萬份,實行一戶一卡、一式三份。在經濟薄弱村脫貧上,依據2013年各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120個村情況,結合其自身資產、資源狀況及發展潛力,確定100個市級扶持村,其中:一類扶持村30個,主要是村級集體年經營性收入低于25萬元的村;二類扶持村40個,主要是村級集體年經營性收入25-30萬元的村;三類扶持村30個,主要是村級集體年經營性收入30-35萬元的村。系統精準制定了脫貧計劃和方案,做到了底數清、問題清、對策清、責任清、任務清,為精準脫貧夯實了基礎。
根據戶和村的實際需要,在找準原因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落實政策。在低收入農戶幫扶上,通過發放給每個低收入農戶扶持政策告知書,讓幫扶對象了解政策、利用政策;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新一輪低收入農戶脫貧奔小康的實施意見》,市農工辦印制《高郵市低收入農戶扶持政策操作辦法及流程匯編》,以村為單位,按照扶持政策分類填報低收入農戶清單,分發到各職能部門、各鄉鎮和行政村,方便執行、掌握和操作。對每個低收入農戶每月用水在5噸以下的、用電在15度以下的,供水、供電部門予以免費;減半收取低收入農戶的數字電視收視費;對低收入農戶中的就學子女,凡考入大專、本科及以上的,由市財政一次性分別給予3000元和4000元的助學金;對低收入農戶家庭成員參加新農合保險費用在城鄉醫療救助中安排,等等。在創業扶持、就業援助、生活保障、教育資助、醫療救助上,共落實資金1000多萬元。在經濟薄弱村脫貧上,強化政策扶持。一是財政扶持。鼓勵經濟薄弱村在鎮工業集中區和特色園區建設物業產業項目,對在上述區域新建項目的各項規費和地方配套費予以減免,并由市財政依據投資規模(100萬元以上)和項目效益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一次性獎補,共落實到2個村100萬元。二是用地扶持。城鎮規劃區范圍內的村,按征地數量6-10%的比例留給被征地村組,用于村級作為發展二、三產業的載體。土地復墾、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節約的土地,由村級組織統一經營,調劑為建設用地的優先滿足村級集體建設需要。三是金融扶持。農村金融機構將經濟薄弱村列為重點扶持對象,允許支持以村有資產辦理抵押貸款。
加大資金的投入,整合脫貧資金,提高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和實際效果。在低收入農戶幫扶上,著力構建幫扶工作機制,堅持開發式與救助式幫扶相結合、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動員組織93個機關部門,每個掛鉤部門結對5個左右的低收入農戶;7431多名黨員干部,其中市領導及市級機關部門人員465人,鄉鎮副科級以上人員322人,鄉鎮機關事業單位負責人1288人,村組干部2802人,普通黨員1618人,企業負責人936人、875家工商企業結對幫扶低收入農戶,每年慰問2次以上,市級掛鉤部門慰問金不少于1000元/戶,鄉鎮掛鉤部門慰問金不少于400元/戶,累計籌集結對幫扶資金755萬元,其中黨員干部395萬元,工商企業360萬元,以機制推進低收入農戶幫扶工作。在經濟薄弱村脫貧上,全面啟動新一輪“億千百”脫貧攻堅工程,即籌集1個億以上的扶貧資金,年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1000萬元以上,用于扶持100個經濟薄弱村。到2015年底已有6300萬元的扶貧資金到賬,其中市財政資金投入6000萬元,實際進行資本運作的扶貧資金6200萬元,其中4000萬元投入到城南經濟新區,用于建設標準廠房4萬平方米;2200萬元投入到市交投公司,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年投資收益率分別達到12%和10%。年底統一結算到財政扶貧專用賬戶上,由扶貧辦按照績效評估的結果下撥到鄉鎮村。
謀劃發展的思路,抓住關鍵措施,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在低收入農戶幫扶上,依據低收入農戶的實際狀況,合理選配結對幫扶責任人,結合幫扶責任人自身特點,充分發揮幫扶責任人的自身優勢。同時統一編制未脫貧低收入農戶“一戶一策”計劃表,排查收入增長渠道,謀劃脫貧措施,對于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幫助安排穩定的就業崗位;對于有半勞力的低收入農戶,幫助購買農村環境管護、保安等公益性就業崗位;對于無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及時采取“應保盡保”的措施。3年共安排就業或調整就業3225人,其中政府安排公益性崗位385人。在經濟薄弱村脫貧上,編制并完善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一村多策”達標方案,努力開拓村級經濟收入新的增長點。部分鄉鎮根據《關于經濟薄弱村脫貧攻堅工程的實施意見》精神,適當向種養殖大戶收取每畝50~100元服務費,全市每年新增服務性收入500萬元以上。參與新一輪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的60個市級機關部門繼續采取2+1掛鉤幫扶30個經濟薄弱村,在認真開展調查研究、與基層組織共同謀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新思路、幫助解決經濟薄弱村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的同時,還想方設法籌建扶貧資金,2015年已有59個部門完成了290萬元扶貧資金出資任務。未列入市級幫扶的村由各鄉鎮、園區要組織鄉鎮機關部門、事業單位和規模企業及經濟強村掛鉤幫扶經濟薄弱村,明確責任、目標和要求,確保被幫扶村年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通過新建物業產業項目增加收入,全市有3個鄉鎮8個村多方籌集資金,盤活存量土地新建標準廠房,計1.4萬平方米,新增加收入120萬元。
強化對脫貧效果的科學考核和指標評估,保證“真脫貧、脫真貧”。 在低收入農戶幫扶上,研究制定低收入農戶脫貧目標管理考核辦法,采取百分考核制,將積分細化、量化到每一個項目或工作,年底根據考核積分,作為農業農村綜合考核的重要依據,同時確定考核鄉鎮和部門等次,并表彰先進。新一輪扶貧工程啟動后,每月組織一次督查活動,及時通報各鄉鎮、各部門扶貧工作進展情況;2015年底,由市農工辦組織對各鄉鎮推磨式檢查,市辦分4個組對鄉鎮進行督查,并專題召開會議進行通報,提出整改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要求,有力有序地推進低收入農戶扶貧工作,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在經濟薄弱村脫貧上,市委、市政府繼續將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納入鄉鎮(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機關作風綜合考評和農業農村工作綜合考核,每年市農工辦牽頭會同市財政、審計部門對經濟薄弱村進行綜合績效評估,動真碰硬。對村村達標的鄉鎮、園區,優先申報揚州市村級“四有一責”建設達標鄉鎮。市級機關部門(單位)掛鉤幫扶工作完成較好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委、市政府予以相應的表彰和獎勵。對沒有完成當年經濟薄弱村幫扶任務的,由鄉鎮、園區主要負責人向市委、市政府說明情況。全面掌握鎮、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工作力度真實成果,根據評價辦法分別對13個鄉鎮、園區和175個行政村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按照評價積分撥付財政扶持收益,全市共撥付財政扶持收益1718.88萬元,其中獎勵了6個鎮、10個村計59萬元,緩撥收益14.51萬元,做到了嚴格考核、獎懲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