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
當前電視節目發展誤區探究
□陳曦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媒體相互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電視節目不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均具有較大的改變。可是,改變結果卻不盡如人意,觀眾在觀看節目時感到好看的節目不多,從業人員也尤為困擾。當前電視節目發展存在不少誤區,主要表現為改版頻繁、價值取向不明、互動形式化、重模式輕內容、原創力不足等。
關鍵詞:電視節目;形式化;原創力
長期以來,我國電視節目在發展當中存在一些誤區,較大程度上導致了令人堪憂的節目現狀。只有真正發現、處理好這些誤區,才能夠令電視節目獲得更為長遠的發展。
對于一檔十分成熟的電視節目而言,適時進行改版十分必要。改版成功可以使節目的形態更加優化,較好地把握市場定位,提升節目的收視率。但任意更改只會令節目走下坡路。在我國有許多電視節目進行改版時都過于盲目,只要收視率下降,就會進行改變,有的節目甚至會進行月改。雖然改變次數如此頻繁,可是并沒有顯著提高節目的質量,意義不大。通過觀察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我們可以發現,在十多年的時間里,《快樂大本營》只進行了幾次改版,調整了節目形式,用游戲的方式代替了晚會式的綜藝節目形式。轉變了演播形式,通過全戶外模式取代了固定的舞臺形式,之后又逐步調整了娛樂理念。由于大眾審美的提升,所以將大眾娛樂取代了娛樂大眾的理念。又在主持人陣容上進行了調整,李湘退出節目,從原本的兩名主持人逐步增加至五名主持人,稱為“快樂家族”。為快樂家族打造屬于他們的歌曲,甚至還將主持人涉獵的領域拓寬到廣告界、影視界。改版不僅令節目收視率逐漸提升,還令節目在全國綜藝節目中屹立不倒,拓寬了主持團隊的路線等等。透過這些可以看出,想要提高收視率,不只要為節目進行改版,還要對改版內容反復推敲,做好調查,并及時進行總結。
在談及價值觀時,通過文字闡明電視節目的發展成本最低,因而我們不時會看到一些電視節目研討會熱烈召開、專家捧場,還有配套的專題策劃見諸報刊。可是過于注重紙面文章,則可能違背電視節目生產的基本法則。由于電視節目并非只靠嘴講出來,也并非只通過文字寫出來,還需要通過一個個鏡頭拍攝出來。文字并不能如實展現電視節目制作的能力與經驗,也無法完全展現出電視節目最終效果。比如在《中國好聲音》中,你無法想象節目和眾多優秀的歌手對音樂態度的改變而形成的魅力,也不會在看到節目名字時就能了解到評委如此富有激情。節目是一幀一幀制作出來的,因此,真正的節目創新,應當追尋制作上的創新、付諸實踐的行動。節目的制作應當注重細節和模式并存,主要是維護節目的創新,而非新辦節目的創新,應當在內容的創新和形式化方面共同努力。①
電視節目從產生之日起,則具備社交屬性。觀看電視并非僅僅是娛樂,更加是家人之間、朋友之間情感溝通的方式。由于社交網站、社交媒體的崛起,電視這一社交屬性再次被展現出來,衍生出學界對社交電視的熱烈探討。青年網民希望能在電視媒介中能夠邊觀看、邊聊天,電視社交化的最大特征為完成內容的即時互動與共享,能夠輕易找尋到喜歡的節目,共享節目,而非個體的獨享。在新媒介構造下,電視節目的發展源自于深切的體驗互動與參與,和逐漸轉變的觀眾或受眾的理念,改版節目應當給受眾冠以媒介主動使用者的名稱,使其積極融入到電視節目當中,以打造新的節目內容。②
當前大部分電視人已經深知向新媒體借力的重要性,可是僅體現在形式上依靠新媒體,例如節目中對一些話題僅僅象征性地播報網友在微博中的評論,且在結束時提示大家:更多討論請關注節目官方微博。這樣的互動形式并未提高節目的關注度及影響力,反而會將已有受眾引至其他媒介平臺當中。
隨著報紙消失論的提出,又出現了電視消失論,將電視作為繼報紙之后的危機媒介,視頻時代的到來以及視頻在網絡、手機中的大量應用將取代電視的存在。技術成為加快媒體改革的主要因素,可是人們遠離電視、不滿電視的主要因素并非傳統電視傳播技術過時,而是對電視內容提出不滿。
我國電視節目發展呈現出模式為王的趨勢,電視人想要透過新技術、新模式獲得收視率,改變收視低迷的現象,可是,這樣僅模仿外在而忽視內在的方式,只是曇花一現,較難為我國電視的發展形成長遠的動力。所以,電視在智能化、社交化的發展當中,不應當拋棄內容,不具備優秀的內容,任何媒介都無法吸引觀眾的目光。③
從近幾年的熒屏可以看出,一些成功的節目大多由模仿改造而成,特別是娛樂節目更為明顯。但從策劃資源來看這些節目均為舶來品,僅僅適當地進行了本土化改變。這體現出我國本土策劃資源短缺,欠缺原創,也令電視行業相繼模仿,復制成風。比如說超女之后的一段時間,熒屏中選秀風靡一時,“PK”隨處可見。
除卻選秀節目,還一度流行了方言節目、民生新聞等,只要收視率可觀,則會跟風而上,爭相模仿。電視類深度報道節目成為當前鮮有的通過改造后成功的典范,其他類別的節目應當進行反思。原創力不足,對現實生活展現不充分,成為目前電視內容制作的短處,電視節目之所以欠缺原創,是由于在媒體中欠缺高層次腦力資源,欠缺原創精神與創新能力。對國外節目進行模仿,體現出我國本土化電視節目在形態研發方面的欠缺。模仿雖然已經被市場所認可,也能夠確保相應的收視率,可是以長遠目標來看,不但會為觀眾帶來審美疲勞,還會令媒體長期處于缺乏鍛煉的狀態,對民族獨創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尤為不利,屬于短視行為。
實際上,我國具有尤為豐富的電視資源,只不過沒有被開發出來。提倡原創、提倡電視節目的自主創新,研發本土化的電視節目新形態,需成為未來電視發展當中的主要工作。
電視節目要提高原創力,創作新內容,應當建立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百姓關心的話題,加強對生活的體會并加以升華,正確分析我國社會發展的路線,不可人云亦云。選題規劃力求創新,執行差異化發展模式,盡量在人所未見的范疇開辟新的篇章,才能制作出好的電視節目內容,以此留住觀眾。比如,可以將演播室設置在田間地頭,或者設置在百姓的家中,真正貼近生活、貼近觀眾,通過鏡頭將真實的生活氛圍展現出來,使用百姓懂得的語言闡述百姓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成為百姓生活的延續,哪怕是炒冷飯,也需走到別人未到達的領域,以全新的角度組建節目。選題規劃還需了解自身的資源特點在何處,看人下菜單。以實際角度,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讓節目內容更加富有趣味性,更加適合本身的品牌形象,從而培養出穩定忠誠的受眾群,提升收視效果及收視率。
我國文化富有縱深性、豐富性、獨有性,這也是我國電視發展的文化優勢。節目創新則需綜合國家的特點,為節目賦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可以適應百姓的品味。本土化成為生存環境給予本土傳媒的最大優勢,事實證明,只有真正采取本土化,才可以打造出適合我國傳統文化需求、符合我國觀眾收視標準的電視節目,這也成為我國電視在未來的競爭當中的一大特點。將西方優秀電視節目運用本土元素進行改造,令節目具備本國觀眾喜聞樂見的特點,成為我國電視節目發展的必經之路。
綜上所述,電視節目必須面對廣大百姓,貼近百姓的文化,依照我國國情,打造出真正適合我國百姓的節目,不斷豐富內容,力爭創新。面對形勢的變化積極采取應對措施,集思廣益,擺正價值取向,不走形式化路線,才能夠打造出卓越的電視節目,也才能夠真正貼近百姓的真實生活,令電視節目在發展的道路上擺脫誤區,在發展中不斷前進。
注釋:
①劉強.從重視用戶體驗談電視媒體的持久生命力[J].當代電視,2012(3):41-42
②黃升民,董文芳.新的受眾市場環境對電視節目推廣策略的啟示[J].電視研究,2013(2):21-23
③于向華.新媒體沖擊下的轉變和對策[J].金田,2013 (5):333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