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桂 權
(四川師范大學 政治教育學院,成都 610066)
?
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關文運中譯本存在的一些問題
張 桂 權
(四川師范大學 政治教育學院,成都 610066)
關文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西方哲學翻譯家,他曾經翻譯過關于經驗論、唯理論以及康德哲學的著作,為我國西方哲學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為時代所限,他的許多翻譯著作又存在一些問題,甚至是誤譯。例如,他譯的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就存在一些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完全曲解了貝克萊的意思。根據筆者新譯的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對比關譯本,列出有重要分歧的地方24處,并加以分析,這對于我們如何理解貝克萊哲學、對于西方哲學的中文翻譯都是有意義的。
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關文運中譯本;張桂權中譯本
關文運先生(1904-1973),原名關其桐,是我國著名的西方哲學翻譯家。
他于193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系,在校期間追慕胡適、常乃惪等人的學問,與胡適等結識,是胡適的私淑弟子。畢業后即由胡適介紹,任職于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編譯委員會,從事西方哲學著作的翻譯工作。他譯有培根的《新工具》、《崇學論》,洛克的《人類理解論》(應譯為《人類理智論》),貝克萊的《人類知識原理》[1]、《巴克萊哲學對話三篇》[2]、《視覺新論》[3],休謨的《人性論》、《人類理解研究》(應譯為《人類理智研究》),笛卡爾的《哲學原理》,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等。他較全面地將經驗論、唯理論和康德的著作翻譯到中國來,這對于推動我國的西方哲學研究功不可沒。
但是,應當指出,由于時代的限制和關先生本人對西方哲學理解的局限,他的譯本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他翻譯的貝克萊的《人類知識原理》中,問題還比較突出。于是,在去年夏天,我放棄其他研究工作,專心來翻譯貝克萊的《人類知識原理》。我在翻譯中對照了關文運先生譯、洪謙先生校對的中譯本[1](這是國內唯一在用的《人類知識原理》中譯本)。關譯本在一些地方給我啟發,這是我要感謝關先生和洪先生的。同時,我又發現我的譯本與關譯本有很多不同①,甚至是對立的翻譯。我把這些不同甚至是對立的譯文一一列出來,竟有60多處。在本文中,我將列出比較重要的24條,進行對比和簡單分析,請讀者來辨識和判斷。我相信,這一工作不僅對于我們如何理解貝克萊哲學有意義,對于西方哲學的中文翻譯也是有意義的。
在下面,我先列出我與關譯本有重大差異的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的英文原文②,再分別列出關的譯文和我的譯文(本文中稱為“張本”),最后再進行分析。
1(16)③.For Example, Having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ree Angles of an Isosceles Rectangular Triangle are equal to two right Ones.[4]16
關本:就如我雖然證明了一個直角等邊三角形的三角等于兩直角。[1]12
張本:例如,已經證明直角等腰三角形的三只角等于兩直角。
分析:Isosceles的意思是“二等邊的,等腰的”,關本選了“等邊的”把“二”丟了,出現錯譯。
2(18).And surely nothing of less extent than Reason it self could have been the Source of an Opinion so universally received.[4]18
關本:實際上,比理性的范圍小,而且同時又可以為眾所公認的莫過于語言了。[1]14
張本:不用懷疑,像理性自身一樣廣泛的東西,才能成為被普遍接受的意見的來源。
分析:nothing of less extent than Reason的意思是“與理性范圍一樣大的東西”(即“語言”),關本竟譯成了“比理性的范圍小”;至于對后半句“could have been the Source of an Opinion so universally received”的翻譯,關本的譯文完全不可理解,原文根本沒有提到“語言”。
3(19).In Algebra, in which though a particular quantity be marked byeach Letter, yet to proceed right it is not requisite that in every step each Letter suggest to your Thoughts, that particular quantity it was appointed to stand for.[4]19
關本:就如代數中所用的字母似的,在這里,每個字母雖標記著一個特殊的數量,不過即在正確推論中每一個字母也并不必在每一步中,都要在你的思想中提示出原來所表示的觀念。[1]15
張本:在代數中,雖然特殊的量由每個字母來標明,但是在全程推演的時侯,并不是在每一步每個字母都向你的思想表示,它是被指定來代表那個特殊的量的。
分析:在that particular quantity it was appointed to stand for中,it指代“字母”,這半句的意思是“字母被指定來代表那個特殊的量”,關本譯成“提示出原來所表示的觀念”。我們無法理解關的譯文。還有,proceed right中的right是“全程”而不是“正確”的意思。
4(20).It will be found that when Language is once grown familiar, the hearing of the Sounds or Sight of the Characters is oft immediately attended with those Passions, which at first were wont to be produc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Ideas, that are now quite omitted.[4]20
關本:可是在語言慣熟之后,則我們一聽字音、一見字形,就可以立刻生起那些情感來,毋需乎觀念的媒介。[1]16
張本:人們會發現,當語言變得熟悉之時,則一聽字音、一見字形,就經常直接伴隨著那些強烈情感,那些強烈情感最初習慣于由觀念的介入而產生,而現在觀念則被完全省略了。
分析:attended with的意思是“被……伴隨”,關本譯成了“生起”; which at first were wont to be produc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Ideas, that are now quite omitted這么長的一句話,關本草率地譯成了“毋需乎觀念的媒介”。
5(5).And is it possible to separate, even in thought, any of these from Perception? For my part I might as easily divide a Thing from it Self. I may indeed divide in my Thoughts or conceive apart from each other those Things which, perhaps, I never perceived by Sense so divided.[4]26
關本:在思想中,我們能把它們和知覺分離開么?在我自己,這是不易做到的,就如我不易把事物和其自身分開一樣。誠然,有些事物,我雖然不曾借感官知道它們是分離的,可是我也可以在思想中把它們彼此分開。[1]22
張本:即使在思想中這些東西中的任何一種能夠與知覺分離嗎?就我而言,我容易把事物和它自身分開。實際上,我可以在思想中把那些也許我絕不能通過感官分離地感知的事物相互分開,或設想它們是分開的。
分析:For my part I might as easily divide a Thing from it Self這句的意思很明白:就我來說我容易把一事物同它自身分開,關本竟譯成了相反的意思“不易分開”。貝克萊在這里講的意思是:一事物與對該事物的感知是不能分開的,但在思想中事物是可以分開的。貝克萊接下來就說:“比如,我想象一個人的軀干沒有四肢,或想象一支玫瑰的香味而不想到這支玫瑰本身”[1]22。對此,關本顯然沒有理解貝克萊的意思。
6(11).Again, Great and Small, Swift and Slow, are allowed to exist no where without the Mind, being intirely relative, and changing as the Frame or Position of the Organs of Sense varies. The Extension therefore which exists without the Mind, is neither great nor small, the Motion neither swift nor slow, that is, they are nothing at all.[4]28
關本:復次,所謂大、小、快、慢我們都公認為是在人心以外存在的,因為它們完全是相對的,是跟著感覺器官的組織或位置變化的。因此,存于心外的廣延便不是大,也不是小,存于心外的運動,既不是快,也不是慢,它們是根本不能存在的。[1]24-25
張本:還有,大和小,快和慢,被承認是不能在心外存在的,它們完全是相對的,會隨著感官的構造和位置的改變而變化。因此,在心外存在的廣延既不大也不小,心外存在的運動既不快也不慢,即它們根本什么也不是。
分析:對Great and Small, Swift and Slow, are allowed to exist no where without the Mind,關本完全誤譯,把原義譯反了。關本似乎認為no …without… 是雙重否定,而雙重否定等于肯定,所以譯成了肯定句式。對they are nothing at all,關本的譯文也不準確。
7(18).But they do not inform us that things exist without the Mind, or unperceived, like to those which are perceived.[4]31
關本:不過它們卻不會告訴我們說,心外有一些東西存在著,雖不被我們所感知,卻與所感知的東西相似。[1]27
張本:但它們并沒有告知我們,在心外存在或未被感知而存在的一些事物,與那些被感知的事物相似。
分析:對that things exist without the Mind, or unperceived, like to those which are perceived.關本把句子斷在the Mind,故有上譯。但這樣的斷句有問題,貝克萊經常把without the Mind, or unperceived連用,意思為“在心外或不被感知”。
8(20).In short, if there were external Bodies, it is impossible we should ever come to know it; and if there were not, we might have the very same Reasons to think there were that we have now.[4]32
關本:簡單地說,如果有外界物體存在,那我們是不能知道它們的;如果沒有,則我們有同樣理由相信,自己會有現在所有的外界物體。[1]28
張本:總之,如果存在外部物體,我們不可能去認識它們;如果不存在,則我們有同樣理由認為,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仍然存在。
分析:there were that we have now(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仍然存在)的意思是很明白的,關本的意思完全看不懂——大概是把that理解為“外部事物”了。貝克萊的意思很清楚,外部事物不是觀念產生的原因,沒有外部事物,我們照樣有觀念。他在前面第18節說得很清楚:“外部物體的假設對于我們的觀念的產生來說是不必要的”[1]27。
9(45).He will consider whether he means anything by the actual existence of an idea, distinct from its being perceived.[4]42
關本:希望他考慮考慮:不被感知的觀念的真實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1]39
張本:希望他考慮一下:他用一個觀念的實際存在所指的東西與這個觀念被感知,究竟有無區別。
分析:關本譯文的意思盡管大體符合貝克萊的原義,但沒有把貝克萊想問的東西表達出來。
10(57).Secondly,because the supreme spirit which excites those ideas in our minds, is not marked out and limited to our view by any particular finite collection of sensible ideas, as human agents are by their size, complexion, limbs, and motions.[4]48
關本:第二,最高的精神能在我們的心中刺激起那些觀念來,可是我們看不到可感觀念的任何特殊的有限制的集合體,會把它標記出來,一如人類被其大小、容貌、肢體和運動所標記的那樣。[1]45
張本:第二點,雖然最高精神在我們心中刺激起那些觀念,但他不是通過任何特殊有限的感覺觀念的集合來標記的,就如人類是通過他們的大小、膚色、肢體和運動來標記的一樣;他也不受我們的視域的限制。
分析:關本漏譯了“limited to our view by…”,即“也不受我們的視域的限制”。
11(66).Hence it is evident, that those things which under the notion of a cause co-operating or concurr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effects, are altogether inexplicable…[4]53
關本:顯然看到,我們所認為原因的那些事物,所認為能產生結果的那些事物,雖然完全不可理解……[1]50
值得說明的是,關于為什么上述斜向垂直環流圈在某一時段能夠形成而在另一時段不能形成的原因則還需進一步探索。
張本:顯然,按照原因共同作用或同時發生以產生結果的觀點,那些事物是完全無法解釋的……
分析:對主句those things…are altogether inexplicable,關本和張本的理解都沒有分歧,但關本用“所認為原因的”“所認為能產生結果的”來修飾“那些事物”,就使人難以理解了。原義是“在……觀點之下”(under the notion of…),那些事物不能得到解釋或說明。貝克萊的意思是,我們不能靠自然原因而要用上帝來解釋事物,關本顯然沒有理解這一點。
12(70).To remind him when and what ideas to imprint on our minds.[4]55
關本:使上帝記憶起,在什么時侯,并應用什么觀念來刺激我們。[1]52
張本:提醒他:什么時侯、把什么觀念印入我們心中。
分析:關本把what ideas to imprint on our minds譯成“應用什么觀念來刺激我們”,完全不合原義。
13(81).For any one to pretend to a notion of entity or existence, abstracted from spirit and idea, from perceiving and being perceived…[4]59
張本:一個人如果自稱有一個從精神和觀念、從感知和被感知中抽象出來的實在物或存在的意念(概念)……
分析:abstract作形容詞用時是“抽象的”意思,作及物動詞用(與from連用)時,意思是“從……提煉、取出、抽象、拿開、除去”。關本選擇了“拿開、除去”的意思。但關本沒有注意到,貝克萊在這一節批評抽象觀念;若譯成“離了”,貝克萊對“抽象觀念”的批評就落空了。
14(98).Whenever I attempt to frame a simple idea of time,abstracted from the succession of ideas in my mind, which flows uniformly, and is participated by all beings, I am lost and embrangled in inextricable difficulties.[4]67
關本:在我看來,時間之成立是由于在我心中有連續不斷的觀念以同一速度流動,而且一切事物都是和這一串時間有關的。因此,任何時侯我如果想離開那一串觀念來構成一個簡單的時間觀念,則我總會迷惑起來,陷于不可脫出的困難中。[1]64
張本:每當我試圖形成一個簡單的、從我心中觀念的連續——觀念的連續均勻流動、為所有存在者所參與——中抽象出來的時間觀念時,我就迷失了,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中。
分析:這是一句較難處理的文字。句子的結構不復雜:Whenever I attempt to…是從句,I am lost and embrangled…是主句。但是,從句較難處理:which是代表time還是the succession of ideas,會產生歧義,具體分析來看,應是代表后者。abstracted from的意思是“離開(了)”還是“從……抽象”?我認為是后者,因為貝克萊一直批判抽象觀念。在涉及“時間”觀念時,他認為“時間”不能從觀念的連續中抽象出來,即隱含了“時間就是觀念的連續”的意思。這樣來看,關本“在我看來,時間之成立是由于在我心中有連續不斷的觀念以同一速度流動”,似乎不錯。但是,貝克萊沒有明確這樣講,關本用“在我看來,時間之成立”的短語是解釋性的添加,這在翻譯中是忌諱的。還有,關本把一句話,翻譯成兩句話,就會有重復詞語、增加詞語的麻煩。我的翻譯則用破折號表示對“觀念連續”的說明,層次更清楚。
15(98).Time therefore being nothing, abstracted from the succession of ideas in our minds.[4]67
關本:實在說來,離了心中觀念的前后相承,時間是不能存在的。[1]64
張本:因此,時間決不是從我們心中的觀念的連續中抽象出來的東西。
分析:關本譯文是明白的,容易理解,但不合原義。貝克萊一直批判抽象觀念,所以abstracted from只能譯成“從……抽象(被抽象)出來”;nothing一般譯為“無”或“什么也不是”,在這里是強調“決不是……東西”,因為貝克萊在前面列舉了如果認為時間是抽象的時間觀念會帶來的兩種荒謬說法,在這里得出的是結論。關本將nothing譯為“不存在”,顯然沒有明白貝克萊仍然是在批判抽象的(時間)觀念。
16(99).All which depend on a two-fold abstraction: first, it is supposed that extension, for example, may be abstracted from all other sensible qualities; and secondly, that the entity of extension may be abstracted from its being perceived.[4]67
關本:這些荒謬的見解都依靠于兩重抽象作用。第一,人們假設,廣延可以離開一切其他可感性質;第二,他們以為廣延的存在可以離開其知覺。[1]65
張本:所有這些都依賴雙重的抽象:第一,例如,廣延被認為可以從所有感性性質中抽象出來;第二,廣延的存在(entity)可以從它的被感知中抽象出來。
分析:關本的問題還是在abstracted from這個詞組的翻譯上。這句話的開頭說得很清楚:“所有這些都依賴雙重的抽象”,下面的第一和第二的內容都是在說明這“雙重的抽象”?!癮bstract”一詞或詞根出現三次,強烈表明了貝克萊的意圖,關本把abstracted from譯成“離開”以后,我們就看不見貝克萊批判“抽象”的意圖了。
17(100).What it is for a man to be happy, or an object good,everyone may think he knows. But to frame an abstract idea of happiness, prescinded from all particular pleasure, or of goodness, from everything that is good, this is what few can pretend to.[4]68
關本:離了一切特殊的快樂,要使一個人幸福,或成為幸福的人,離了一切的善事,要使一個人還能成為善人,那真是少有能夠做到的。[1]65
張本:每個人可能認為自己知道,對人來說什么東西是使人感到幸福的(happy),或什么東西是善(good)的對象。但是,如果同所有特殊的幸福分開以形成一個抽象的幸福的觀念,或者同每一件善的事情分開以形成一個抽象的善的觀念,這幾乎是沒有人自稱能做到的。
分析:What it is for a man to be happy, or an object good,everyone may think he knows.關本為什么沒有這一句的譯文,讓人不解。第二句:But to frame an abstract idea of happiness, prescinded from all particular pleasure, or of goodness, from everything that is good, 其意思很明白,但關本沒有把兩個關鍵詞匯an abstract idea of happiness(抽象的幸福的觀念),an abstract idea of goodness(抽象的善的觀念)譯出來,竟然還出現了“離了一切的善事,要使一個人還能成為善人”的離奇譯文。貝克萊這段文字是針對柏拉圖的一般理念(觀念)的,除了這里的“幸?!薄吧啤?,下文還討論了“正義”和“美德”。
18(106).For we are apt to lay too great a stress on analogies, and to the prejudice of truth, humour that eagerness of the mind,whereby it is carried to extend its knowledge into general theorems.[4]70
關本:因為我們往往著重各種類似關系,并且迎合我們的急性,把我們部分的知識,擴展成普遍的公理;那實在是有損于真理的。[1]68
張本:因為我們容易過于看重相似性,容易損害真理,容易遷就心靈的急性:急于把心靈的知識擴展為一般定理。
分析:to extend its knowledge into general theorems 中的its knowledge表示“心靈的知識”,但關本譯成“我們部分的知識”,這很費解,大概是想和后面的“一般定理”形成對照;另外,關本把theorem譯成“公理”也不妥。
19(107).I must confess, I see no reason, why pointing out the various ends, to which natural things are adapted, and for which they were originally with unspeakable wisdom contrived, should not be thought one good way of accounting for them, and altogether worthy a philosopher.[4]71
關本:我承認,我并沒有理由說,指出各種自然事物的終極目的,是不可以認為是解釋它們的一種妥善方式,不是完全值得哲學家來從事的,因為造物主原來正是用說不盡的智慧照著那些目的把各種事物造成的。[1]69
張本:我必須承認,我并沒有理由說,指出自然事物所適應的各種目的,為了這些目的自然事物最初才被不可言說的智慧設計出來:這不應該被認為是解釋自然事物的一種好方法、完全值得哲學家去采用。
分析:關譯本將原文連貫的文字打亂后,其譯文很費解。另外,關譯本隨意地將the various ends, to which natural things are adapted譯成了“各種自然事物的終極目的”,這是不應該的。
20(111).And relative space to be the measure thereof, which being moveable, and defined by its situation in respect of sensible bodies, is vulgarly taken for immovable space.[4]73
關本:相對的空間乃是絕對空間的量度,它是被動的,而且它的位置是被可感的事物所確定的,不過一般人卻誤認為它是不動的空間。[1]70
張本:而相對空間是絕對空間的量度,是可動的;就可感物體而言其相對空間由其位置來規定的,通常它被認為是不動的空間。
分析:對defined by its situation in respect of sensible bodies的翻譯,關譯無法理解。在關譯的“它的位置是被可感的事物所確定的”中,“它的位置”指什么,根據前面所言,應指“相對空間”,那這一句就變成了“相對空間的位置是被可感的事物所確定的”,這是什么意思?關本沒有注意到,and defined by 是和前面的be the measure是并列的。也就是說,defined by的主語仍然是relative space(相對空間)。所以,and之后是在討論可感物體的相對空間是什么樣的。
21(116).And in proportion as the resistance to motion is lesser or greater, I say the space is more or less pure.[4]75
關本:按照運動所遇的阻力之或大或小,我們可以說空間是較為純粹的,或較不純粹的。[1]74
張本:與運動受到的阻力或小或大成正比,我就說那空間是較純粹的或不大純粹的。
分析:in proportion as的意思是“按……比例”,所以后面的空間“較純粹的或不大純粹的”,是與前面的“與運動受到的阻力或小或大”成比例的。關本的對比是相反的:運動所遇阻力大,空間較純粹;阻力小,空間較不純粹。這顯然違背了原意。
22(121).And lastly, the notation of the Arabians or Indians came into use, wherein by the repetition of a few characters or figures, and varying the signification of each figure according to the place it obtains, all numbers may be most aptly expressed: …And agreeably to those conditions of the simple and local value of figures, were contrived methods of finding from the given figures or marks of the parts, what figures and how placed, are proper to denote the whole or vice versa.[4]78
關本:最后,印度或阿拉伯的記數法又通行起來。他們只重復少數的字或號碼,并且按照各號碼的地位把它的意義改變了,就會把各種數目表示出來。……此外,人們還按照號碼的簡單的和位置的兩重價值,根據各部分數目的號碼和標記,想方法知道號碼如何安置,就可以表示全體的數目(如加法和乘法)。[1]76-77
張本:最后,阿拉伯或印度的符號開始使用,只需重復少量的字符或數字,并且根據每個數字獲得的位置而改變其含義,這樣所有的數目都容易表達了④?!送?,人們根據數字的簡單值和位置的值⑤的情況,就能設法從給予的部分數字或記號(marks)中,找出什么數字和位于何處是適合用來表示全體的,反之亦然。
說明:這是關譯本中完全叫人讀不懂的一節。我在這里只選了兩句英文加以說明。
第一句,在varying the signification of each figure according to the place it obtains(根據每個數字獲得的位置而改變其含義)中,the place的意思是“數位”、“位置”,即個、十、百、千、萬……。比如369中,9在個位表示“九”,6在十位表示“六十”,3在百位表示“三百”。貝克萊這里提到的阿拉伯數字,是現今國際通用數字。最初由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阿拉伯數字由0,1,2,3,4,5,6,7,8,9共10個計數符號組成。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從左往右書寫。關譯本顯然沒有理解貝克萊的原意和阿拉伯計數法。第二句,意思是接上面的。說的是,人們只要給出數字的簡單值(0-9中任何幾個數字)和這些數字的數位(個、十、百、千、萬等),就能把這個數目(全體)表示出來,反之亦然。比如,給出萬位9、百位3、個位5,其余位數為0(部分),就能得出90305這個全體。反之,從90305中,我們就知道9在萬位,3在百位,5在個位,0在千位和十位。關本錯誤地認為這是在講加法和乘法的情況,所以自己加上了“(如加法和乘法)”。
23(133).And allowing them a subsistence of their own out of the minds of spirits…[4]84
關本:并且承認它們是在精神的心靈以外的一種實體……[1]83
張本:允許它們離開精神的心靈而獨自存在……
分析:這里的“它們”指的是“不思想的東西”(物質或有形對象)。句子很簡單,但關本把subsistence譯成“實體”,不大恰當。Subsistence雖然有“存在物、實體”的含義,但后面帶有of their own(具有它們自己的,獨自的)的片語,將其譯成“實體”就不恰當了。還有,如果subsistence是“存在物、實體”,那就應該用復數,而不是單數;subsistence當“存在”講時,就是不可數名詞,不能用復數。
24(146).That they belong to the aforesaid spirit, who works all in all and by whom all things consist.[4]90
關本:這些品德只能屬于前說的精神:因為他是權力最高,一切事物都是依靠于他而存在的。[1]88
張本:它們都屬于前述的那個精神,在眾人里面運行一切的事⑥,萬有也靠他而立⑦。
分析:“who works all in all”與“by whom all things consist”都出自《圣經》,關本沒有查對中文版《圣經》[5],出現誤譯。只有聯系《圣經》上下文,才能準確翻譯。
類似的錯誤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最后,我們對前面的譯文對照和說明做一簡單總結。關譯本的誤譯大致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由單詞的誤譯造成的。比如,1、3、18條就是這樣的情況,但這種情況不是很多。第二類,由于不小心或誤解了原文的句子,造成了誤譯。比如,2、4、10、12、19、20、21、22、24條屬于這種情況。這一類占的比例還不小。第三類也是誤譯最多的,有5、6、7、8、9、11、13、14、15、16、17、23條,它們都是由于對貝克萊的哲學思想理解不深入而產生。比如,貝克萊反對抽象觀念,這是他的基本立場。如果關譯本把握了這個基本立場,有許多誤譯就會避免。
貝克萊作為英國經驗論的代表人物,是西方最主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主要著作首推《人類知識原理》,該書已經成為西方哲學的主要經典。對這樣的經典著作,首先應當進行解讀和研究,然后才是翻譯。只有研究者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原意,才能進行較準確的翻譯,關譯本由于對貝克萊哲學理解不夠深入,所以會出現誤譯。筆者的譯本糾正了關譯本的一些錯誤,這對我們了解、講解、研究貝克萊哲學有積極意義。筆者也相信后來的譯本會比我的譯本更完善。學術研究無止境,學術翻譯也無止境。重要經典同時出現幾個譯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學術著作的翻譯是學術研究的重要一環,不僅在中國當代,在古今中外,學術和文化的交流都是要通過翻譯來進行的。學術界重要的著作都會被譯成其他文字,各種重要西語著作相互翻譯已成常態。筆者不揣冒昧,指出關譯本《人類知識原理》中的一些問題(沒有不尊重前賢的意思),是希望引起學界的重視,并呼吁研究西方哲學的有翻譯能力的學者來重新翻譯關譯的哲學名著,以推進我國的西方哲學研究。
注釋:
①這里的“不同”不是文字表達或風格的不同,而是意思的不同。
②關文運先生和我用的貝克萊著作英文本都是1734年版本,我的譯本(張譯本)尚未出版。在貝克萊一生中,《人類知識原理》出版過兩次:1710年在都柏林(Dublin)第一次出版(這是眾人皆知的A版),1734年在倫敦與《三篇對話》(《對話》分三次出版:1713年A篇,1725年B篇,1734年C篇)合集第二次出版(B版),其中1734年的版本成為英文的通用版本。比如,它被收入由A. A.Luce and T. E. Jessop編輯的《喬治·貝克萊全集》第二卷(《全集》于1948-1957年在倫敦出版),后又被收入“牛津世界經典”(1996年版)。
③第一個數字表示序號,括號中的數字表示英文原文的節數。下同。
④即:我們用0123456789十個自然數字符號,再加上數字的個位、十位、百位、千位、萬位……,就能表達任何自然數。
⑤“數字的簡單值和位置的值”:比如在1995中,“1”的簡單值是1,其位置的值是千位;“5”的簡單值是5,位置的值是個位。
⑥語出《圣經》“多林哥前書”第12章第6節:“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里面運行一切的事?!?/p>
⑦語出《圣經》“歌羅西書”第1章第17節:“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
[1]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M].關文運譯,洪謙校.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
[2]柏克萊.柏克萊哲學對話三篇[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3]柏克萊.視覺新論[M].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
[4]George Berkeley.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M].London, 1948-1957.
[5]圣經[Z].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發行,2009.
[責任編輯:帥 巍]
Some Errors in GUAN Wen-yun’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George Berkeley’sPrinciplesofHumanKnowledge
ZHANG Gui-quan
(Colleg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Mr. GUAN Wen-yun (1904-1973) was famous for his translation of empiricist and rationalist works as well as Kant’s works of philosophy, which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limitation of his times, there are a lot of errors in his Chinese translations. For example, there are some errors in 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by George Berkeley.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compares his new Chinese translation of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with GUAN’s edition, lists out 24 items of basic differences in them, and analyses them briefly. This work is significant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Berkeley’s philosophy and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n western philosophy.
George Berkeley;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 GUAN Wen-yun’s Chinese translation; ZHANG Gui-quan’s Chinese translation
2016-08-02
國家社科基金2014年后期資助項目“經驗論與唯理論的演變及對康德哲學的影響”(14FZX040)。
張桂權(1957—),男,四川洪雅人,四川師范大學政治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外國哲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B561.27
A
1000-5315(2016)06-0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