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亭立,淦 勤,許劍峰,劉合春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
孫亭立,淦 勤,許劍峰,劉合春
(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目的 探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收治的肝外膽管結石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1例,給予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對照組41例,給予開腹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比較2組手術效果及預后情況。結果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引流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療效確切,創傷較小。
肝外膽管結石; 腹腔鏡; 膽道鏡; 一期縫合
肝外膽管結石是肝膽外科常見的疾病,肝外膽管結石可原發于膽管系統,同時也可從膽囊排出到膽管。目前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傳統的治療模式是開腹行膽囊切除以及膽總管切開取石聯合T管引流,這些治療方法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其具有創傷大、術后恢復慢的缺陷[1]。目前,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完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加膽管切開取石、膽管一期縫合術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肝外膽管結石患者82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術前經磁共振胰膽管造影、ERCP檢查,已排除伴發肝內膽管結石和十二指腸以及膽總管腫瘤。所選患者中無黃疸、膽管炎和胰腺炎急性發作,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糖尿病史患者。根據患者手術方法的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56.3±4.2)歲;觀察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26~74歲,平均年齡(54.6±3.8)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影像系統采用日本奧林巴斯高清腹腔鏡成套影像系統,患者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術前留置胃管尿管。患者取仰臥位。操作孔完成后現解剖膽囊三角,用鉗夾夾住膽囊管,將膽囊完全分離,膽總管良好暴露后用細針穿刺膽總管,膽總管確認無誤后用剪刀采取縱行的方式將膽總管前壁剪開。操作過程中如發生膽總管切口出血的情況,應謹慎操作止血。結石如位于膽總管切口可通過水沖洗、血管鉗擠壓、吸引器等方式直接取石,若結石距膽總管切口較遠,可用2型取石鉗取石。取石順序應該按照左右肝管、三四級膽管、肝總管、膽總管的先后順序來進行。結石取出后應放于標本袋中,取石全部結束后取出腹腔。取石完成后在患者肝膽囊床下和Winslow區放置引流管,引流管經右肋緣下孔引出。結束手術。
對照組給予開腹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以開腹為手術操作途徑,其余手術操作與觀察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愈:患者術后經超聲以及T管造影檢查無結石殘留肝功能正常,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好轉:患者術后經影像檢查大部分結石被取出,有少量較小結石,患者癥狀有明顯好轉;無效;術后結石未取出,臨床癥狀及體征未見緩解。
對2組術后恢復情況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比較
2組患者治療結束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組治療效果比較
2.2 2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引流時間、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
肝外膽管結石可以分為原發性肝外膽管結石和繼發性肝外膽管結石,原發性肝外結石占多數。原發性肝外膽管結石多為膽色素結合和混合性結石,繼發性肝外膽管結石則主要為膽固醇結石,主要由膽囊內結石排至膽管內。肝外膽管結石的典型癥狀為腹痛、黃疸以及寒戰高熱等[2]。目前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如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開腹膽囊切除術等。傳統手術方式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具有良好效果,但是其所具有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一方面傳統手術方式手術創傷切口較大,術后患者易發生感染情況,同時也會增加患者術后的疼痛感;此外,行傳統手術后,患者早期腸道功能恢復較慢,下床活動時間會延長;傳統手術方式中T管的應用容易導致膽汁和胰液的流失等,導致患者發生水電解質紊亂,患者對營養的吸收受到影響[3]。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技術得到了發展和應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運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該治療方式具有的顯著優勢是微創性、操作簡單等,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并發癥較少。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對手術操作者具有較高要求,因為腹腔鏡下手術操作空間較小,對手術操作會產生直接影響。該手術方式也會有膽漏和結石殘留的發生,為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需要在術前運用各種醫療儀器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診斷,為手術提供更加可靠的參考。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術后恢復情況也優于對照組,充分提示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肝外膽管結石的臨床有效性。
綜上所述,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取石一期縫合治療肝外膽管結石效果顯著,治療有效率高。
[1] 俞富祥,張啟瑜.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并一期縫合31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12,34(6):649-650.
[2] 章境峰.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外膽管結石70例臨床觀察[J].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3,34(2):96-98.
[3] 吳仁毅,霍楓,詹世林,等.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治療肝外膽管結石并一期縫合15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6):29-31.
(責任編輯:劉大仁)
2016-03-22
R657.4+2
A
1009-8194(2016)11-0039-02
10.13764/j.cnki.lcsy.2016.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