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東浩蘭生:服務貿易金融化是必然趨勢
文‖《上海國資》記者 陳怡璇
傳統外貿行業欲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與金融掛鉤
自2013年年底,東浩蘭生集團穩定有序地推進合并重組工作,配合人力資源、會展傳播和貿易物流三大主業,財務部門相應地開展調整工作,而金融板塊業務發展前景也逐漸清晰。
東浩蘭生集團財務總監劉宏杰對《上海國資》表示,以人力成本為主的服務貿易行業正逐漸經歷轉型升級的拐點,在結合產品創新、流程改進以及業務模式的突破上,財務資金管控也面臨全新的挑戰。
《上海國資》:東浩蘭生集團完成合并重組之后,財務人員相應地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調整?
劉宏杰:合并前,東浩集團業務涵蓋三大板塊,即人力資源、會展傳播和貿易物流,旗下對口15家企業;而蘭生集團主要集中在貿易物流板塊,旗下對口10家企業。合并后,為了配合集團各業務板塊的融合,財務部根據各業務板塊開展人員調整,相應地縮小了直接管理的財務人員數量。
此外,建立全面的財務總監委派制度。過去東浩集團的財務體系與蘭生集團不同,東浩集團對外派遣財務總監,基本實現子公司的全面覆蓋,包括一個財務總監兼管幾家子公司的情況;蘭生集團對外派遣財務主管,財務總監較少,僅2-3人。集團整合之后,向東浩集團的財務體系靠攏。由于設立財務總監需要經歷較為復雜的提名過程,集團決定通過設立4名見習財務總監,分管四個子公司,由此形成全面的財務總監委派制度。
除了戰略決策、重大投資和改革外,集團并不參與子公司的日常經營,造成財務監管的最大問題是后知后覺。而通過委派財務總監參與日常重大決策,發揮財務“早知道、早發現、早溝通、早協調”的預見功能,這也是財務預警機制的一部分。
《上海國資》:以人力成本為主的服務貿易業,東浩蘭生如何有效管控人力資源成本?
劉宏杰:服務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生產設備、辦公樓投入不多,主要是人力成本。人力具備雙重屬性,既是創造價值和收入的來源,也是成本費用的主體。然而賬面上的人力并不是資本,而是費用。從人員管理來看,目前人工費用占全部成本的70%-80%,包括薪酬和員工培訓費用;其次才是房租、以及信息化建設的費用,而廠房、設備折舊的費用很低。按照國際慣例服務業的人工成本占比平均為60%-80%。
因此,調整人力資源結構、提升勞動者素質十分重要。首先,針對三類人群,即優秀的經營管理者、行業的領軍人才、以及專業管理干部,我們每兩年開設一個領軍人才培訓班,搭建人才的交流平臺,每期約50人;同時,集團每年開展人事管理培訓和2-3次的財務培訓。
其次,伴隨集團改革改制的過程,對部分崗位和人員進行調整,一部分實現人員轉崗,另一方面遣散,相應地支出人員遣散的費用;第三,引進大量人才。
《上海國資》:對于傳統的服務貿易行業來說,目前集團的投資重點是什么?
劉宏杰:東浩蘭生集團旗下雖有大量經營性單位,但簡單再生產的重復投入模式難以帶來突破性的業績增長,最多只是購買倉庫、辦公樓等。根據2015年集團的管理投資計劃,投資重點將主要集中于信息化投入和品牌投入。
首先,信息化建設有助于流程的改進,將各類業務的復雜流程固化為標準格式,改變過去錄入等低級的財務工作,極大地節省管理費用。服務業整體的信息化水平沒有制造業強,依賴人工的比例大,很難標準化,這對財務管理造成一定的挑戰。
其次,推動產品創新,尤其是服務產品的創新,例如自辦會展項目;目前外服公司也開拓了薪酬代發、福利咨詢等新型服務產品,信息化建設無疑為產品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不過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是一個中長期項目,而產品創新也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
第三,推動模式創新。這離不開流程改進和產品創新作為基礎。
服務貿易的金融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外貿行業欲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與金融掛鉤,貿易不利用好金融工具,幾乎難以發展。就目前來看,供應鏈金融將是未來集團發展的重點,實現業務與金融的結合。
阿里巴巴旗下的一達通,與東浩新貿易公司提供的報關報稅等跨境業務類似,但一達通全線上業務使得業務處理更加高效簡便,由客戶輸入訂單而不是財務人員,包括收付款等,直接打通了業務端到財務端,保證了真實性,也不需要人工復核等工作;其次,平臺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并為供應鏈相關企業提供貸款。在去年整體外貿行業下滑的背景下,一達通業務量卻實現成倍增長。這對我們也是極大的啟發,必須走“互聯網+”的道路,信息化建設無疑將直接推動業務模式的轉型升級。
《上海國資》:目前投資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劉宏杰:實際上,從過去兩年的投資情況來看,集團最大的投資領域是虹橋國家展覽館項目,目前投入了近40億元,上海市國資委給予了部分資本金補貼。然而對于展覽館項目來說,前期項目投資的運營成本壓力較大,投資周期長,收益較難短期衡量,且見效慢。
從長遠來看,雖然館展項目的利潤并不高,短期內可能需要承受零回報的可能,但帶動性較強,對周圍地區有1:9的收入帶動效應,包括酒店、旅游、交通、餐飲、房地產等。因此,對于這一類業務的投資,考核體系需要重新建立。
此外,品牌投入較大,但在財務上找不到可以對應的效益。實際上,目前大部分財務成本費用都是以生產制造業為標準制定的財務體系,針對服務貿易這類非實物投資的行業,需要重新建立一個高效的評價體系。
《上海國資》:從投資模式上,目前集團有何創新的投資方式?
劉宏杰:從投資模式上,目前集團正探索建立創投基金、產業基金等方式,推進產融結合。
我認為,創投是解決容錯機制的一種更好的形式。目前針對傳統產業的投資都存在追責機制,然而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只要投資標的在風險撥備和壞賬準備的可承受范圍下,應該可以認為是正常的投資經營活動。目前上海市對創投有補償機制,說明在創投基金上已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容錯體系。大部分產業創投基金主要集中于傳統制造業領域,針對服務業的產業創投基金比較少。
未來集團的創投基金將主要圍繞服務貿易產業,并實現傳統業務和新業務之間的融合。例如在搭建外貿云服務的項目中,由東浩新貿易公司、新業務的團隊、外部出資以及集團的部分股份參與投資,共同組建投資項目,形成利益捆綁和創業團隊的激勵機制,并逐漸將原有傳統業務延伸到新業務中。
《上海國資》:可否介紹目前集團的財務信息化建設的情況?
劉宏杰:截至目前,集團對財務信息化建設投入約600-700萬元,包括基礎設備以及下屬公司向集團財務系統接口靠攏的費用。
2015年,配合集團的資產整合,財務信息化系統搭建并整合了一個核算系統,從過去分散的核算系統走向統一;其次,建立了財務分析專家系統,合理地實現各個子公司的業務系統向財務系統的對接。實際上,過去各個子公司業務系統的信息化起步比財務信息化稍晚,部分業務信息化系統未能實現全覆蓋,近幾年針對三大業務板塊,逐漸實現分行業的統一。例如,目前人力資源的業務系統已經逐漸實現全國覆蓋,并逐漸與財務系統對接;會展服務的業務系統今年也上報了國資委。
此外,今年財務信息化系統將增加一個資金管理系統的模塊,主要是內部銀行和資金調控的作用,實現財務、資金和OA系統的統一,尤其是移動端上的財務系統。
《上海國資》:在現金管理方面,如何有效調撥集團和子公司的資金融通?
劉宏杰:資金的授信、擔保以及理財業務,是今年集團在經營規劃中的重點。
東浩蘭生集團的現金管理體系,涵蓋授信預算、擔保預算、內部借款預算和理財預算,針對貿易物流行業的特殊性,資金授信和擔保業務較多,風險較大。
過去,集團的資金授信是由集團統一審批,但考慮到各行業風險不同,授信主體則是由各個子公司承擔。部分新改制的公司授信額度不大,集團可提供一些體外擔保。例如過去東浩新貿易公司的資金授信和擔保是由集團提供平臺來承擔,但隨著業務的逐漸成熟,新貿易公司目前自身即擁有40多億元的授信額度,完全靠自己的市場化能力去跟銀行溝通。
此外,為了實現內部資金融通,集團提出2-3年內組建財務公司。過去集團有內部借款體系,集團向下屬子公司的借款以及子公司向集團借款的利息都是一樣的,2015年集團為子公司提供借款2億元,子公司向集團提供借款8億元。未來內部借款將按照市場化水平結算,需要通過財務公司調控子公司與其他子公司的資金融通,提高資金管理效率,凸顯內部銀行的作用。
為了增強資金管理的功能,今年將成立專門的資金管理團隊,由內部轉崗和外部專業人士組成,并逐漸將財務公司作為資金管理、資金運作和資金經營的平臺。
《上海國資》:從拓展融資渠道角度看,集團在創新融資方式上有哪些探索?
劉宏杰:從融資渠道看,目前集團正逐漸調整融資結構,從直接融資向間接融資的方式轉變。2015年借助自貿區人民幣貸款利率的優勢,集團可以實現8-8.5折的利率優惠。今年預計也將搭建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
與直接融資相比,間接融資更加靈活,手續簡單,周期短。2015年集團曾發行中票、2014年發行短融,今年或將探索發行公司債融資,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去年國盛集團發行可轉債利率很低,值得借鑒。
《上海國資》:如何看待財務管理人員向戰略決策、管理會計和價值創造者的轉型?
劉宏杰:所有的管理人員都是價值創造者,只是財務比較明顯。基于財務數據分析的優勢,財務人員需要逐漸從基礎的財務崗位向資金管理、投資決策和金融創新業務轉變。
傳統財務偏重于收益率、銷售、利潤等指標,但單純的財務指標并不能完全衡量一個投資項目的好壞,基于服務行業前期投入大的規律更是如此。此外,對標企業的發展情況也是重要參考指標。
財務數據只能揭示60-70%的信息,財務需要與業務相結合。財務是歷史數據的反映,包括核算、審計、評估等,因此目前財務人員雖然對傳統業務比較了解,但對新業務尤其是“互聯網+”的業務并不熟悉。集團大部分子公司的財務管理工作是為現有業務提供服務,包括控制風險、核算等工作。數據可以揭示規律,也有預測的功能,作為財務管理人員需要積極學習新業務,深入了解未來趨勢,才能看得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