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策劃趙紅勛
?
在創新與堅守中揚帆啟航
特約策劃趙紅勛
這是一個充斥著科技文明的信息世界,更是一個被媒介所裹挾的視聽時代。回望2015年,無論是國家領導人的形象傳播,還是閱兵盛典的全程直播,抑或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的輿論引導,廣播電視媒體都能在第一時間用清晰的畫面、真實的聲音,反映時代呼聲,回應社會關切,為提振中國信心、匯聚中國力量做出了積極貢獻。與此同時,廣播電視與互聯網、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平臺主動融合,達成雙贏共識,共謀媒體融合之路。在提供娛樂方面,廣播影視媒體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推出了《笑傲江湖》《中國好聲音(第4季)》《瑯琊榜》《羋月傳》《捉妖記》《老炮兒》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實現了藝術和商業效益的雙豐收。
《視聽》雜志作為廣西第一份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以廣播影視研究為主體,兼有新聞傳播學理論與實務、新媒體探索的學術性期刊,始終秉承“關注前沿動態,探索學術真諦”的理念,刊發了一大批業界聚焦、學界關注的學術性文章。當然,正處于成長期的《視聽》,理論深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編輯過程中,也難免有所紕漏,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和媒體從業者能夠諒解,并提出寶貴建議。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視聽》雜志改革的關鍵之年,創新內容與堅守品質是雜志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2016年重點推出的“本刊特稿”欄目就是重要體現。“本欄特稿”主要是邀請國內新聞傳播、廣播影視藝術等學科的專家學者和具有資質的傳媒從業者,針對廣播影視理論與業務、新媒體實踐等領域展開學術爭鳴與探討。2016年第1期的“本刊特稿”欄目有哪些精彩內容呢?讓我們先睹為快。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王甫教授的《“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轉型升級的敘事學解讀》認為,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報紙、影視、網絡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電視新聞、綜藝節目、電視劇和紀錄片等電視節目敘事形態也在悄然發生改變。文章運用敘事學理論,從敘事模式、敘事人物、敘事策略等三個方面探討“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國電視節目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與發展規律,以期對中國電視節目不斷改革創新提供一種積極的思考。
在受眾理念被不斷強化的今天,互聯網對青年、少年的影響是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重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賴黎捷教授的《賽博空間的主體迷失與身份錯位——以“云舞事件”為例》,以江西省鷹潭鐵路醫院33歲女護士方某自殺,引發的關于“云舞事件”的探討為著力點,分析了“云舞”在經歷現實生活坍塌與虛擬化身的重建過程中,呈現出的行為動機與心理軌跡。
以廣電業務為主的BBC、CBS和迪士尼等國際傳統集體的融合轉型經驗,對我國廣電傳媒發展具有可資借鑒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韓曉寧副教授的《融媒時代國際廣電傳媒集團的轉型研究——以BBC、CBS和迪士尼為例》,分析和歸納了BBC、CBS和迪士尼等國際廣電傳媒集團在融媒介時代實施轉型的有益經驗,并提出了我國廣電媒體轉型的方法與路徑。
在深化媒介融合戰略的基礎上,“大電視產業”應運而生。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紅波副教授的《融媒時代大電視產業的形成動因、競爭格局與發展流向》認為,媒信產業的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市場邊界。圍繞“視頻”這個核心,電視機構、電信企業、視頻網站和電視機相關設備生產商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一個新的、以“視頻”為中心的硬件設備生產和視頻內容產業,即“大電視產業”,應運而生。文章對大電視產生的形成動因、競爭格局以及發展趨勢進行了解讀。
當然,除了上述特稿之外,本期還有許多值得細讀的文章,不再一一贅述。同時,我們也十分歡迎廣大新聞院校的師生、媒體從業者和傳媒研究者為本刊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學術文章,為打造廣播影視研究的學術共同體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