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彬
?
關于促進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的思考
□葉志彬
少數民族語言電影譯制工作是少數民族語譯制工作者將優秀的影視劇用傳統純樸的地方方言,與現代時尚的電影元素完美相結合奉獻給少數民族群眾的一種文化產品。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在廣西已有近60年的歷史,取得過輝煌的成績,但隨著電影發行體制的改革、企業的困境及人才隊伍結構性的斷檔,目前廣西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可謂舉步維艱,如何促其健康發展,值得思考。
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是公益事業,是文化惠民工程,是廣西農村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央提出的“西新工程”和“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緊密相連。少數民族語電影作為民族語言文化藝術的產物,它把推廣科學技術、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在廣西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有著重要的政治影響,為宣傳黨的綱領政策,落實黨的民族政策起到了積極地作用,是貫徹落實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同時,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也是打擊國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和宗教問題分化中國的政治圖謀的有力武器,不僅在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邊疆的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對外反滲透,反分裂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而且對于加強黨的領導,用社會主義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提高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生活水平,傳遞科技信息,傳承民族文化,發展經濟等方面也起到了其他媒體難以替代的作用。
原廣西電影廠在1958年建廠時,就開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一直到1978年改建為以生產故事片為主的電影制片廠,共譯制了21部電影故事片,其中包括《邊寨烽火》《回民支隊》《五朵金花》《閃閃的紅星》等著名影片。
原廣西電影公司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開始于創建時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譯制的少數民族語包括壯語、苗語、侗語等。至組建廣西電影集團前,廣西電影公司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共譯制電影故事片2780部,科教片215部。其中,故事片《百色起義》《焦裕祿》《大決戰》《生死抉擇》等,科教片《泡桐樹》《野草種菇》等18部獲得了全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片騰龍獎、駿馬獎等重要獎項。
自1985年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由自治區財政下撥后,原廣西電影公司為做強做大廣西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事業,經自治區文化廳、自治區人事廳同意,在全區建立了11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點(含原廣西電影公司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原涂磁配音科,在全區共招收80余人的錄、配音人員,市級譯制單位錄、配音人員的編制為9人,縣級譯制單位的錄、配音人員的編制為7人,錄、配音人員歸屬各電影公司譯制單位管理。由于各種原因,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單位現存8個,分布在廣西電影集團(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百色市電影公司(壯語)、隆安縣電影公司(壯語)、都安縣電影公司(壯語)、靖西縣電影公司(壯語)、東蘭縣電影公司(壯語)、融水縣電影公司(苗語)、三江縣電影公司(侗語),現有譯配音人員54人,各譯制單位均為企業或民營單位。
目前,廣西電影集團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共有3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錄音室、3套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譯制錄音設備,自2011年1月組建廣西電影集團至今,共完成譯制少數民族語電影故事片153個、科教片89個,共計242個節目,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質量在全國11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位列前茅。據國家農村公益數字節目中心統計,2013年全區共放映少數民族語電影4472場,2014年達8432場,2015年預計達到15000場。
從2008年開始,國家廣電總局在全國推行農村數字化放映。2009年至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國家發改委共資助廣西519套農村公益數字放映設備,廣西各地農村進入數字化放映,16毫米膠片電影已逐步淘汰,從2009年開始,全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開始步入數字化錄音工藝。
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的節目及譯制素材由國家廣電局選定并通過網絡向全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提供,由各譯制單位根據本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的需求選擇所譯制的電影節目。為保證少數民族語電影的錄音質量,廣西各譯制單位所選定譯制的少數民族語電影節目由各譯制單位到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少數民族語譯制中心統一錄制,錄制一個故事片節目從錄音到后期制作完成需十個工作日,制作完成的節目上交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進行技術鑒定,鑒定通過的節目由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交到國家農村公益數字電影節目中心制作少數民族語電影母版進入農村公益數字電影平臺,由各放映單位在所加盟的農村數字院線購買放映。
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是一項公益事業,是文化惠民工程,自2003年電影發行放映機制體制改革后,包括原廣西電影公司在內的絕大多數市、縣電影公司陷入困境,職工生活困難,有些甚至不得不從事其他行業維持生計,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這項公益事業僅靠每年幾十萬的補助資金扶持。隨著社會物價的不斷攀升,譯制經費不足、配音人員老化、辦公場所和錄音設備陳舊等成了制約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生存和發展的瓶頸,致使各項業務工作難以開展。
(一)全區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不足
與全國各譯制同行相比,廣西的譯制點多,譯制的語種多,譯制人員多,但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卻是全國最低。譯制設備更新及譯配音人員的譯制補貼等各種費用缺口非常大。自2003年起,國家財政對新疆、西藏、內蒙、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單位每年增加了300萬元的譯制經費,加上地方財政的譯制經費補貼,每年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均大于300萬元,云南省每譯制一個節目給予7萬元的補貼,全國各省、區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除廣西、內蒙古外都由各省、區列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內蒙古譯制中心歸屬內蒙古電影集團,屬企業,在編人員30多人,外聘15人,每年完成60個故事片的譯制工作。內蒙古已列入國家新西工程,國家財政每年給予內蒙古譯制中心300萬元譯制經費,加上地方財政和總局的資助,每年獲得的譯制經費達到600多萬元。而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卻長期得不到相應增加,全區每年只有60萬元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隨著社會物價的不斷攀升,譯制成本的費用也在不斷增加,譯制單位的補貼卻無法繼續增加,致使廣西這一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公益事業嚴重萎縮,全區各市、縣電影公司本身就是入不敷出的困難企業,更缺乏資金用于對這項公益事業進行補貼。
(二)配音譯制人員老化、匱乏
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錄音在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行業是一項新技術,錄音人員、翻譯人員、配音人員需要加強技術培訓才能適應目前少數民族語電影數字錄音的發展。由于配音譯制人員基本生活費得不到保障,許多人員迫于生計不得不離開了從事多年并熱愛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崗位另謀生路,配音人才流失嚴重,而在崗的配音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也紛紛另謀兼職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目前,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配音人員年齡偏大,多年來沒有得到相應的業務學習及技術培訓,嚴重阻礙了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事業的發展。
(三)辦公場所及錄音設備陳舊老化
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在建政路原廣西電影公司辦公區一座70年代建的小樓辦公,3間錄音室,房間陰暗潮濕,墻壁斑駁陸離,國家電影局技術處的同志來檢查指導工作時都感嘆:“太簡陋了,太簡陋了,工作環境太艱苦了!”目前,廣西全區7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點的原膠片譯制設備淘汰了,沒有得到設備更新,僅有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兩套錄音設備能用,各譯制點只能到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來配音,且該中心的2套錄音設備經常出毛病,要寄到北京維修,維修周期很長,耽誤錄音工作。民語電影譯制技術含量高,設備更新快,廣西現有的設備難以正常開展工作,更難技術創新。與其他省區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相比,廣西在設備及人員投入上遠遠落后:如甘肅省民族語譯制中心是根據甘肅省編制委員會2010年甘機編發[2010]42號文件,批準成立的處級建制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在編人員30人,另聘用專業譯制人員及其他人員20人,擁有各類先進的譯制專業技術設備28臺(套),每年譯制完成故事片30部、科教片10部;云南省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譯制設備4套,在編人員11人,外聘5人,云南省譯制中心下轄7個譯制點,每個譯制點2套譯制設備,每個譯制點在編人員為8—10人,全省共19套譯制設備,國家資助10套,譯制中心自購9套。
作為一項公益事業,文化惠民工程,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不能僅靠廣西電影集團等困難企業來完成,它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離不開廣西各界社會人士的關懷與幫助,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需要全面提高和持續發展,更加離不開各方的全力支持和更多的投入。
(一)加強組織領導,重視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
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是我國廣播影視事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廣播影視事業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的重要表現形式。《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廣播影視事業……提高少數民族語言廣播影視節目制作能力,加強優秀廣播影視作品少數民族語言譯制工作……推出內容更加新穎、形式更加多樣、數量更加豐富的少數民族廣播影視作品,更好地滿足各族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做好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的重要意義,把這項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關心支持譯制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存在的突出的問題,充分調動民語譯制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加大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的投入
目前,全國各省、區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除廣西、內蒙、貴州黔東南外,都為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作為企業,內蒙古電影集團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中心每年的財政經費也有630萬,而廣西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經費每年僅為60萬元,投入上遠遠落后其它省區。為此,希望上級有關部門,增加對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經費的投入,保證設備的增加和更新,提高譯制人員的收入,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使這項工作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強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工作人員隊伍建設
少數民族譯制人才是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事業發展的關鍵,因此,加強對少數民族譯制人才的培養就顯得格外重要。一是要提高譯制人員的素質。要加強譯制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譯制人員的制作水平,使譯制作品貼近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具有時代氣息,不斷打造出深受少數民族人民喜愛的譯制精品。二是加強譯制人員的責任心。影視譯制工作是一項紛繁復雜的工程,是需要集體勞動、相互協調配合的事業,每個環節上都要做到一絲不茍,而譯制人員的素質和責任心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三是加強與高校的合作,發現培養更多優秀的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青年人才。
(四)加強廣西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的品牌精品意識
廣西各個少數民族語電影譯制點都有各自獨特的特點和特征,要做到品牌經營,必須充分挖掘品牌自身的價值和潛力,形成獨特的譯制風格。在引進節目譯制過程中發掘新的視角,在受眾心里樹立新的品牌形象。同時,要走精品戰略的道路。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受眾對電影譯制節目不斷變化的需求。
(作者單位:廣西電影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