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風明
快遞包裝亟待標準規范
●秦風明
隨著電商的迅猛發展,快遞業務量也急速增長。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200億件。但是,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是快遞包裝物的極大消耗,以及數以百億計的快遞包裝垃圾。
遺憾的是,作為一個已經形成極大規模的新興行業,快遞在行業標準建設上留有太多短板,存在大量的空白地帶。國家郵政部門制定的《快遞業務操作指導規范》只是指向快遞的服務,而不涉及包裝;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快遞封裝用品國家標準》,盡管對包裝袋的種類規格、技術要求、包裝、標志等方面提出要求,但因為制度級別太低,僅僅作為推薦性行業標準,不具備法律的剛性。
一邊是標準缺失,一邊是行業競爭激烈,資本要追求利潤,當然就會降低成本,甚至會無視消費者健康,選擇劣質材料。事實上,當前很多快遞包裝就是由生活垃圾、化工材料等再加工而成,其中殘留大量有害物質。這種情況,當然就是商家在利用快遞包裝用品在強度、材質、環保等方面的制度漏洞。這種劣質快遞包裝一旦遇上過敏性體質人群,很容易形成人體過敏反應。更值得警惕的是,除了這種顯性的、直觀的過敏反應,很多快遞包裝的危害是潛性的、慢性的。
除了危害人們身體健康,快遞包裝的嚴重危害還體現在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之上。快遞包裝往往都是一次性用品,在廢棄之后很少會成為被回收的垃圾。如今這么龐大的快遞業,廢棄后的快遞包裝將嚴重污染我們的環境,想想真是令人憂心。快遞行業已經形成巨大規模,快遞包裝產品也具備極大的數量,回收利用包裝產品也就具備必要性,這既是環保要求,是踐行“循環經濟”的需要,也是更高層次上的快遞包裝安全的關鍵。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出臺快遞包裝相關標準對快遞包裝材料加以規范,盡量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對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要嚴格限制。這樣可以從源頭上給快遞垃圾的“清理”創造有利條件。如果快遞包裝能夠回收再利用,就不會造成太大的資源浪費;如果快遞包裝可以降解,就不會造成太大的環境污染。
遏制快遞過度包裝。為保證商品完好無損,快遞包裹需要妥善包裝,但目前很多快遞包裹的包裝確實過度。我國早就出臺了禁止過度包裝的法律法規,但在執行環節不夠給力。尤其是執法部門往往盯著月餅、茶葉等商品的過度包裝,而對快遞的過度包裝問題重視不夠,乃至形成執法“盲區”。盡管這件事做起來比較難,但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在這方面已經有可借鑒的經驗: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某電商平臺推出快遞紙箱回收利用獎勵積分活動,快遞員送貨上門時,會詢問客戶是否愿意將包裝紙箱交還,每交還一個紙箱可換20積分,購物時可以相應地用積分兌換商品。據了解,此項活動推出后,客戶普遍能夠接受。這是一舉幾得的好事,消費者嘗到了甜頭,電商得到了好處,更重要的是節約了資源,減少了環境污染。
出臺優惠政策鼓勵相關企業對快遞垃圾進行回收處理。快遞垃圾一旦造成環境污染,治理的成本將非常高,政府與其把錢花在事后治理上,不如采取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相關企業對快遞垃圾進行回收處理,防污染于未然。當快遞垃圾“清理”的渠道被疏通,回收處理的機制得以建立,那么快遞垃圾也許真的能夠“變廢為寶”。
一個行業只有依附于制度化、系統化、標準化的發展軌道,才會真正造福于民,迎來更好的明天。在快遞行業蓬勃發展的今天,快遞包裝不應成為治理盲區。如果不能將快遞包裝及時納入法律管理的范圍,對生產相關包裝用品的企業進行有效監管,就不可能形成溯源機制,來真正保證快遞包裝的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