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
淺析仿真職業環境對傳媒人才的培養——以高校校園電視臺為例
□劉燕
摘要:近年來,隨著傳媒格局的變化,傳媒領域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本文以高校校園電視臺為例,從校園電視臺的用人機制和人才培養方法上對當今傳媒人才的培養作出分析。
關鍵詞:傳媒;校園電視臺;仿真職業環境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受眾的參與度更高,傳媒領域的“當權者”以及未來的接班人無疑承擔著越來越重的責任。但目前,傳媒行業逐漸出現人才良莠不齊的現象,而傳媒領域所需要的精英人才更是供不應求。因此,高校校園電視臺作為一種模擬專業媒體又接軌理論課堂的仿真的職業環境,可以培養專業又敬業的傳媒人才,這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以及傳媒行業的發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擇優錄取——塑造人才大本營
營造一個專業、高質量的學習和實戰陣地是培養專業人才的第一步,眾所周知的湖南廣電中心近幾年來的發展和影響頗引人注目,其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有自己的人才體系,人才濟濟的合作團隊永遠比良莠不齊的“學前班”工作效率高。作為一個仿真的職業環境,高校校園電視臺的任務不僅是為校園師生提供節目,更有著為傳媒領域培養實戰人才的責任,因此擇優錄取實習學生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這里所說的擇優錄取并不是將非傳媒專業的學生拒之門外,而是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挑選傳媒專業的精英學生以及非傳媒專業但對傳媒領域頗感興趣并且學習和動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校園電視臺要嚴格杜絕抱著湊熱鬧、打醬油態度參與工作的人,在這里,人人都要以鉆研提高、服務受眾為準則,校園電視臺要實行嚴格的用人機制,力求保證人才的質量。
(二)學以致用——鍛煉專業實戰技能
團隊組建之后就要“投入運行”了。校園電視臺雖是小型電視臺,但同樣需要分工明確的新聞記者、攝像師、主持人、節目編導等。學生在學習或了解過對應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后,即可以在校園電視臺各崗位進行實戰性的訓練,加深對之前了解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在節目制作和編排的過程中,對電視臺各種專業設備的使用以及各項工作的進行應該達到了如指掌的程度,這樣才不會在未來步入傳媒領域時一竅不通,措手不及。讓學生學以致用應該是校園電視臺存在于校園內部的首要功能。
電視臺節目設置要有所取向和定位。校園電視臺的主體受眾是學生和老師,“媒介即隱喻”的觀念應當深入每個電視人之心,信息大雜燴的現象絕對不能出現在校園電視臺之中,這個時候,校園電視臺的全體工作人員便充當了媒介把關人的角色。
(一)過濾掉對受眾不利的信息
不得不再次提到,校園電視臺的主體受眾是學生和老師,而且主要是學生,因此電視臺提供的信息必須是對學生有利的,因為任何一種媒介都可以創造一種語境,而這種語境將會影響著受眾對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著受眾理解和定義真理的方法。娛樂時代或者說視圖時代,受眾普遍缺乏信息的辨識能力,校園電視臺的工作人員因此也就肩負著媒介“把關”的責任,信息的篩選和審核工作理應為電視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節目做得再精彩,如果對學生沒有什么益處的話也將失去意義。
(二)盡量添加受眾感興趣的成分
當代大學生,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往往并不利于自身的發展,所以過濾不利信息應放在首位,添加興趣成分是其次。校園電視臺的工作人員主要是學生,學生最了解自己喜歡的是什么,如果校園電視臺能將專業實習分享類節目拍成諸如《爸爸去哪兒》那樣類型的節目,那么無疑會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盡管波茲曼和赫胥黎一致認為人類終將毀于自己所熱愛的東西,并且筆者對此十分認同,但是如果受眾所感興趣的成分并不悖于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一)以“科學發展觀”看待當今傳媒
當今世界大眾傳媒業已經發展成為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中國亦然。而在現代高科技和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推動下,傳統的大眾傳媒業開始轉型。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傳媒業處于動態發展和變化當中,網絡傳播的出現讓受眾相信沒有什么信息是無法獲取的,也沒有什么事情是固定不變的,包括傳媒技術和傳媒手段。傳播技術在變,傳播方式也在變,甚至傳播的內容和效果都在發生變化,一個稱職的媒體人應當緊跟時代的潮流,看清當今傳媒行業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變化,時刻關注傳媒的發展動態。
(二)推陳出新——創造電視新勢力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發展就要創新,創新便是當今傳媒的主題。在多媒體并存且媒介趨于融合的時代,只有不斷適應受眾的收視需求才能在多媒體競爭之中搶占先機,在校園電視臺這樣一個傳媒領域的起點以及仿真職業環境中,學生必須開始培養和養成專業的創新思維,從節目的播放方式和內容編排上,都要盡量避免繁瑣乏味,創新思維的養成在未來節目編導或者節目策劃上都會帶來水到渠成的啟發與靈感。當然,創新思維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它需要每個傳媒人的洞察與警惕,而作為未來傳媒領域的大軍,校媒內部的學生就要做到多觀察、多學習、多思考、多創造。
(一)起點要高挑視野要寬闊
雖然校園電視臺與社會上的專業媒體相比在技能和設備方面較為欠缺,但總體的工作和運行模式比較相似,校園電視臺的學生應該珍惜每一次學校提供的校外媒體實習機會,親自體驗專業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節奏與校媒有何不同。新媒體時代,傳媒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包括節目制作和傳播能力以及受眾感知和策劃運營能力等,雖然學校是一個小眾市場,但是各方面的職業能力要以專業媒體為基準,對自己高要求才不會落后于現實需要。
(二)模仿加上創造接軌校外媒體
眼界開了,起點高了,不管是節目策劃的方式和靈感,還是節目編排的技巧與思路,不論是來自紙媒的經驗還是出于網媒的靈感,校媒都要學以致用。當然校園電視臺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要受眾的大前提,在模仿的基礎上創建具有校園特色的綜合性電視臺,使這個仿真職業環境真正地起到“仿真”的效果。學生在校園電視臺的工作經驗也將會大大增加自己未來在這一領域的就業機會,校園電視臺為學生從專業知識的積累到工作領域的實戰搭建了一個過渡平臺,這將能夠有效避免很多學生在未來工作崗位上的力不從心、少見多怪現象。現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校園電視臺,其內部建設也都還不夠完善,學生的實操能力也不夠強硬,因此模仿是第一步,與校外媒體接軌是做好校內媒體的必要前提。
伴隨著視圖時代以及媒介融合、三網融合的到來,中國的傳媒業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新興市場。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廣電事業都缺乏傳媒領域技術上的專家以及綜合型專才,人才資源是廣電事業的首要資源,而相比于國際傳媒行業的團隊建設,我們國家所做的還遠遠不夠。高校仿真職業環境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培養平臺,如果高校能充分利用起譬如校園電視臺這樣的仿真職業環境,注重培養專業并且全面發展的傳媒人才,將會為中國傳媒業的發展添加亮麗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陳龍.大眾傳播學導論[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2.郝振省.在人大講傳媒[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
3.戴元光.傳媒、傳播、傳播學——新聞傳播學的價值重構[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4.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賈樂蓉.新世紀大眾傳媒的發展[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6.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譯林出版社,2011
(作者系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2O13級本科生。通訊作者:劉永艷,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