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就醫160對自己初步形成的平臺閉環信心滿滿,但在外界看來如果只依靠線上發力,盈利前景依然非常遙遠。
在剛剛結束的2016深圳國際BT(生物技術)峰會上,出現了移動醫療第一股就醫160的身影。
成立于2005年的就醫160一直定位于“預約掛號及導醫、咨詢和點評服務平臺”,運營商為深圳市寧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34750),2015年12月登陸“新三板”。今年曝出裁員300人新聞后,就醫160進行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布局,包括圈地醫療機構、上線基因檢測平臺、推出160醫生、籌建醫藥電商等,意圖擺脫困擾許久的虧損困境。
據了解,在推出160醫生之后,互聯網醫院成了就醫160下一個布局目標。
就醫160高級副總裁劉康林向記者表示:“就醫160上半年還在圈資源,從下半年開始我們的重心逐步轉到探索商業模式上,會跟醫藥險、可穿戴設備商合作。目前互聯網醫療公司都處于虧損狀態,這是互聯網的特點,但國內互聯網醫療會走出一條跟全球都不一樣的路,大家都在探索它的前景。”
不過,就醫160并沒有停止燒錢。在今年7月底公告獲得7400萬融資之后,就醫160又拋出1.5億定增計劃。
今年以來,互聯網醫療因其商業模式不清晰,一度籠罩在資本寒冬的迷霧中,一眾老牌互聯網醫療公司從去年開始也紛紛走到線下探索變現路徑。純平臺式互聯網醫療能否殺出一條血路,還有待檢驗。
醫生端升級
跟其他互聯網醫療平臺一樣,就醫160面向醫生新增的服務也是分級轉診、自主定價的輕問診模式和醫生品牌塑造。據了解,160醫生增加了同行轉診功能、調整醫生“擅長治療方式”內容頁面,并提供針對患者的“健康管理”功能。
劉康林坦言,國內互聯網醫療公司在分級診療領域的探索模式大同小異,而就醫160的優勢在于平臺資源和流量。據其半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就醫160平臺服務醫院3017家,可服務醫生數超過47萬,實名注冊用戶超過9700萬,累計服務人次超過2.4億。
“要實現分級診療就要解決兩個問題:讓大量患者到社區,更好的考核機制。我們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引導患者去社區,養成他們就醫的習慣。對于全科醫生我們有績效方面的考核,多勞多得,從而調動醫生的積極性。”他說。
推出160醫生意味著,就醫160的平臺閉環已然形成。
其中,醫院端主要是就醫流程服務,包括患者的導診、掛號、支付等;醫生端主要是分級診療,即160醫生;終端則是延伸到疾病預防、診后康復、健康管理,這需要跟保險機構、藥企、可穿戴設備合作。
在此基礎上,就醫160一邊將閉環復制到其他省份,一邊延伸服務內容。總部設在深圳的就醫160,在深圳的模式探索最為深入,搭建了城市級網上醫院平臺,深圳市兒童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深圳市寶安中醫院(集團)、深圳市寶安區中心醫院等已接入這一平臺。
如今,就醫160試圖復制深圳這一平臺模式,今年6月,就醫160宣布加入海南省發展智慧城市項目,成為“智慧海南”公共醫療平臺的運營方。
8月底,就醫160上線基因檢測平臺,記者了解到,就醫160扮演中間商的角色,其檢測服務來自于國內基因公司。
劉康林還向記者透露,接下來就醫160打算在深圳打造互聯網醫院,在醫院設立專門的互聯網診室,患者通過移動終端來進行問診、開處方。
“現在在跟醫院溝通中。從資源層面來講我們已經到了相對比較不錯的狀態,下半年會更加聚焦到怎么能夠實現商業變現。”劉康林說。
一名互聯網醫療從業者告訴記者:“就醫160的成本不在導流,而是前期的系統開發費用。他的用戶主要在深圳,因為跟深圳合作搭建平臺,導流方面有一個入口,自然的形成一個用戶壟斷。但是想要復制這個模式到其他區域就很難,各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地盤,很考驗企業資源。”
重資本“補血”
打造閉環、圈地擴張的成本不低。
宣布獲得7400萬融資的一個月后,8月29日晚間,寧遠科技發布定增公告,擬以29.07元的價格發行516萬股,預計募資1.5億元。其中,最大的一筆開銷是8250萬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而剩余的4750萬用于投資醫藥電商,2000萬用于償還貸款。
劉康林告訴記者:“我們原來很多成本放在相關的推廣,特別是醫院的地推方面。在未來我們會把這方面的費用減少,然后把成本放到高素質人才的引進,還有創新型的產品開發上。”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互聯網醫療廣為人詬病的盈利能力。就醫1602015年財報顯示,其凈利潤為-7141.04萬元,約為2014年的3倍負增長。今年上半年,就醫160營業收入2769.66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47.21%,但公司依舊虧損5172萬元。
就醫160多次放言今年將扭虧為盈。就醫160創始人兼CEO羅寧政直言不會切入線下,能否盈利要看平臺本身的用戶量和用戶的黏性。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醫療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曹健向記者表示:“美國有商業變現的純互聯網平臺,但美國的醫保支付體系和就醫習慣跟我們不同,國內目前純線上還是沒有看到合理的贏利點,公立醫院是絕對優勢的地位,企業沒有談判空間。”
“醫療的很多問題在線上很難解決,要實現患者服務還是要走到線下。”德同資本合伙人許謙分析指出,目前來看,醫療產業鏈有些環節可以在線上處理,比如掛號和咨詢,而重癥、檢查等則需走到線下,“醫院還是比較保守,特別是初診的時候,醫生更多還是要求面診,面診完了才能診斷。可能慢性病的復診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分級診療等來進行。”
保險、智能硬件被認為是移動醫療商業模式的出口,移動醫療通過保險講變現的故事早已不是新鮮事。2016年以來,互聯網醫療加速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步伐,就醫160也同微醫集團、春雨醫生等一樣開始探索怎樣將“互聯網醫療 保險”的出口做大。
智能硬件則被看作新的盈利出口,邏輯是隨著精準醫療的提出、分級診療的推進、老齡化的加劇,從疾病預防到慢病管理市場的集中增長,需要可穿戴設備等工具來實現個性化的監測和患者數據的采集。
許謙指出:“保險和智能硬件來幫助互聯網醫療公司變現,都還很遙遠,短期來看不太可能。而且保險也要走到線下,互聯網保險現在發展得也不好,需要場景和面對面的溝通。”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