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宿州市扶貧攻堅的調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小陽
1.宿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宿州,234000;2.中共宿州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安徽宿州,23400
中部欠發達地區精準扶貧應聚焦“村出列”
——基于宿州市扶貧攻堅的調查
劉小陽1,2
1.宿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宿州,234000;2.中共宿州市委黨校市情研究中心,安徽宿州,23400
對中部欠發達地區的安徽省宿州市的扶貧攻堅工作進行調查,發現宿州市根據上級的扶貧政策,實施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超預期的成效,在全市359個貧困中有100多個貧困村今年申請出列;同時也發現宿州市在扶貧實踐中存在五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智力扶貧不夠,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二是產業項目雷同,存在巨大風險;三是扶貧產業基地成效不明顯,資金利用率低;四是雙包工作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有時影響其他單位的正常工作;五是貧困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應安排專門扶貧資金加以改善。并據此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相關建議。
欠發達地區;精準扶貧;村出列;智力扶貧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1],最終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的扶貧目標。作為國家戰略,精準扶貧一提出就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一些學者從精準扶貧政策、模式、資金以及項目評估等方面進行研究,并取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對精準扶貧實踐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2-8]。本文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對中部欠發達地區安徽省宿州市的扶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初步調查,并從村出列工作出發,在分析已取得進展的基礎上,提出了村出列的有關建議,以期為中部欠發達地區的精準扶貧提供參考。
精準扶貧的核心任務是“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其中“村出列”是一個關鍵節點。貧困村若要出列,一要通過各種精準扶貧方式讓貧困人口逐漸脫貧,最終讓全村的貧困人口下降到2%以下;二要發展一項有特色的產業;三要使村集體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且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四要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這四方面工作,首先是戶能脫貧,使貧困人口的比率下降;其次是借助諸多的扶貧開發項目和村集體的收入改善村內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只有貧困村脫貧出列,貧困縣才能摘帽。因此,加強精準扶貧中的“村出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解宿州市精準扶貧中村出列的基本情況,筆者對宿州四縣一區的村出列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各縣(區)黨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視扶貧工作,不僅成立了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主要領導作為幫扶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而且明確分管領導,落實具體人員,確定工作目標,完善工作機制。在鄉鎮組建了扶貧工作站,村委配備了扶貧專干。組織機構健全,人員到位,經費充足,工作開展有力,已形成了濃厚的扶貧攻堅氛圍。如國家級貧困縣碭山縣,為了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調整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由縣委書記任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一組長,縣長任組長,副書記、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直有關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同時加強了縣扶貧開發辦的建設,新增15名工作人員,為各鄉鎮組建了扶貧開發工作站,并配備三四名工作人員,全縣60個貧困村都配有扶貧專干,并安排一名縣處級黨員干部任脫貧攻堅第一書記。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縣、鎮、村目標一致,明確重點,理清思路,狠抓扶貧項目建設,如光伏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搬遷改造扶貧、健康扶貧、創業就業扶貧、政策兜底保障等,逐漸讓貧困人口脫貧。同時發展特色產業,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村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得到不斷改善,如泗縣彭鮑村在確定扶貧項目時,經過深入調研和周密考慮,廣泛征求廣大農民群眾的意見,讓農民群眾提出本村經濟發展思路,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將各種建議匯總,了解貧困戶的真實愿望。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調查、規劃、設計與項目申請與實施等工作,結合村的實際情況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重點項目建設,改善群眾的生產條件,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改變了貧困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如利用光伏扶貧項目建立了783千瓦和60千瓦兩個光伏地面發電站,年發電量40萬度,年收入約40萬元;同時開發大棚養鴨和大棚設施農業項目,將帶動30多戶近90人脫貧。另外,利用扶貧開發項目,將各自然村的鄉間小路修建成了水泥路,新建溝橋涵74座,疏浚中小溝87條,并在村內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方便了群眾的出行;打深水井1眼,并鋪設了供水管道進入村民家庭。村民的生活和村內基礎設施明顯得到了改善。
總而言之,自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宿州市精準扶貧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組織領導下,根據上級的扶貧政策,制定了適合宿州市實際情況的政策,實施了一系列措施,經過縣(區)基層扶貧工作人員的艱辛努力,取得了超預期的成效,預計全市359個貧困村中近三分之一的貧困村今年申請出列。
雖然宿州市在扶貧攻堅中為村出列做了大量的工作,贏得了不少扶貧開發項目,使部分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部分村集體的收入穩步提高,村內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方便了村民生產和生活,村民的幸福指數也得到明顯提升,但也應充分認識到精準扶貧是一場硬戰、攻堅戰,需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不斷開發扶貧產業項目,做到以人為本,精準扶貧,讓戶脫貧,村出列,縣摘帽。就目前而言,宿州市的村出列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在扶貧實踐中發現的以下幾個突出問題急待解決。
3.1 智力扶貧不夠,專業技術人才匱乏
調研中發現鎮、村兩級扶貧工作人員普遍感覺到三難:扶貧資金使用難、扶貧項目落實難、產業項目開發難,主要原因是基層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扶貧工作中的智力扶貧沒有規劃、落實好。扶貧資金來自財政,專款專用,鎮、村兩級工作人員都想科學地使用好這筆資金,發展產業項目,改善村內基礎設施,但基層金融人才匱乏,如何合理安排扶貧資金常存困惑,決策時搖擺不定,影響了村出列工作的進展。由于基層缺乏項目規劃、設計和生產技術方面的人才,一些核批的扶貧項目難以落地,影響了項目的進展。尤其是村干部和村民文化科技水平不高,不能充分根據利用村里現有資源和生產實際開發新的產業項目,大多仍是“等靠要”。為此,建議:(1)市政府應盡快出臺智力扶貧的相關政策,建立扶貧智庫,將村出列工作中需要的金融、經濟管理、規劃設計、旅游、電子商務、農業、生物技術、林學、園藝以及企業管理等方面專家納入扶貧智庫,有的放矢地安排到相應的貧困村,從技術層面解決資金運用和產業發展問題,從而做好智力扶貧工作。(2)市政府應盡快出臺國有企業與民辦企業差異性扶貧的相關政策,引導、激勵企業帶著項目、帶著技術甚至帶著資金扶貧,這是發展村級產業急需的,也是村民所渴望的。
3.2 產業項目雷同,存在巨大風險
從調研情況看,宿州市村級產業雖然有光伏發電、種植、養殖、旅游、電子商務、農產品加工、秸桿綜合加工以及其他工業企業多個門類,但主要集中于光伏發電、種植、養殖三大方面。其中,所有貧困村都有種植和養殖產業,這與宿州市土地資源豐富,屬于傳統農業大市有關,但多數村種植或養殖品種雷同或相近,差異化不明顯,存在巨大風險:一是自然風險,一旦出現異常天氣,發生自然災害,無任何抗風險能力;二是市場風險,由于種植或養殖品種差異化小,產品一旦同時上市,市場飽和,存在產品無法外銷的市場風險。為此,建議:(1)市、縣(區)農業部門要為農業生產廣泛搜集信息,了解種植和養殖市場行情,為各鄉鎮、村的種植和養殖企業(戶)提供相關信息,指導其選擇種植或養殖品種,走差異化種植或養殖之路。(2)政府應指導涉及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開發種植和養殖農業保險新品種,為廣大種植和養殖企業(戶)提供種植和養殖保險,從而為貧困村的種植和養殖產業保駕護航。
3.3 扶貧產業基地成效不明顯,資金利用率低
據不完全統計,宿州市四縣一區共建有100個扶貧產業基地,運用專項扶貧資金建設了設施農業大棚、養鴨大棚等,旨在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或養殖增收脫貧,但是,一方面受文化水平、勞動能力和思想認識等因素影響,一些貧困戶種植或養殖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在“企業+養殖戶(農戶)”模式中,企業與養殖戶(農戶)之間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等,即企業在供苗、供料、技術指導和疾病預防中的成本以及回收產品明細與收益沒有明明白白地呈現在合同中,這也影響了貧困戶種植或養殖戶的積極性。從而造成部分新建的大棚外租不成,即使租出,租金極低,種植或養殖戶以及村集體收益難以保證,扶貧資金利用效率偏低。為此,建議:(1)各縣(區)要積極為建有種植或養殖大棚的貧困村,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種植或養殖戶進行技術培訓,并有計劃地進入大棚進行現場指導,以保證種植或養殖成功。同時,各貧困村要大力宣傳,引導貧困人口積極參加培訓,學習技術,積極主動租用大棚,發展種植或養殖產業。(2)在“企業+養殖戶(農戶)”模式中,政府要引導企業依法合作,與養殖戶(農戶)簽訂明細的合作合同,適當時鄉鎮或村委可參與擔保、證明等,從而保護農戶的勞動收益。
3.4 雙包工作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有時影響其他單位的正常工作
雙包工作(單位包村,干部包戶)是精準扶貧中的一項重要舉措,但實踐中,宿州市各縣(區)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流于形式之嫌。如在單位包村中,有的包村單位僅隔一段時間安排干部到村里看看,沒有實質性的扶貧計劃和內容;在干部包戶中,雖然干部都能按要求走進貧困戶家庭,但相當一部分干部限于經驗、精力、能力和財力以及其他資源,也無法提供實質性的扶貧幫助。在調研中發現,有的縣安排教師包村,當老師走進貧困戶家時,貧困人口問:“你能幫我什么?”時,老師無言以對,甚為尷尬。尤其在相關檢查和評估時,要求教師停課去幫扶,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為此,建議:在雙包工作中,鄉鎮、村要積極與雙包單位和干部個人進行溝通,要求他們根據所包村、所包戶的實際需要安排扶貧內容,有計劃地做好包村、包戶工作,絕不能影響相關單位的正常工作。
3.5 貧困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應安排專門扶貧資金加以改善
由于是農業大市,經濟欠發達,多年來村集體收入微乎其微,無法安排資金建設公共基礎設施。從筆者走訪的擬出列或未出列貧困村看,雖然近年來各縣(區)政府加大了貧困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但僅有少數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由于貧困村基礎設施的原有基礎太薄弱,“欠帳”太多,道路、農田水利以及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等還相對薄弱,制約了經濟發展,不能滿足脫貧攻堅工作的需要。為此,建議:各縣(區)要做好各貧困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摸底工作,根據各貧困村的實際需要,申請或安排專項扶貧資金,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從而改變鄉村面貌,提高村民生活質量,讓貧困村盡快走出貧困之列。
[1]精準扶貧[EB/OL].[2016-08-26].http://baike.baidu.com/
[2]孫璐.扶貧項目績效評估研究:基于精準扶貧的視角[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15:23-28
[3]宮留記.政府主導下市場化扶貧機制的構建與創新模式研究:基于精準扶貧視角[J].中國軟科學,2016(5):154-162
[4]楊承亮.扶貧治理的實踐邏輯:場域視角下扶貧資源的傳遞與分配[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院,2015:15-20
[5]呂菊俊.淺析產業融合視域下我國農村扶貧開發新路徑[J].中國農業信息,2016(15):12-13
[6]楊林華.農村扶貧模式創新研究:以廣東省農村扶貧實踐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4:8-12
[7]張梅.江蘇省蘇北地區扶貧機制研究:基于新沂市“扶貧到戶”的調查[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院,2014:17-21
[8]吳玨,謝祥項,范士陳.國際旅游島背景下海南旅游扶貧策略研究[J].特區經濟,2011(5):160-162
(責任編輯: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2.001
2016-09-15;
2016-10-28
劉小陽(1963-),安徽懷寧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三農問題。
F323.8
A
1673-2006(2016)12-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