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靖
【摘要】 傳統意義上的評價是信息的一種單向流動,即從教師端流向學生端,而現在素質教育要求進行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促進評價信息的雙向流動,使評價結果比較客觀的符合學生的整體發展水平。本文從信息流動角度出發,著眼于學生整個學期,提出一種新型的非線性評價方式及其理論框架。
【關鍵字】 評價 非線性評價 深化課改 信息技術 教學
信息技術課是一種操作技能性課程,比重注重學生的動手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所以筆者比較關注學生課堂作品的完成,特別是對于作品的評價以及量化評價方案的實現。經過筆者走訪發現,現在課堂上對于學生作品和評價的實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由于在課堂上,教師對于學生是1對N的關系,如果每個學生作品點評1分鐘,那么一堂課時間遠遠不夠,所以現行的一般是以點帶面,即找出幾個典型作品進行點評,以此來輻射全班學生的作品。其二,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完成作品的時間上有快慢和作品質量也有參差,所以目前很多教師采取的方案是“以先帶后”,即先完成的學生來指導未完成的學生,一來可以避免已經完成作品的同學時間空余,二來可以彌補學生在指導學生這方面時間的不足。去年,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浙教基〔2015〕36號文件,對如何實施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做出了指導性的意見。文件中的第13點提到深化評價改革,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探索推廣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探索形成多形式、人本化的學生發展評價機制。
基于以上的考慮筆者提出非線性評價系統來完成對學生作品的評價。
一、概念界定
1、非線性評價。在課堂學習中,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所接受的知識程度不一;建構到自我的知識體系中,從而內化出新的知識也是不一,如果每個學生都能將這些知識輻射出來,進行知識與知識的碰撞,那么又會形成新的知識,這比教師單純的講解要有效的多,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我們將課堂學習中的學生看成是一個節點或者個體。借助網絡,節點和節點之間的知識信息流動是1對N的,而且是每個節點對應的關系都是1對N,由此形成的知識信息流通量增長是幾何倍數的,并且節點和節點相互之間的信息流動是發散的,這就保證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增量和體量的升級。
2、非線性評價系統。以ASP.NET為技術手段開發出來的,基于網狀評價模型的一個網頁系統。該系統采用Brown/ 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以目前的學校的電腦配置足以負載一堂課學生數據的訪問量。由于B/S模式的跨平臺性,這在客觀上保證了本系統能夠運用于幾乎所有的電腦。
二、系統架構模型
2.1系統用戶類型
在本系統中,按照權限功能的不同。定義了三種用戶角色:包括學生、教師、系統管理員三種角色,教師可以發布教學資料、布置課堂任務和量化打分,學生按照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進行完成并且上傳作品,并對作品相互之間進行評價和量化評價。管理員負責本系統的安全穩定的運行。
2.2系統模型
1、教師模塊。本模塊功能分類:發布任務,作品管理,成績量化,成績匯總四塊內容。發布任務:由于本系統的教學基于以任務驅動型為主,所以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將本課知識點通過任務的形式展現。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提升自身的知識結構。作品管理:對學生上交的作品進行查驗,剔除無效作品。成績量化:對學生上傳的有效作品進行量化打分,形成學生的成長記錄袋。成績匯總:對本學期或學年的成績進行匯總,從而形成學生的一個學期學年總評成績。打破期末測試一考定學期的歷史,從平時點滴開始綜合反映該學生在本學期的表現情況,從根本上要求學生對每一堂課都要認真負責。
2、學生模塊。我們知道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非線性編輯系統的建立就是為了更好促進學習者的學習,強調學生自主的進行知識建構,并且根據同伴之間的相互評價來更好的提升自己知識結構層次。利用本平臺進行學習時,教師的地位逐漸弱化,只是在旁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和相互協作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3、成績計算模塊。為了使成績能夠比較全面的反應學生的狀況和能夠健康積極向上將本系統運行下去,筆者將一堂課學生的成績分為作品分、同伴評價分、評價同伴分、教師量化分四個方面。學生作品最后的得分為上述四個分數之和,這樣能夠相對客觀的反應學生在本堂課表現能力。
三、問題與結論
非線性評價系統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教學設計框架,本研究在技術層面為非線性評價系統提供環境知識,并重點實現知識中心的學習環境。一種新的學習技術系統建構需要時間和實踐才能發展的更好。非線性評價系統在一定意義上能夠應對知識時代對于教學的匯合性挑戰,本系統可以看成一種嘗試,看成一個全新的體系,以支持知識時代的學習建構需求。
參 考 文 獻
[1]祝智庭,王佑鎂,顧小青.協同學習:面向知識時代的學習技術系統框架[J].中國電化教育,2006年4月,4期:5-9.
[2] 張自慧,江敬堯,仲兆滿.用Moodle建構虛擬學習環境的探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6月,第六卷第二期: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