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榆林市靖邊中學(719000)
徐永強●
?
探討高中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
陜西省榆林市靖邊中學(719000)
徐永強●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新教育其主要的作用在于能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能幫助學生能夠做好應用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融合.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求我們大膽地摒棄“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法,開展“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方式教學,從而能提升學生們創新思維以及學習能力.
高中;數學;教學;創新思維;培養;分析
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準備方案往往是在預定的狀態下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而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要按照設定好的教學方案進行學習.但是,在現代教學環境下,我們倡導的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使用現代手段,將學生作為中心,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主動發展,積極創新的教學模式.在老師的組織以及指導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會因此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由于受到考試升學率的影響,課堂的教學容量比較大,并且嚴肅有余,沒有親和力,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出疑問,被動接收知識,就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擁有創新的意識也在害怕中熄滅,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不到發揮.基于此,想要把這些現狀改變,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將愉悅、輕松、融洽的課堂氣氛營造出來,從而能夠幫助學生消除畏懼的心理,并且還需要鼓勵學生能夠發表自己的見解,將自己的想法大膽表達出來,和大家一起交流.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棱錐”的時候,與將問題情境設計出來:已知四棱錐的四個側面都是正三角形,那么底面是( ).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平行四邊形
通過簡單的情境創設,讓同學們自己去思考,然后討論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就會有不同的爭論聲音出現,大家都爭論焦點都會集中在正方形還是菱形上.此時,只要老師讓同學將事先準備好的模型拿出來,讓學生們近距離的觀察該模型不是菱形的可能性,假如上述中的是菱形,那么該模型是不可能放在桌面上的,也就是說它的底面四個頂點不處于同一平面.因此,選題中堅持正方形的選擇是正確的.
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而且還能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因為只有消除了學生們的畏懼心理,他們才能大膽的表達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才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進而能夠推動學生們的創新思維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包含的內容不應該是單一的一種傳授過程,而應該是一種與人類創新有關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有在探究的過程中,才能得到創新,才能將創新欲望激發.
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在實踐過程中,放手去做,才能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只有經歷了困惑,才能不斷的去對知識進行探索,他們的思維在探索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頓悟,才能感受到數學創造的樂趣,他們的創新欲望也才能得到增強.
例如,在求解 (a+2b+c)2展開式中的各項系數,很多學生對此都是無解,對于二項式定理中的公式來源學生模樣沒能夠分清楚,比如,對于公式、項的表達上,很多學生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在哪里,根本不理解二項式定量的本質.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掌握展開式各項所具有的形式以及展開式各個系數的推導是二項定理中的兩個關鍵.以上對于第一個問題已經很清楚,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假如讓學生觀察 (a+b)(a+b)(a+b)的展開式而歸納獲得,對于這種方式而言,其雖然是比較快比較簡單,但是它僅僅是一種比較低級的認知水平,而想要讓學生們獲得比較高的知識水平,老師必須要“講解到位”才能讓學的思維得到訓練,才能讓學生得到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教學開放力度,這對于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斷的自我完善,老師就需要給予鼓勵.在學習過程中一些不喜歡學習數學的,現在有了學習的興趣,這就是進步,一些不斷回答問題的現在能夠回答問題,并且能夠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進行解答,這就是創新.在主動的學習環境了,學生之間能夠相互學習,自我教育,能夠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就是實現自我成長的基礎.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在組成,課堂練習它是知識轉變成技能的一種方式,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實踐過程中,練習往往在下半節可進行,而下半節課堂正是學生最容易出現精神分散的階段,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控制好練習有效果,抓住學生的集中力,則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研究的問題.基于此,子啊開展練習的時候老師可以集合實際的情況,適當的設置一些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能夠采用多種解法進行解題,使其能夠充分的表現個性,從而能夠將創新空間建立,讓自己能在練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
[1] 朱俊巖. 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中華少年,2016(19)
[2] 于曉強. 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甘肅教育,2016(10)
[3] 耿玲玲. 淺析高中數學的效率教學[J]. 理科考試研究,2016(13)
G632
B
1008-0333(2016)30-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