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巧花
忻州師范學院五寨分院,山西忻州,036200
蕭紅啟蒙主義的思想形成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
范巧花
忻州師范學院五寨分院,山西忻州,036200
為了研究在五四運動時期新文學思想熏陶下蕭紅文學作品中傳遞的啟蒙主義思想,從蕭紅《生死場》《呼蘭河傳》《王阿嫂的死》等作品出發分析作者的主體內心世界,分析發現蕭紅思想形成分為三個部分:文化場域造就了蕭紅啟蒙式的話語;五四運動時期文學領域的思想革命使蕭紅作品承載了時代話語,蘊含啟蒙味道;人生經歷賦予了蕭紅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啟蒙思想呈現方式,在作品中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承載了時代的話語,對女性弱勢群體的展現,另一方面承載啟蒙傳統,進行國民性思想的批判,由此構成了蕭紅的啟蒙主義思想。
蕭紅;啟蒙;文學作品
蕭紅是五四運動時期最為優秀的女作家之一,其創作的小說緊緊圍繞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對傳統的文化進行抨擊,并且給人們啟迪。這種相互矛盾的形式,是當時時代背景下蕭紅文學作品想要傳遞的主題思想和啟蒙主義[1]。近幾年對蕭紅作品的研究呈現多元化趨勢,鄭萍萍基于存在主義理論,從作家論和作品論兩個方面分析了蕭紅的生命哲學[2]。柴琳對蕭紅作品中生命本體的思考進行了論述[3]。郭延紅將蕭紅作品中的生命主題最終定位在避開政治意識形態和開創女性話語空間兩個方面[4]。
五四運動時期文學領域的思想革命具有現代意義,魯迅、老舍等文學作家對“五四啟蒙”的話語力量進行了詮釋,對人的生存狀態、生存價值、生命體驗和生命意義的研究都有了質的飛越,生命意識的張揚與生命存在形式的探究成為這一時期文學創作的主題。對民眾民族意識的喚起以及引領民族精神的覺醒,啟蒙成為許多作家心中的歷史使命。受時代的熏陶,蕭紅所創作的文學作品自然承載了時代的話語,蘊含啟蒙味道。
蕭紅作品之所以吸引學術界的關注,正是由于她對生命意識的深刻體驗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其作品展現了她對生命的敬重、對死亡的深刻思考、對理想生命形態的追求,傾向于訴求生命的本真,重視生命個體內心的主觀體驗和生命意識研究,然而對蕭紅作品中生命意識即啟蒙思想的研究并不多見。生命意識是存在主義視域下的一種具體個體生命的表現形式。由于每個人生存的社會環境、歷史環境和經歷不同,所以生命意識也不盡相同。對蕭紅啟蒙主義思想形成及其表現的研究就是研究蕭紅對生命的感悟、生命的選擇以及生存的狀態。為此,以下以生命意識思想為線索,探討蕭紅小說創作中啟蒙主義思想的形成及其具體表現。
2.1 視覺領域:黑土地中的“文化場”
地域文化大規模的浸潤,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作家蕭紅獨有的啟蒙式話語。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悲苦的,同時也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蕭紅的創作視角瞄向邊遠、偏僻的農村、農民和農家生活,展示了東北農村生活的真實面貌。蕭紅筆下的人物,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要忍受物質生活極度貧苦的折磨。多年生活的黑土地對蕭紅的作品創作影響深遠。她在作品中給讀者呈現了北極村和呼蘭河鎮這兩個鮮活神奇的世界。蕭紅在創作過程中字里行間都顯露著這片黑土地的神奇和獨特。這片黑土地不但潛移默化地給蕭紅帶來了無窮的創作靈感,還給她的啟蒙思想意識提供了一個遼闊的思維空間。在這片黑土地上有著蕭紅和祖父的“后花園”,在蕭紅的許多作品中都有對這個“后花園”描述,在蕭紅的思想里“后花園”這個意象是她一生不可避免的情結,一生追求的歸宿,“后花園”映射的不僅僅是蕭紅兒時的一個夢想,而且是當時中國歷史文化發生變化時一個美好的理想。渾厚的黑土文化場由黑水白山之間的回憶、歷史、歌謠、傳說、鄉風民俗所構成。扎根在這種文化場域中的事和人給蕭紅以后的創作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2.2 時代背景:工業進程期和現代過渡期
當時我國國內戰亂直接導致民眾的精神崩潰,再加上生產方式的落后以及向現代化過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尷尬時期,此時民主自由席卷中華大地,突顯個性,崇尚人權的呼聲高漲,這樣的時代背景給身在其中的蕭紅也造成了深刻的影響。此時,身在東北黑土地上的人們的意識仍舊被封建保守的思想嚴重影響著[5]。蕭紅將自己童年時期感受到的世界的孤獨和家庭的缺失,在《呼蘭河傳》中通過對這片黑土地的描述而表達出來,并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個體的生命體驗等方面進行了批判和審視。五四運動時期形成的新文學思想是蕭紅異常珍貴的精神財富,新文學思想以及魯迅的啟蒙思想對蕭紅后期的創作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將魯迅關注國家命運、關注民族、關注人生及社會的思想傳承下去,是時代交予她的重任,這并不僅僅表現在她的文學作品上,而作為一名身處那個時期的優秀女作家,必須要用手里的武器——筆桿子,將生活在底層民眾身上不屈不撓的精神展現出來,使更多的國人覺醒并參與到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斗爭中來。
2.3 人生經歷:流離失所的漂泊和充滿溫暖的平靜
在經歷過生活的苦難和流離失所的漂泊后,每個人的心理都會發生變化,尤其是對像蕭紅這樣非常感性的女性作家來說,甘愿忍受生活的艱難和命運的顛沛流離,面對殘酷的世界以及在感情上的悲劇,蕭紅總是以一個革命者的形象屹立不倒,從中也可以印證蕭紅生命意識特點中的個體都是悲觀絕望的,正是這些經歷塑造出了蕭紅對啟蒙思想的呈現方式和他人截然不同的特點。蕭紅的一生始終不肯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不斷掙扎、不斷抗爭。在她的童年生活中沒有父母的疼愛,只有來自于祖父的精神寄托,尤其是父親的不屑對蕭紅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創傷。隨著祖父的離世,蕭紅的精神世界坍塌,僅有的溫暖和愛也隨之消失。這些經歷給她的一生罩上了一層陰影[6]。
蕭紅的成長道路上接受了啟蒙教育以及五四運動時期文學思想的革命,而且這種思想在她的心里根深蒂固。感情之路的顛簸也給蕭紅啟蒙主義思想的形成埋下了伏筆。先是和汪恩甲同居,在身懷六甲時被無情遺棄,接著與蕭軍的愛情同樣也是以失敗告終,感情的悲劇也給蕭紅的精神和心靈帶來了巨大的重創,不久后被疾病纏身,她已無力漂泊,最后懷著哀怨和痛苦永遠離開了這個讓她又愛又恨的世界。在蕭紅的筆下,多數作品是敘述自己的痛苦和悲慘,而她眼中的故鄉也是痛苦和悲慘的,將中國原始社會的粗糲、混沌、蒙昧和凄涼、衰敗、死寂的景觀表現得淋漓盡致[7]。
3.1 蕭紅文學作品對女性弱勢處境的表現
蕭紅的一生都在關注女性的弱勢處境,并以自身慘痛的女性經歷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女性的生存困境、悲慘命運等進行了書寫。文學作品中多方面展現了當時社會中女性的弱勢處境,其中“女性沒有現代化的愛情”“把女性當做男人的附屬品”是作品中表現最明顯的[8]52。蕭紅作品中的女性并不作為“人”存在,而是作為一種沒有生存意念的“物”[8]45。如作品《生死場》中,將女性金枝比作是“獵物”“小雞”“肉體”“捕捉物”,透過這些詞匯可以看出作品中女性在男女關系中的弱勢地位,愛情觀中將男人成業放在絕對的優勢地位,因此男人成業眼里是愉悅的,而金枝的心情總是壞到極點。成業與金枝結婚不到四個月,金枝就與其他的村婦一樣,開始詛咒自己的丈夫,感覺男人是炎涼的人類,婚后的金枝不僅要起早貪黑地進行勞作,還要時刻滿足丈夫的性需求,即便是她懷孕即將臨產時,丈夫還強行與她發生了性關系,直接導致金枝難產,且丈夫還將妻子好不容易生下的女兒摔死[8]15??梢姡捈t作品中女性的命運是何其悲慘。
《生死場》中女性的命運比金枝更悲慘的月英原本是村中最美麗的姑娘,結婚后患上偏癱,丈夫在請神、燒香、土地廟索藥之后便對其不管不顧,并且還說“娶了你這樣老婆,真算不走運”,最后任由月英身體潰爛[8]29。對丈夫來講,失去月英就跟一頭牲畜死去一樣,因此,月英的死對丈夫一家來講是那么平淡、自然。盡管在當時社會中也會有部分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但由于處于這樣一個男權社會的大背景下,他們的命運也擺脫不了被扼殺。如作品《小城三月》中的翠姨,蕭紅用飽含同情與痛惜的筆墨刻畫了一個愛情意識覺醒卻欲愛不得的女性形象,但結局仍逃不掉封建禮教的約束,最終在封建禮教的無形栓鎖中郁郁而亡。在蕭紅筆下,長得窈窕、美麗的翠姨有自己愛的人,但卻嫁給了又矮、又丑、又小的丈夫,終究反抗不了封建社會下的命運,擺脫不了封建制度的枷鎖,只能壓抑自身的情感,最終導致一個美麗生命的消失。
另外,蕭紅在作品中將原本應該讓女性肉體上痛苦、心理上喜悅的生育形容為“女性刑罰的日子”,對女性來講是沒有任何喜悅與幸福[8]29。如《生死場》中,對五姑姑生孩子場面的描述與狗、豬、鳥雀的生產并列,深刻地體現出蕭紅在作品中將女性對女性的壓迫與羞辱視為女性最大的悲衷,將女性自身的這種弱點放在“五四”啟蒙文化的視角上進行了抨擊,這也是蕭紅文學作品最為可貴的地方。蕭紅認為,封建社會的女人將被奴役的地位內化為一種類似于集體無意識的東西,導致婦女處于被害與自害雙重迫害之中。如《生死場》中,女人們對同伴的死往往表現出木然、沒有絲毫同情的態度,甚至是充當幫兇或者元兇等,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在《呼蘭河傳》中對小團圓媳婦悲慘命運的描述,在那些傳統的婦人眼中,健康活潑的小團圓媳婦卻是一個不知羞、越軌女人,因此,受到周圍女人的指責、婆婆的折磨,直到將一位活潑的女孩摧殘至死。女性群體的上下階層之分,上層女性對底層女性的施壓、迫害無疑是女性最大的悲哀,而在蕭紅的作品中都深刻地體現了這一思想。
3.2 蕭紅作品對“國民性思想”的批判
蕭紅的文學思想很大程度上傳承了魯訊的啟蒙文學思想。從魯迅小說到張天翼的《華威先生》、蕭紅的《呼蘭河傳》、老舍的《貓城記》等眾多的文學作品,都涉及到啟蒙意識,全力以赴地“撕面具”“挖祖墳”“挖病根”,將當時社會麻木、畸形的眾生相公布于眾,揭示了人們骨子里“無民族意識”“無國家觀念”“無憐憫之心”“保守懦弱”“茍且偷生”“逆來順受”“落后”“愚昧”等國民性腫瘤。對當時的時代來說,這是一個尖銳的問題,但也時常出現在當時的新文學作品中[11]。
蕭紅作品中對封建思想的反抗與平民化的描述處處可見。如作品《王阿嫂之死》中深刻反映了中國農村佃農階級悲慘的生活。在蕭紅筆下,王阿嫂的丈夫僅因不小心弄斷了地主家一只馬的腿而被逼瘋燒死,而王阿嫂也因被地主踢了一腳而在產后死亡。在蕭紅作品中,階級矛盾是水火不容的,將地主比喻為妖魔,在《王阿嫂之死》中,蕭紅將張地主比喻為陰毒的老鷹,折磨著其統治下的農民,使農民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8]70。而蕭紅作品的可貴之處不僅表現出了北國人民在死亡線上的掙扎,更是表現出了最底層農民“生的堅強”,這點在《生死場》里“王婆的死”的描述中表現得非常深刻。王婆因兒子被官府殺害而服毒自盡,當人們備好棺材收斂時,王婆居然活過來了,當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認為王婆想要斷氣并用扁擔去壓她的時候,她卻一次次地活了過來,當人們認為她肯定死了要訂棺材蓋的時候,她卻輕輕說了一句“我要喝水”。可見,蕭紅將這些在垂死掙扎中的人們的生命力描述得如此頑強與堅韌。
另外,蕭紅作品中并沒有回避對最底層農民自身弱點的批判,包括對國民“看客”心理、奴性意識以及懶惰茍安的生活態度的批判[9]15。如《呼蘭河傳》一開始就寫到,人們在看“陷入泥坑中的馬”的熱鬧,看一個女人因打孩子跌到在坑中的熱鬧,看熱鬧的人沒有一個不笑的[10]。當小團圓媳婦生病被放進熱水缸里燙來治病被燙得不省人事時,“可把那些看熱鬧的人可憐得不得了,就是前一刻還主張著用‘熱水澆哇!用熱水澆哇!'的人,現在也心痛起來”。而活蹦亂跳的小團圓媳婦不一會就死了,但這些“看客”們卻不自知,他們其實也是促成小團圓媳婦之死的“無名殺人團”中的一員。
對于國民奴性意識的表現,《生死場》中的趙三便是一個典型。趙三對救他的地主感恩戴德,且臉上出現了懺悔、不安與羞愧,理由則是“人不能沒有良心”,于是,趙三則每天弄一點白菜、土豆給東家送過去,就因送菜一事,還與王婆進行了激烈的爭吵,但他卻始終保持著他認為的良心[11]230。底層農民對社會剝削階級的認識造就了農民的奴性,當他們還沒有能力去認清剝削階級的真正面目時,出現了《王阿嫂之死》中比較具有戲劇性的畫面,地主在將農民燒死后找人將其掩埋,而其他人卻說地主是善心的,遇到什么事都會幫忙的,可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并沒有認識到剝削階級的真面目。對于底層農民懶惰茍安的生活態度,《生死場》中寫道:“山坡隨著季節的變化在更換,村莊在生死輪回著和十年前一樣,十年的時間村莊和王婆都沒有改變,就算是牧童的童謠也是十年以前的舊調,而這種穩態的生存形式養成了人們懶散茍安的生活態度?!盵11]69
蕭紅文學作品的光輝就是對國民劣根性思想進行批判,由于在整個批判過程中操之過急,過度啟蒙,給作品留下了病根。蕭紅重視的是理性的覺悟,如果僅用啟蒙意識對一切事物進行衡量來判斷其價值,會將故事在發展過程中打破原有的平衡,使情感與理性處于對立的情況。魯迅的啟蒙思想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在強調理性的覺醒時,民眾的情感同時存在。在傳承魯迅的啟蒙思想時,蕭紅以“不狠不足以示愛”的強硬態度,將理性的情感和覺醒的認同進行對立,只是一味地將自己所推崇的啟蒙意識強加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讓自己以“救世主”的姿態矗立在作品《呼蘭河傳》中,試圖將民眾喚醒,渴望實現自己所謂的成功,輕視了對民眾最基本的尊重?!斑@草房是租給一家開粉房的,漏粉的人都是些粗人,沒有好鞋子,沒有好行李,一個一個的和小豬差不多,住在這房子里邊很相當的,好房子讓他們一住也怕是住壞了”[9]727。憑借知識分子這一高貴身份尊崇五四運動時期啟蒙意識的新文學思想,“怒其不爭”,諷刺底層民眾的生活方式,將他們生活中的懶惰全部歸罪于自身的不覺醒,在某種程度上是讓底層的人民承擔起全部的歷史責任和后果。在《呼蘭河傳》中,由于“怒其不爭”理性欲望的擴張,而“哀其不幸”情感認同的缺失,使該作品在進行激烈批判的同時,其中的情理發展失去了應有的平衡,最終導致過度啟蒙。
從蕭紅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她對生命意識的闡釋即啟蒙主義思想的體現,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以及蕭紅自身內在的性格催生了蕭紅作品中生命意識即啟蒙思想,在她的作品中苦難和困境始終是她創作的對象。她追求友愛、自由的生存環境,認為只有在那樣的環境中,人們的生命意識才可以得到充分地展現。蕭紅對生存現狀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的禮贊以及對死亡的理解,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可以重新審視生命意識以及生命價值的模式。
[1]劉俊慧.永劫輪回的生死場:蕭紅關注國民生存狀態的獨特視角[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78-80
[2]鄭萍萍.蕭紅創作的生命哲學闡釋[D].青島:青島大學文學院,2003:5-6
[3]柴琳.蕭紅及其作品的生命追尋[D].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2010:3-6
[4]郭延紅.“生死場”中的生死人生:蕭紅小說的生命意識[D].吉林:延邊大學師范學院,2004:6-8
[5]楊麗麗.人文主義視域下的蕭紅小說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2013:13
[6]田忠文.蕭紅、遲子建文學啟蒙意識比較論[D].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2007:15-17
[7]王瑩.伶仃女子,曠世悲歌:論蕭紅作品中的女性書寫[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0):1-2
[8]蕭紅.生死場[M]//蕭紅小說精選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9]蕭紅.呼蘭河傳[M]//蕭紅十年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15
[10]劉佳.論《生死場》中“王婆”形象的人性思考[J].電影評介,2015(5):97-98
[11]蕭紅.生死場[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12.017
2016-10-09
范巧花(1982-),女,山西忻州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
I106
A
1673-2006(2016)12-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