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 東,何泓位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外語教學的范式轉換與外語教育技術的學科理據分析
鄔 東,何泓位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隨著出國旅游熱、留學熱、務工熱的興起以及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外語的高質量深入學習成為了國內極為迫切的需求。然而,在實際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國仍未形成理論化的科學體系,在外語教學中存在眾多的誤區,導致外語教學質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本文利用美國著名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探討外語教學學科的發展方向,并對外語教育技術進行學科理據分析,認為對外語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手段的研究成為外語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外語教學;范式轉換;外語教育技術;范式轉換理據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交流與融合,出國熱在我國逐漸興起,以出國旅游、出國留學、出國務工為核心的出國熱潮席卷神州大地。然而,由于文化的差異和語言交流不通的障礙,導致人們在出國時面臨大量的生活問題。由此,外語教學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應運而生,眾多外語培訓機構、外語速成班、補習班、外語網絡教學班等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
然而,國內對外語教學學科的基本理論研究極為有限,國內尚沒有形成完整的學科理論來支撐外語教學學科的發展與進步,對學科的發展趨勢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導致眾多的外語教學機構教學手段落后,教育技術能力低下,嚴重的影響了外語教學質量,無法適應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成為橫亙在外語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道坎。
此外,國內對于外語教學技術手段的研究也極為缺乏,從業者對外語教學學科的認識不到位,無法為外語教學手段和外語教學技術的改進提供廣泛的技術基礎,這就使得我國外語教學技術手段的創新建設長期處于相對停滯狀態,極為不利于外語教學的發展。
本文利用美國著名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探討外語教學手段的研究方向,并對外語教育技術進行學科理據分析,以促進外語教學技術的改進、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根據美國著名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必要的張力》提出的“范式轉換”理論,托馬斯認為:系統對某一技術手段的需求是變化著的。一種技術手段在某一系統上得到廣泛應用,而如果該技術手段的應用被證明無法滿足系統日益增長的技術新需求,該技術手段(庫恩稱之為范式)便會主動或被動發生變異以不斷適合系統的新需要,或表述為更加適合系統新變化的新技術手段取代舊的落后的技術手段,使得系統始終具有對應合適的技術手段保證,滿足系統的不斷發展。
而范式轉換理論的前提是,系統中存在有原來的技術手段,且該技術手段在一定范圍內發生過積極作用。但在系統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原有技術手段無法滿足系統發展新需要或對系統新發展產生阻礙作用,新的技術手段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并能得到推廣,以至于逐漸取代舊有的技術手段。在這一過程中,舊技術手段對系統發展的阻礙和新技術手段對系統發展的促進成為其中的關鍵所在。
我們將庫恩“范式轉換”理論運用到外語教學學科發展之上。我國傳統的外語教學方式為實體課堂教學模式,即受課學生集中于同一教室內由任課外語教師對其進行外語知識的教學。常用的教學方式主要有:外語單詞、課文的背誦記憶,外語語言語法的講解、應用和隨堂測試,外語習題的練習和外語能力的測驗。這種教育模式在我國外語教學中長期廣泛存在,成為外語教學的主流模式,也是庫恩所講的舊有“范式”。
舊有“范式”特點突出,主要集中在一下幾點:
其一,教學成本低,教學周期短
我國中小學外語教學和部分外語培訓機構一般采用這種教學模式,該模式集中大量學生統一授課,有效地節約了教學資源、降低了教學成本,而且教學按照課時進度計劃進行,教學周期相對較短。
其二,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枯燥、與學生交流較不緊密、教學質量較差。在進行傳統課堂教育時,授課教師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課堂沒有趣味性,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無法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教師與學生交流較少,學生學習情況無法得到及時的反饋,學生的學習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整體外語教學質量相對較差。該模式外語教學事倍功半。按照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外語教學質量需求,而且對外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新外語教學模式的出現、推廣并取代傳統的外語教學手段成為了外語教學學科發展的必然。
在托馬斯·庫恩的“范式轉換”理論中,新舊范式之間并不是嚴格的對立著的,二者具有重大的區別,即能否滿足系統發展的新要求,然而在通常條件下,新范式就是舊范式在不斷滿足系統發展需求而產生變異發展出來的產物。也就是說,新范式是舊范式隨著系統發展而發展的產物。
由此,外語教學學科在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發展前提下,自身不斷發展,逐漸從原有的對教學理論的研究不斷演變為對教育技術手段的研究。其變化依據主要有:
2.1 外語教學的實踐性
外語教學最大特點在于其實踐性,市場經濟條件下,外語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外語教學機構能不能繼續健康發展下去,在對外語教學進行充分的研究和實踐基礎上,我們發現基于外語教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目前外語教學研究的需要,原有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無法對外語教學質量提高提供技術支持。
2.2 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的應用效果明顯
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發現,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在外語教學上的應用,在外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如新媒體時代條件下多媒體的應用,使得學生從原有的“黑板粉筆頭”的“聾子—啞巴”模式中解放出來,進入到身臨其境的有聲時代,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效果提升,學生外語學習進入聽說讀寫的全面均衡發展階段。再如網絡化環境下一對一個性化教學取代一鍋粥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在對學生的授課中可以采取符合學生特色的教育方法,對學生的外語學習提供個性化指導,使得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得到及時的反饋,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可以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極大地提升了外語教學的教學質量。
2.3 網絡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先天的優勢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息化速度加快,電腦走進大街小巷,我國人均電腦占有量不斷提升,網絡利用率逐年增高,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品。網絡活動具有時效性、便捷性、及時反饋性、聯系緊密性等。將電腦網絡等信息化工具引用到外語教學活動中時,教師可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地對學生的日常學習進行在線指導;學生在進行外語學習中時,可涉獵到更多相關知識,拓展學習知識面,豐富大腦知識儲量,并可在日常的休閑娛樂中不斷強化相關知識的記憶。相較于傳統教育技術手段,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本文利用托馬斯·庫恩“范式轉換”理論,對外語教學學科的發展變化進行研究,外語教學學科隨著市場需要的發展,自身不斷發展,從過去的外語教學理論的研究不斷向外語教學技術方法的研究發展,并逐漸演化出一門新的學科—外語教育技術學科。本文還對外語教育技術學科的衍生、發展進行理據分析,分析認為:在信息化時代下,不斷采用新科學技術手段改進外語教育技術水平成為改進外語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斷推動外語教學學科發展的最大動力。
[1]穆惠峰.外語教學的學科研究現狀[J].當代外語研究,2014,(03).
[2]胡加圣.基于范式轉換的外語教育技術學學科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3]李艷,胡加圣,外語教學的范式轉換與外語教育技術的學科理據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1,(12).
[4]何彩.英漢詞匯理據對比研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4,(01).
[5]鄒心勝.大學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周哲良
H319.1
A
1672-2094(2016)02-0109-02
2016-03-10
鄔 東(1981-),女,四川遂寧人,碩士,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與教育。
何泓位(1990-),男,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數字媒體應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