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路路 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
未成年子女死亡險限額的法律規范之完善
孟路路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出于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防范受益人為獲得保險金而加害被保險人的道德風險,《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以下簡稱《保險法》)規定,投保人不得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為保險金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保險人也不得承保。但基于父母與子女的血親倫理關系及未成年人獲得保險保障的需求,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不會為了獲得保險金而將未成年子女殺害,法律同時規定父母可以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保險金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保險公司可以承保。但是為了防止道德風險,《保險法》仍然對保險金的給付作了限制性規定,即因被保險人死亡給付的保險金總和不得超過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限額。保監會2015年9月14日發布的《中國保監會關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人身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發〔2015〕90號,2016年1月1日起生效實施),將未成年人劃分為兩個年齡段,并且對原保險金額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提升。這與之前將未成年人死亡險的保險金限額統一規定為10萬元相比,無疑有了較大進步,值得肯定。但筆者認為,該種年齡段劃分及保險金額限制的規定仍不能很好地兼顧我國特殊的家庭結構及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風險特點。為此,本文試圖從我國的特殊家庭結構出發,結合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風險特點以及目前保險市場上該類產品存在的問題,就將來如何更好地完善該條規定及建立健全保險業相關配套措施進行探討。
持續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占所有家庭的比例很大,當前城市的獨生子女家庭在所有家庭中的占比為70%。中國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東部的北京、天津、上海及其鄰近的蘇州等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甚至更早前就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執行最早、也是較為嚴格的地區,因此這些地區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人口結構不合理的問題日趨嚴重(馬西亞,2007,《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已婚獨生子女的婚育模式研究》)。獨生子女家庭并不具備理想的家庭結構,對父母而言,獨生子女意味著唯一的精神支柱,而唯一性其實就是脆弱性。因此,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一旦遭遇變故就可能演變為弱勢家庭。
盡管獨生子女意外傷亡在獨生子女總體中所占比例很低,但對于出現這一情況的獨生子女家庭來說其影響則是難以預計的。對獨生子女家庭而言,唯一孩子的夭折將使整個家庭陷入絕望和痛苦的深淵,雖然部分省份和地區出臺了一些鼓勵和幫助失獨夫妻再生育的政策,但由于力度較小,且主要為一次性補助,對于缺乏足夠經濟能力再撫養一個孩子的家庭來說,仍不能解決長期的實際問題。許多失獨夫妻,尤其是失去未成年人子女的父母,雖然會希望再生育一個孩子來撫平心理和感情的重創,并且也還具備再生育的身體條件,但由于考慮到自己的年齡和孩子的撫養及成長問題,大多懷著絕望的心情忍痛放棄了再生育的機會。因此,除了逐漸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以外,如何通過商業保險來規避失獨夫妻再生育卻無力撫養的風險就顯得勢在必行且十分具有社會意義。
《保險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父母可以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保險金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但同時又規定,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因被保險人死亡給付的保險金總和不得超過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限額。即《保險法》授權中國保監會制定相關法律條文予以規范。關于限額,加上最近一次發布的通知,保監會先后共發布了四個通知。
(一)1999年3月22日,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死亡人身保險限額的通知》(保監發〔1999〕43號,現已失效),規定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死亡保險金額總額不得超過人民幣5萬元。同年5月25日,保監會又在《關于對〈關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死亡人身保險限額的通知〉中有關問題的請示的答復》(保監壽〔1999〕7號)中明確,“死亡保險金額不得超過5萬元”指的是累計死亡保險金額的限額。死亡保額的限定標準不得以任何方式提高。
(二)2002年3月22日,為了適應保險市場發展的需要,保監會發布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在北京等試點城市放寬未成年人死亡保險金額通知》(保監發〔2002〕34號,現已失效),該通知規定:自該通知發布之日起,在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和深圳市投保的未成年人人身保險的死亡給付保險金額的上限由5萬元提高到10萬元;其他地區的保險公司及分支機構辦理未成年人人身保險業務,其死亡給付保險金額仍應嚴格按照保監發〔1999〕43號文件執行。
(三)2010年,保監會將上述規定的適用范圍從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市幾個試點城市擴大到全國,在2010年11月15日發布的《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人身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發〔2010〕95號)中規定,對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在被保險人成年之前,各保險合同約定的被保險人死亡給付的保險金額總和、被保險人死亡時各保險公司實際給付的保險金總和均不得超過人民幣10萬元。這意味著自該通知生效實施之日即2011年4月1日起,投保人與一家或多家保險公司簽訂以未成年人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其保險金總額不能超過10萬元,超過部分無效,保險金賠付的順序依照投保人與保險人簽訂保險合同的時間順序。
例如投保人先在A保險公司為未成年子女投保了保額為6萬元的人身保險,后又在B保險公司投保8萬元保額的人身保險,如若發生約定的未成年人死亡的保險事故,則由先簽訂保險合同的A保險公司賠付6萬元,后簽訂保險合同的B保險公司則只需賠付4萬元。

(四)2015年9月14日,保監會發出了《中國保監會關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人身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保監發〔2015〕90號),規定了“對于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的人身保險,被保險人不滿10周歲的,保險金額不得超過20萬元;對于被保險人已滿10周歲但未滿18周歲的,不得超過50萬元。”該通知自2016 年1月1日起執行。
從以上保監會對于該問題的相關規定的演變歷程可以看出,考慮到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保險市場發展的實際需求,保監會逐步提高了父母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的保險額度,尤其是最近一次發布的通知,摒棄了之前“一刀切”的做法,根據未成年人的特點將其分成了兩個年齡階段,分別予以規定了不同保險金額的限制,并且保險金額有了大幅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社會及保險市場發展規律的。但筆者認為,該通知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目前保險市場上存在的問題,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筆者認為,法律對于未成年人死亡保險額度的設定既要滿足社會對該類保險的合理保障需求,也要兼顧保護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盡可能規避或減少可能產生的道德風險。綜合考慮未成年人的特征及我國目前的家庭結構與社會保障現狀,筆者認為仍有必要對該條款進行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的修改。
目前,由于保險行業缺乏統一征信平臺,保險公司之間無法實現信息互通,造成實踐中存在投保人隱瞞已投保的事實而在其他保險公司繼續投保的情形,以10萬元保險金額限制為例,經常會出現諸如A保險公司賠付了受益人6萬元之后,又找B保險公司賠付8萬元的情形,甚至保險金額合計遠超出保監會規定的限額而保險公司也無從知曉。即使事后被查出,也只是退還超額獲取的保險金,因為目前保險行業的監督管理機構并未出臺針對投保人此類行為的相關懲罰措施。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以期拋磚引玉,對保險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穩定建言獻策。
(一)不同年齡段設定不同層次的保險金限額
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是不同的。總體來看,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的風險會隨著生命周期的推進而放大。也就是說,越是到生命周期的后期,獨生子女的養老風險就越大。如下圖所示,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性在母親過了35歲之后驟然放大,而且隨著母親生育能力的逐步喪失,依賴性需求逐步出現而放大,獨子生育的風險也同步上升。一些獨生子女家庭殘破空亡之后,將淪為在痛苦中掙扎的“形式家庭”。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性表現在成人風險(生存風險)、成才風險和養老風險(關系風險)等諸多方面(桂世勛、王秀銀、李蘭永、穆光宗,2004,《對成年獨生子女意外傷亡家庭問題的深層思考》)。
由圖可知,不同生命周期的風險不同。此次保監會對于未成年人死亡險保險金額的修改考慮到這個因素,將未成年人劃分為兩個年齡段,即10周歲以下及已滿10周歲而未滿18周歲,無疑是一種進步,但筆者認為這種劃分雖強于“一刀切”,但仍不夠科學嚴謹,應該對未成年人進行更加細致的劃分,建議將未成年人劃分為三個年齡段,按不同年齡段設定不同層次的保險金總額規定:
1.10周歲以下。基于社會的進步,適度提高保險金限額聽上去似乎無可厚非,但由于10周歲以下的未成人的自我保護能力過弱,產生道德風險的概率較高,尤其是經濟欠發達的偏遠農村地區。且失去該年齡段未成年獨生子女的父母一般尚具再生育及撫養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該年齡段的未成年人,主要應當考慮的是最大程度上保護其人身安全,避免道德風險。建議可按現行做法,即各保險合同約定的被保險人死亡給付的保險金額總和、被保險人死亡時各保險公司實際給付的保險金總和均不得超過人民幣10萬元。
2.已滿10周歲但不滿14周歲。由于此年齡段的未成年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且父母養育至此年齡段的未成年人所花費的成本較大,部分未成年人的母親已經屬于高育齡婦女,尤其是希望再生育的失獨父母,生育風險和養育成本都會有所提高,父母因財謀害孩子的道德風險會顯著下降。因此,本階段應將著眼點放在保險的保障本質上,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兼顧預防道德風險。考慮到父母的養育成本、再生養費用及精神創傷,筆者認為,將此階段的保險金限額提高到30萬至40萬元之間比較合理。
3.已滿14周歲但不滿18周歲,此年齡段的未成年人身體發育已經趨向成熟,已經具備了很高的自我保護能力,與剛達到成年年齡的人相比相差不多,甚至《刑法》上也規定已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已經開始需要為一些嚴重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而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更是應當負刑事責任。該年齡段未成年人的母親基本都步入高育齡甚至自然絕育階段,尤其是失獨父母的生育風險和養育成本顯著提高,且考慮到此階段的未成年人日后將會創造的價值,父母因財謀害孩子的道德風險基本可以排除。因此,此時主要考慮的應是父母的精神創傷、養育成本、再生育或領養孩子的撫養成本等,維護社會的穩定性。筆者認為,此年齡段的保險金限額應安排在50萬至60萬元之間甚至更高。
(二)建立保險行業統一征信平臺
目前,由于保險行業缺乏統一的征信平臺,保險公司之間無法實現信息互通。一方面,投保人很容易隱瞞已投保的事實,在其他保險公司多處投保;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之間因缺失互通的信息平臺而極易造成投保人獲得多次保險金給付的事實,使投保人獲得保險金總額遠超出保監會規定的限額。如上述例子中,A保險公司賠付了受益人6萬元之后,B保險公司又賠付8萬元的情形。且2016年1月1日起最新通知付諸實施后,由于保險金額的大幅提升,有理由相信多保、騙保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對此,筆者建議保險監管機構盡快建立起保險行業的統一征信平臺,加強保險業信用信息的互通與共享。

圖 獨生子女家庭的風險結構的年齡分布
(三)制定相應懲罰措施
目前,對于投保人隱瞞已在其他保險公司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了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人身保險且超限額獲取保險金的情況,保監會只在1999年5月25日發布實施的保監壽〔1999〕7號文中有所規定,該文第一條規定:“在訂立保險合同時,保險公司應要求投保人聲明是否在其他保險公司為其未成年子女投保了死亡人身保險,如果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出現累計保險金額超過5萬元的情況,超過部分保險公司不承擔給付保險金的責任并不退還保險費。”這意味著即使投保人隱瞞事實超額投保并最終領取了超出限額的保險金,如果被發現也只是退還多領的保險金并且損失其相應部分的保險費。可見,因該處罰力度明顯太低,導致投保人騙保的違法成本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