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豪
(肇慶學院 學報編輯部, 廣東 肇慶 526061)
曹洞宗鼎湖僧釋在犙和尚之生平、禪風與成就
李曙豪
(肇慶學院 學報編輯部, 廣東 肇慶 526061)
在犙和尚是明清之際曹洞宗鼎湖高僧,也是鼎湖慶云寺開山祖師。其讓座于道丘棲壑法師,為慶云寺第二代方丈。稟棲老和尚遺規,博學多聞,為嶺南一代高僧。
鼎湖僧;在犙和尚;貢獻
粵西是牟子、六祖慧能和石頭希遷的故鄉,曾經一度是全國佛教思想創造力最活躍的地方,這得益于禪學從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傳入粵地①佛教從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傳入嶺南,比玄藏從陸上絲綢之路取經早一百多年。當佛教傳入以后,粵西人把它與本土宗教等同視之,加以融合。生于東漢蒼梧(今廣東封開)的牟子的《理惑論》一書是中國最早的佛學著作,在書中牟子對佛的描述大概類似于中國道家的神仙。生于粵西的六祖創立的南禪宗并不是純粹的禪法義理,他是融進了中國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從而創立了自己的心性哲學的。同樣,生于粵西的曹洞宗祖師希遷和尚,他的禪風也有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成份。如他的《參同契》中,就運用了《易經》的理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方僧人求那跋陀羅、真諦、佛馱跋陀是最早從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東的僧人,他們在廣州光孝寺一帶的譯經活動盛極一時,與由陸上絲綢之路到達中原譯經的鳩摩羅什形成譯經和傳經的南北共進之勢。在嶺南,佛教傳播的主要路線有二條:向北和向西。向北經梅關古道、西京古道向中原傳播,向西經西江向西南傳播。古代的西江是一條十分繁忙的水路交通要道,在羚羊峽古棧道的山巖上,至今還有纖繩勒在上面的深約5厘米的勒痕,說明古代過往西江的船只很多。早期佛教正是從這條水路,傳播到了粵西廣闊的腹地。
明清之際,廣東再度出現了禪宗的繁榮局面。曹洞宗正宗三十二世祖②也有說35祖,詳細考證見馬海燕的《明末清初“鼓山禪”的幾個基本問題》,《東南學術》2011第2期。博山元來無異座下弟子道獨和道邱③也有人將道邱歸入元賢一脈,如覃召文的《嶺南禪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第33頁。道邱曾學于元賢,但在宗嗣關系上,仍屬于元來一脈。,于明末清初之際在嶺南傳法, 影響很大。道獨門下之函昰、函可及“海云十今”等,是嶺南著名高僧與詩僧。以冼玉清先生的《嶺南佛道著述考》記述最為詳盡。近年來粵之學者對“海云派”的研究方興未艾,奠定了其在嶺南文化史上的地位。而同樣在嶺南地區成就斐然,影響深遠的道邱鼎湖僧系一派,學者們對其研究卻不多。道獨創華首臺系,道邱開鼎湖僧門。據說當時“粵人成僧者,非鼎湖即海云焉”[1],說明“鼎湖派”與“海云派”在當時同樣繁盛一時。因此對“鼎湖派”的研究正當其時。筆者結合粵西之民俗風化,試論曹洞宗鼎湖僧系慶云寺二代住持弘贊在犙的生平、禪風與成就,以期拋磚引玉。
與道獨禪師華首系按自定“道函今古傳心法”字輩傳法之不同,道丘慶云一系謹遵乃師元來無異所定法統,即“元道弘傳一,忞光照普通。祖師隆法眼,永傳壽昌宗”的字輩傳法,實屬曹洞宗博山法系的嶺南正脈。棲壑所定的嚴格清修制度亦在慶云寺中代代不移,故該寺歷代住持中高僧迭出。如二代祖弘贊和尚,少習儒,稍長在本郡法云寺剃度脫俗,又往廬山參道獨和尚。后主慶云寺二十六年,一稟棲老和尚遺規,博學多聞,精研三藏,以文字三昧回向般若,至老不倦,著作甚豐,成為嶺南最具名望的律學大師,在佛界、民間頗具威信,時“嶺海之間,以得鼎湖戒為重”[2]。
書載弘贊和尚為新會人。也有說出生于陽江,為陽江人[3]。據釋成鷲《鼎湖山志》卷三霍宗瑝《第二代在犙和尚傳》、《鼎湖山第二代住持在犙禪師塔志銘》、《鼎湖外集卷五》之《朱碧衢先生影贊》記載,大致是這樣的:弘贊在犙和尚,俗名朱子仁,祖籍廣東新會,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六月初一日(1611年7月10日)出生。其父朱碧衢是一個商人,經常來往于新會和陽江之間做生意。朱碧衢很有才品,與陽江的士大夫交游甚多,后應陽江士大夫李天培等人之請,留居陽江。至于弘贊在犙和尚是其父在新會時所生還是留居陽江時所生?據文獻推斷可以略知一二。弘贊《觀音慈林集記》云:“贊甫年二九,而二親鄰亡。每誦《蓼莪》,空慚烏鳥。聞說持齋能資冥福,遂斷葷膻。”弘贊在犙和尚18歲時,其父母雙亡,說明其父母生其時年歲偏老。他在家中上有長兄,位居第二。也說明父母生其時年歲偏晚。所以不大可能是其父母早年時在新會所生。而據現存肇慶鼎湖山康熙三十年(1691)所刻《二代祖師銘》記載:“處士(朱碧衢)有才品,嘗游陽江,為士大夫所留,因卜居而師生。”也可證明其在陽江所生。此銘為當時南海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梁佩蘭所撰,清代詩人陳恭尹所書?,F存于慶云寺后山二代祖碑亭內,為珍貴文物,有一定的可信度。
關于弘贊在犙和尚出家的原因。書載因閱讀《六祖壇經》“本來無一物”語,慨然出家①弘贊《觀音慈林集記》云:“未三載,閱《壇經》,便會宿懷。知人能作佛,即舍家趨于非家,冀立身行道,以益先靈。雖晨夕代為禮懇,及逢盂蘭必薦,而中情耿耿,愧誠力之未湔?!?。我認為這與粵西的佛教風俗有關,粵西南一度是全國佛教思想最活躍的地區。早期佛教正是從西江這條水路,傳播到了粵西廣闊的腹地,佛教對粵西人影響至深。有一例可佐證之:南朝梁重臣陳法念,是瀧州(今羅定一帶)人,其子名陳佛智。陳佛智之子,叫陳龍樹。陳龍樹之子,名陳普光。祖孫四代的名字都與佛教有關。后來出現六祖、石頭希遷等高僧后,民間的佛教氛圍就更濃了。在這樣濃郁的佛教氛圍中,耳濡目染,出家也就是非常平常的事了。所以曹洞宗在宋元朝幾近衰微,而到明清之季,粵地涌現大量高僧,重新復興了禪宗。
關于“少習儒”之說。傳云師從桐城余集生學儒典。《佛學大詞典》據《鼎湖山志》,《鼎湖山志》卻未有此記載。弘贊和尚“少習儒”,這與粵西之儒學風化大有關系?;浳饕粠г缭跂|漢時期就出現過陳欽、陳元這樣的大經學家。陳欽(約公元前34—公元15年),西漢經學家,字子佚,世居交州蒼梧郡廣信縣,漢代廣信縣是蒼梧郡郡治所在地,其境即今廣西梧州市及廣東封開縣內。陳欽是嶺南地區最早的經學家,被清代大學問家屈大均稱為“粵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傳人,一生研究《春秋》、《左傳》,王莽的老師。封開縣文物普查隊2009年在縣內普查時發現毛筆手抄本《陳氏春秋將軍博士譜圖》,譜中將漢代的陳欽、陳元列為他們的祖先。古代粵西儒學是很發達的,鼎湖系高僧同樣大多由儒入佛。鼎湖山慶云寺二世祖弘贊,早年從人學儒典,博雅能文,后入佛門,參博山元來無異下鼎湖道丘棲壑而得印可。六代祖圓捷一機,別號逢場,番禺人,生于崇禎三年(1630年),李氏子,先世多以儒顯。七代祖成鷲,又名光鷲,字跡刪,號東樵山人,俗姓方,名覬愷,字麟趾,番禺人,出身書香仕宦世家。這些鼎湖系高僧在粵西長大,幼年同時受到儒家和佛家思想的共同影響。所以其禪風方面,表現出很強的入世意識。
關于禪風,張中行認為:多人的禪悅表現于外,互相影響,甚至推波助瀾,成為風氣,我們稱為禪風。禪風由禪悅體現,因而同是一事,縮小了說是禪悅,放大了說是禪風[4]。據此理解,所謂禪風就是禪宗宗門中人共同喜歡的修禪方式。由于鼎湖開山禪師道邱同時師承禪宗和律宗②道丘 (1586-1658),字離際,晚號棲壑,俗姓柯,廣東順德人。天資聰穎,幼年隨母陳氏食素。17歲在廣州永慶庵禮碧崖禪師出家。翌年至寶林寺(今南華寺)侍憨山大師,博覽典籍,得憨山器重。21歲赴南京,聞教于雪浪、一雨。25歲至杭州,參云棲蓮池,得蓮池授凈土法門并付衣缽。天啟三年(1623)臘月于法性寺受具足戒。天啟七年(1612)春,禮博山能仁寺元來無異參禪。崇禎三年(1630)命為教授。崇禎四年(1631),南歸廣州,駐錫白云山蒲澗寺。弘贊和尚即在此時禮道丘。,遵重律法而輕言禪道,并未留下佛學著作,只有年譜、自序、行狀、詩文留世。鼎湖山慶云寺二世祖弘贊受其影響,宗風特重實踐篤履,“雖精于禪,而痛心于叢林浮夸不實。絕口不言禪道,僅弘律儀,宣導戒行,以為職事?!保?]中國佛教協會所編《中國佛教》一書,在《中國佛教史略·清代佛教》和《中國佛教儀軌制度·傳戒》兩節中,均有介紹道丘棲壑、弘贊在犙在厘定戒律方面做出的貢獻。
弘贊在犙禪師早在崇禎十六年(1643)返回廣東以后,就致力于挽救律學,寫成《四分戒本如釋》十二卷,《四分律名義標釋》四十卷。《中國佛教儀軌制度·傳戒》提到:“清初廣東弘贊,著有《比丘受戒錄》和《比丘尼受戒錄》……俱行于世,為各地傳戒時所依用?!保?]弘贊禪師以禪師的身份專研經律,是深得修行之根本妙諦。弘贊禪師一生致力于弘揚律法,前后有著述百余卷,冼玉清《廣東釋道著述考》中有著錄,《鼎湖山志》中也有提及。
弘贊一生著述頗多,但極少談禪論道。這種禪風為后世所繼承,如鼎湖六代祖一機和尚曾作《出家詩》凡20首,在《出家假》一詩中,對“三三兩兩日群居,動輒逢人夸大話”的佛門弟子進行了批評,他主張的是“逢人羞道口頭禪”[7]。
弘贊在犙和尚雖然為慶云寺二世祖。但是卻有首創慶云寺之功①弘贊禪師與慶云寺的淵緣,應該從崇禎六年(1633)算起,慶云寺的傳說中有這樣一個小傳說:負出世之志的禪師四處尋訪得道高僧,路經端州,當時端州上迪村有位長者梁少川,他選中鼎湖山蓮花洞作為其父母的安息之地。夜間安睡,忽然夢見一神人,呵斥道:“這是朱家的地,不屬于你家?!庇谑橇洪L者遍訪夢中所言朱氏,遇到禪師則欣然將寶地施予。這與當年六祖欲擴充曹溪寶林舊寺,鄉人陳亞仙慷慨贈地有異曲同工之妙。禪師篳路藍縷,縛柴為龕,結茅為蓮花庵,在梁少川等人募資幫助之下,草建佛殿一座三間。其間禪師于崇禎七年(1634)訪道廣州白云山蒲澗寺,禮高僧棲壑為師,薙染受具。半年后重返鼎湖,時佛殿已草成,因其地名為慶云巖之故,改蓮花庵為慶云庵,并于崇禎九年(1636)率僧眾迎棲壑師入鼎湖住持慶云庵,棲壑禪師正式在鼎湖開山主法,改慶云庵為慶云寺,是為慶云寺第一代住持。。弘贊禪師的行為,雖不能與當年在廣州法性寺為六祖剃度,后來反而拜六祖為師的印宗大師相提并論,但其精神實質是一樣的,都有一顆包容的,謙遜的,禮敬賢者的心,也是真正參透佛法無邊之人。弘贊在犙和尚門下弟子無數,“傳法弟子,慧弓為上首,1676年卒于南海寶象林,年僅43歲。依次為:雯衣,曾住持南海寶象林寺;空石(1652-1707),增城伍氏子,曾住持南海寶象林寺,后任慶云寺住持(第五代)五年(1703-1707);覺天,曾繼席南海寶象林寺住持,后任慶云寺住持(第十代)六年(1726-1732);文麟,曾任南海寶象林寺第四代住持?!保?]可謂名師出高徒。弘贊在犙和尚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南海寶象林寺圓寂,建全身塔于肇慶慶云寺后山。慶云寺原有“嘉客堂”,有一塊清代楷書匾額,所刻“嘉客堂”三字為弘贊在犙和尚手跡。祖師殿旁法堂上的“法堂”二字亦為弘贊在犙和尚手跡。慶云寺大殿天井右廊,有一塊康熙癸亥(1683)《在犙和尚禁伐樹木碑》,保存完好。碑為在犙手書,其書清秀浚發,可與海云書派比美。
弘贊在犙和尚著述甚多,《冼玉清文集》著錄有24種凡百余卷。最著名的有《般若波羅蜜心經添足》、《四分律名儀標釋》、《比丘尼受戒錄》、《禮佛儀式》、《解惑編》、《木人剩稿》、《沙彌律義要略》、《梵綱經略疏》、《沙門日用禮》、《六道集》、《兜率龜鏡集》、《觀音慈林集》等。大部分是講律儀的。詩文較少,僅在《木人剩稿》中有少許。
而在這些著作中,《六道集》、《兜率龜鏡集》、《觀音慈林集》三書最有文學價值?!读兰饭参寰恚硪粸樘斓?;卷二為人道、阿修羅道;卷三為鬼神道;卷四為畜生道;卷五為地獄道。每卷首列諸相關經文,次列天竺、西域及中國漢晉至清康熙間的故事。其中天道20則,人道45則,阿修羅道3則,鬼神道52則,畜生道17則,地獄道68則。《兜率龜鏡集》收集種種彌勒佛弘化之事跡,為的是弘揚凈宗信仰,和方便信眾修持。此書分三卷,上卷又稱初集,收應化垂跡故事25則。卷中稱中集,收上生內院故事22則。卷下稱中集之余,收上生內院故事24則。另外,后集收經咒愿文11篇?!队^音慈林集》收集觀音感應故事。分上、下二篇。上篇列藏經中11篇有關觀音菩薩的經典,下卷收集印度及中國自秦晉至清代順治間的感應故事154則。三書的內容有共同特征,是一些如同《搜神記》一樣的神怪小說。生活感很強,語言通俗易懂,在當時流傳很廣。其中有一些故事充滿了想像力,對地方民俗風化的記述和描寫十分豐富,對研究當時的地方文化很有價值。
慶云寺作為嶺南曹洞宗的傳法基地,其影響一直到現代。其嗣法子孫不僅是廣州、南海、番禺、順德、高明多個寺院的住持,而且西到南寧,東到港澳,至今仍有多個寺院的祖師堂,供奉著慶云寺某代住持及其弟子。如慶云寺第七十四代住持印載筏可,是香港寶蓮寺第三代住持;慶云寺第七十代住持印潔質良的傳法弟子慧因曾住持澳門普濟禪院等。子孫廟有肇慶附近的峽山寺、白云寺、躍龍庵、梅庵、天寧寺、慧日寺、觀音堂、石頭庵、華嚴庵、興元寺,新會玉臺寺,寶安廣慧寺,并在羅隱新建憩庵。因僧眾大多為粵人,在長期的佛教修持念誦中,形成了南腔(粵語)誦佛的傳統,在嶺南佛門中最具地方特色。二代祖弘贊和尚,住持慶云寺二十六年,一稟棲老和尚遺規,博學多聞,精研三藏,以文字三昧回向般若,至老不倦,著作甚豐,成為嶺南最具名望的律學大師,以致在佛界、民間頗具威信,對曹洞宗鼎湖一系影響深遠。
[1]楊權.清初嶺南禪史研究與佛教文獻整理[J].深圳大學學報,2014(1):142-145.
[2]釋成鷲.鼎湖山志[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3:74.
[3]鄧格偉.明代陽江高僧釋在犙生平考究[J].六祖禪,2016(2):33-34.
[4]張中行.禪外說禪:禪悅與禪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77.
[5]弘贊和尚選集[M].蕭卓,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5:2.
[6]張紅.弘贊在犙禪師小傳[EB/OL].(2016-05-04).www.ebaifo.com/325735.html.
[7]嶺外洞宗高僧三種[M].肖曉梅,李福標,李君明,點校.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15:412.
Study on the Style and Achievement of Zen i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Caodong Sectarian Dinghu Monks
LI Shu-hao
(Editorial Office of Zhaoqing University Journal,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Guangdong, China)
Zaican monk is the famous monk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he lives in Qingyun Temple of south China. He Give up her seat to Daoqiu monk. He i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abbot of QingYun Temple. Terrestrial habitats traces of the old monk, erudition, monk to south China. Compiled Zaican monk's life story and writings, and discusses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outhern Zen.
Dinnghu monk; Zaican monk; achievement
B949
A
1007-5348(2016)11-0005-04
(責任編輯:王焰安)
2016-10-18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明清之際曹洞宗鼎湖僧研究”(GD16DL19)
李曙豪(1970-),男,湖南洞口人,肇慶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博士;研究方向:中國文學、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