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巴黎召開的“世界癌癥大會”(World Cancer Congress)上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2012年,全球癌癥的新發病例為670萬例,死亡人數為350萬例。
其中,56%的新發病例和64%的死亡病例是出現在欠發達的國家。這一數字到2030年,全球癌癥的新發病例為990萬例,死亡人數為550萬例。死亡人數接近丹麥人口,這意味著癌癥致死量將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增加60%。
癌癥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預防的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年齡的增長,癌癥治療將成為貧困和中等收入國家婦女最大的開銷,而這些癌癥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
美國癌癥協會全球高級副總裁Sally Cowal表示,大多數癌癥病人死亡發生在年輕和中年人群體中,給家庭和國家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如今,全球每7名女性就有1名死于癌癥,癌癥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二大“殺手”。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和宮頸癌是致死人數排前四的癌癥,其中大多數是可以在早期檢測和阻斷的,早期診斷能夠使成功率更高。
從發達國家向中低收入國家蔓延
在一些較貧窮的國家,癌癥病例被診斷和治療的比例顯著低于富裕國家,以致導致了更大群體的死亡。因此,隨著基本的醫療保健越來越好,發達國家人群的壽命越來越長,而發展中國家的相對負擔越來越沉重。
隨著經濟的轉型升級越來越快,發展中國家的婦女也越來越多地暴露于已知的癌癥風險因子中,如缺乏體力活動、不健康的飲食、肥胖和延遲生育時間等。
因此,癌癥曾經只是在高收入國家常見的疾病,正在全球變得越來越普遍。
地域差異讓中低收入國家負擔越來越重
報告還指出,由于地區差異,在癌癥的預防和治療上,可用性的資源也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平等。癌癥最高發的區域是亞洲東部,譬如中國在2012年有170萬新發病例和100萬死亡病例。此外,歐洲、美洲和亞洲的高收入群體仍然是癌癥比例最高發的人群,不過幸運的是他們當中大多數人能夠進行早期的篩查和診斷。
而死亡病例高發的群體,則主要集中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國家/地區,這主要是由于他們疏于診斷和治療。其中排在最前的有津巴布韋、馬拉維、肯尼亞、蒙古國和巴布亞新幾內亞。
乳腺癌和肺癌在高收入及低收入群體中皆最常見,結直腸癌是發展中國家的第三大高發癌癥,而宮頸癌則在欠發達國家中發生較多。宮頸癌可以通過接種HPV疫苗而得到預防,并且可以通過常規的PAP測試而被早期診斷出來。
乳腺癌是140多個國家女性最容易被診斷出來的癌癥,而宮頸癌是在39個中低收入國家中最常見。
女性常見乳腺疾病的診斷方法
女性乳房是凹凸不平的,許多婦女自己摸到腫塊只不過是正常乳腺凸起的區域,在每次月經到來前,這些腫塊會變得更加明顯更容易觸及。就乳腺腫塊的特點而言,乳腺增生癥常會同時或相繼在兩側乳房發現多個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結節,可被推動。乳腺纖維腺瘤腫塊多為圓形或卵圓形,境界清楚,表面光滑,與皮膚及周圍組織無粘連,活動度大,觸之有滑脫感。乳腺癌的腫塊多為單發結節,邊緣不規則,多數質地較硬,常與皮膚粘連。
乳腺增生癥:乳腺X攝影
X攝影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能清晰顯示乳腺各層組織及鈣化灶,對鑒別良、惡性病變及早期發現乳腺癌具有一定優勢,但對年輕女性、致密型乳腺(腺體密度>70%)顯像欠佳。
乳腺增生癥:彩超
彩超使用方便、無創傷,可多次重復。依據乳腺結節的形狀、囊實性、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可對乳腺增生癥、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作出鑒別診斷。
乳腺增生癥:乳腺磁共振
磁共振檢查能快速獲得乳房內部結構的高精確度圖像,無電離輻射,對人體沒有不良影響。更適合乳房內多發小病灶,位置較深臨近胸壁的病灶,以及置入乳房假體患者的檢查,故彩超和乳腺X線攝影高度可疑病灶時,可進一步行核磁共振檢查。
乳腺增生癥:乳腺病灶穿刺活檢
為排除惡性病變,乳腺結節必要時可進行病灶穿刺檢查,該項檢查是一種創傷性檢查,是診斷和排除乳腺癌的“金標準”。
最后,據悉2009年,全球經濟因癌癥帶來的負擔約為2 860億美元(2 610億歐元),包括治療和護理成本以及勞動力喪失的生產力成本。而地域差異將使得中低收入國家的醫療衛生負擔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