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多有誤解,總是認為美食家是要跟吃貨畫等號的。殊不知,正宗吃貨口中并無所謂美食的“色香味意形養”,有的只有“好吃”。而正宗美食家眼中,任何入口之食都是鮮活而生動的精靈,歡樂地歌唱著只有你味蕾能聽懂的五彩樂章。劉夢遙并沒有說過自己是一個美食家,但畢竟擁有九年的美食節目主持資歷,她說,那些舌尖上的歌聲,她一直在聆聽。
主持美食節目?別逗了。
當中國傳媒大學還叫北京廣播學院的時候,夢遙已經在湖南衛視的“金鷹之星”節目里拿過“娛樂新掌門”主持人大賽的女生組亞軍。什么?你沒聽說過“金鷹之星”?那可是當年火如“超級女聲”一般的存在,可稱得上是這類選秀節目的鼻祖。說到鼻祖,作為另一類情感節目的開山之作,《唐伯虎點秋香》則是夢遙大三時代的點睛一筆。“那時的搭檔可是戴軍!”夢遙如是說。
在學校拿過獎,沒畢業就有節目,與大牌搭檔合作,這些都讓夢遙頗感自信,她有時甚至憧憬著有一天自己會變成各種大型綜藝節目里,五彩斑斕的舞臺正中那個手持話筒的主持人。可惜,現實并不總是一如既往地燦爛,就像通往山頂的路,會有平坦,但是更會有崎嶇。在夢遙馬上要畢業的時候,《唐伯虎點秋香》停播了,隨之而來的便是對未來的迷茫和躊躇。然而,那個在聚光燈下華麗hold住全場的小小夢想,還是堅韌而執著地支撐著她留在了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即使一開始的時候她并沒有固定節目,即使那時領到的工資甚至無法付清房租。
夢遙坦言:那時的生活應該是比較辛苦的,時常還要到姐妹家蹭飯,好像也偷偷哭過很多次。可是,對于一個追逐夢想的人來說,這些回憶就像夏天里被蚊子叮的皰,早已微不足道。
只是,夢遙的夢想里從沒出現過“吃”這個字。她說那是2007年4月的一天,《食全食美》的制片人給她打電話,問她對美食節目是否感興趣。她環顧了一下自己租住的這個沒有廚房的小開間,冰箱與微波爐一色、泡面與開水同樂、一把水果刀則是這些餐(慘)具中唯一廚具。于是,夢遙回絕了此后將伴隨她成長九年至今,并一路讓觀眾熟知和喜聞樂見的《食全食美》。“美食?別逗了。”夢遙還在想著,臺里的電話就來了,內容很簡單:《食全食美》,你去。原來,剛才的電話并不是征求意見,而是提前的溝通。無論怎樣,從來沒摸過菜刀的夢遙同學,在2007年5月,正式成為一名美食節目主持人。
夢遙總是覺得,不是她選擇了美食,而是美食選擇了她。
致那些年終要下肚的美食
任何一道美味佳肴,在它香噴噴地呈現在你的餐桌上時,是那樣的驚艷欲滴、引人垂涎。一件可以品味的珍饈,實在是成果的藝術。但事實卻是,每一道菜品、每一盤沙拉,甚至是每一碗清湯,都是過程的藝術,那些綻放在你嘴里的精彩,無不毫發畢現地回溯著美味在廚師的刀尖、炒勺、抑或是掌心中,誕生的一點一滴。生活其實也是如此,我們的每一個成功或者是失敗,看似是一個個的結果,其實都是一種迅速而又緩慢的過程,迅速的是我們的心境,緩慢的是我們的態度。夢遙理解這些,不僅是因為她愛美食,還因為她知道美食的制作和品味都是一個美麗而充滿挑戰的過程。
“民以食為天”,這話對于夢遙來說,就是每天都必須用實際行動,具體說就是咀嚼吞咽和評點贊譽來進行詮釋的。用天天吃香喝辣、吃穿不愁來形容她的工作,完全沒有問題。可問題還是來了,你們還記得那些年,剛剛主持《食全食美》的夢遙嗎?
那些年,剛開始上灶臺的夢遙廚藝還停留在僅能泡熟一碗方便面的層次,面對滿桌的生鮮海味,簡直可以說是蒙圈了的。她還記得在節目里,她不僅燙到過搭檔東哥的手,還用擦刀擦破過自己的手,最尷尬的一次,她用剪刀剪基圍蝦,蝦動了一下,把她嚇得直接扔了剪刀在臺上叫出聲來。面對質疑和職責,痛定思痛的夢遙終于明白了,做節目和做菜道理都是一樣的,你不可能不經過努力鍛煉和積累,就可以給觀眾和食客端上一盤秀色可餐的菜肴。沒做過菜,不要緊,練!廚藝不精,也不要緊,學!于是,近水樓臺的夢遙租了一間帶廚房的小屋,拿著臺本開始了她的美食修行。
夢遙愛每一道終將下肚的美食,無論那是入口即化的甘怡,還是麻辣暴烈的火鍋,或是溫婉清麗的小菜,正如我們的生活也是五味俱全。這一甜一苦、一酸一辣之間,美好和感動也就像燒肉里的嫩汁,一口咬下,滿嘴的鮮香四溢。夢遙說:“美食是世界上最短命的藝術品,一道菜,從廚房到餐桌,能欣賞到的多不過幾十人,賞味期限長不過幾十分鐘。它無法像一幅畫或一首歌,可以流傳那么久,令那么多人產生共情。你能欣賞到美食的唯一方法,就是消滅它—吃掉它。這大概是一種最殘酷的欣賞吧。”所以,夢遙對于她主持美食節目的這九年間,被她破壞性地欣賞掉的所有佳肴也是抱著滿滿的感懷之心,因為,它們讓她懂得了珍惜。珍惜那些坎坷,珍惜那些迷茫,珍惜那些穿越坎坷、沖破迷茫時的昂揚的心情。

Q你自己做的最拿手的菜是什么?
A其實倒不能算是最拿手,但是有一道卻是我記憶最深刻的:紅腰豆燜米飯。記得那還是我廚藝起步的階段,為了練習做飯,在小廚房里,我攢了市面上能見到的最全的調料,按照節目臺本一邊念叨一邊試著做菜。泰國香米用雞湯燜到八成熟,紅腰豆和牛肉碎炒完用家里寄來的油雞樅拌了,鋪在米飯上繼續燜到全熟,香得整個樓道都聞得見。所謂有福同享,更是為了檢驗我的廚藝,一有空我就請小伙伴們前來品嘗。她們吃完連鍋巴都打包了,有小伙伴還夸我說,蘿卜絲切不細,做菜可真舍得下猛料啊。
Q對于主持美食節目,你覺得最難的部分是什么?
A對我來說,美食節目最難的部分,是如何把食物的味道用語言表達出來。菜肴入口即逝,甚至稍微涼一點都會大幅影響口感,所以你沒有多少時間記錄、措辭、描述,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你嘴里的感受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于是我開始閱讀美食書,從食評家那里汲取營養,蔡瀾先生的《食材字典》幾乎是教科書般的存在,殳俏小姐的文字成了我枕邊最長情的陪伴。去每一地旅行都尋找當地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不再挑食,不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判不熟悉的食物。就這樣,閱讀,感受,和會吃的人一起吃。突然有一天,像某個開關在暗中被打開,我就那樣懂得了食物的美好。

Q你主持的節目里有沒有讓你津津樂道的菜或事?
A有一次,我和董克平老師在Mio吃到新主廚Aniello出品的風味扁面包,青草醬和洋姜醬上面鋪了新鮮白蘑菇和黑松露,底層是黑麥芽制作的面包脆片。一口咬下去,所有天然的味道混合在口中,陳腐,清新,跳躍,悠長,像整個春天在胸腔開放,呼氣的時候我感到后背每個毛孔都張開。
那一刻,我開始真正愛上我的工作,我付出的淚水和時間,開始用美好的感受回報我了。我知道自己走在了一條更長久的職業道路上,觀眾不會因為我變老變胖而嫌棄我,只會隨著我的閱歷不斷豐富而更加信任我,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Q你覺得這些年品嘗過的各種美味佳肴,它們給予了你哪些收獲?
A食物賦予我的恭敬心,感恩和知足,在每一次尋找和分享的過程之中,漸漸趨于圓滿,令我比以往更加專注和簡單。2014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美食指南《食我》,把我在北京吃過的幾千家店,挑出近百家梳理成冊,把那些給過我慰藉的食物拍下來,分享給更多人。那本書融入我很多心血,我帶著設計師和責編一家一家拍過去,寫字的時候會標注出圖文搭配的想法。微薄的版稅抵不過圖文制作的費用,不過沒關系,那是我給自己的交代,也是我在美食路上的階段性小結。即便十年之后拿起來看,圖片和版面也是美的,這樣想想我就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