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青松
(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
厲鶚著述考
申屠青松
(浙江師范大學 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4)
厲鶚是清代著名學者、詩人,在文學史和學術史上地位極高,影響深遠。其著作繁多,獨撰者十一種,合撰者十種,評點者兩種,已佚者六種,梳理出各種著作的寫作時間、主要內容、版本源流及異同,考證出了《西湖詩詞叢話》為偽書。
厲鶚;著述;《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
厲鶚(1694-1752),字太鴻、雄飛,號樊榭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學者、作家,為“浙派詩”之鼻祖,同時又是“浙派詞”繼朱彝尊之后的中期領袖,在清代文壇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他知識淵博,筆耕不輟,著作甚多,但學術界至今未對其著作做過全面梳理,筆者不揣淺陋,整理成文,以就教方家。
1.《樊榭山房集》
厲鶚生前即注重自己作品的修訂,乾隆四年(1739)自刻《樊榭山房集》十卷,凡詩八卷,詞二卷。乾隆十六年(1751)又刻《樊榭山房續集》十卷,詩八卷,詞、曲各一卷。此二十卷本流傳甚廣,今上海圖書館藏有翁方綱評點本,湖南圖書館藏有錢載批、葉啟勛跋本。四庫全書《樊榭山房集》亦以此二十卷本為據。厲鶚臨死前,叮囑弟子汪沆為其整理文集,乾隆四十三年(1778)始付梓,成《樊榭山房文集》八卷。
光緒七年(1881),嶺南述軒據乾隆間刻本重刊《樊榭山房詩集》、《續集》、《文集》,凡二十八卷。光緒九年(1883),汪曾唯開始整理刊刻《樊榭山房全集》,除《樊榭山房集》、《續集》、《文集》外,又錄入《游仙集》三卷,《秋林琴雅》四卷,《迎鑾新曲》二卷,《集外詩》、《集外詞》、《集外文》各一卷,總計三十七卷。并附以挽詞、墓碣銘、栗主記、墓田碑記、軼事等。后《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國學基本叢書》本皆據振綺堂本影印或排印。
厲鶚詩有董兆熊注本,所注為《樊榭山房集》、《續集》中之詩歌,凡十六卷。稿本今存兩部,一部藏南京圖書館,一部藏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所藏為校改本,書中夾有大量小紙片,寫有校改意見,訂訛補漏甚多,這些建議大多并不見于上海圖書館本。一些紙片上有??闭呤鹈?,計有“韞”、“芬”、“東芳”、“弢”等,其中“弢”可確定是清代著名詩人江湜,他是董兆熊的摯友。可知董兆熊完成初稿后,曾請朋友幫助??庇喺?。這些訂正意見,部分已被董兆熊吸收,如《樊榭山房集》卷三第四十六頁《溪上巢懷去年與幼魯同游》:“能不廢丘壑”,夾頁云:“謝靈運《齋中讀書》:‘昔予游京華,未嘗廢丘壑?!瘡|。”董兆熊將之補入正文,云:“長洲江湜曰:謝靈運《齋中讀書》:‘昔予游京華,未嘗廢丘壑。’”但大部分校勘意見,董兆熊還尚未來得及整理。另外,蕭穆還說陳衍曾注釋《樊榭山房集》,其《陳叔伊八家四六文補注序》有云:“(陳衍)有……《厲樊榭詩注》二十卷。”[1]惜此本今已無存。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九思標校之《樊榭山房集》,此本以振綺堂刻本為底本,參以乾隆間《樊榭山房集》、《續集》、《文集》刻本、道光二十八年(1848)《游仙集》蔣坦刻本等,并校錄董兆熊詩注。但董注乃據上海圖書館所藏稿本輾轉抄錄,故見于南京圖書館本的校改意見都未收錄,是為缺憾。
2.《游仙集》
凡三卷,《游仙百詠》、《續游仙百詠》、《再續游仙百詠》各一卷,計三百首。《游仙百詠》撰成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作者時年才十九歲。《再續游仙百詠序》云:“曩作前、后《游仙》凡二百首,《前游仙》已雕板,不揣荒鄙,頗有嗜痂?!笨梢?,《游仙百詠》在厲鶚生前即有付梓,但刻本現已不存。稍后厲鶚撰成《續游仙百詠》,康熙五十二年(1713)又撰《再續游仙百詠》,二者在作者生前皆未雕板。
乾隆二十六年(1761),鮑廷博知不足齋以厲鶚手稿為依據,鋟刻出版,此版將《游仙百詠》、《續游仙百詠》、《再續游仙百詠》合成一集,名曰《游仙集》。凡三卷,每卷題名有所更易,卷一曰《悔少集》,卷二曰《續游仙百詠》,卷三曰《耕煙草堂集》。這是現在可見到的最早版本。
此書后來又有多次重刊,如同治十年(1871)丁氏當歸草堂本、光緒十三年(1887)徐氏《觀自得齋叢書》本、宣統二年(1910)國學扶輪社本等,光緒間振綺堂輯刻《樊榭山房全集》,亦收入《游仙集》。以上四本皆載陳鴻壽跋:“此本乃郡人所傳鈔者,亟為梓而傳之。”[2]可見它們與知不足齋刻本并不隸屬同一個系統。
《游仙集》亦有注本,現存兩種,一為蔣坦《樊榭山房游仙三百首詩注》,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蔣坦,字平伯,號藹卿,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著有《息影庵初存詩》、《集外詩》、《微波集》等。一為汪注本,題曰《悔少集注》,稿本今存浙江圖書館,為管庭芬舊藏。民國間,國立北平圖書館出版有照像復制本,為管庭芬《銷夏錄舊》五種之一。汪,錢塘(今杭州市)人,著有《二如居贈答詞》等。
3.《秋林琴雅》
此為厲鶚早期詞集,成書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凡四卷,現存最早版本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甕熺刻本。光緒間汪曾唯輯刻《樊榭山房全集》,將之收錄,故亦多隨全集以行。光緒九年(1883)汪氏酒邊人倚紅樓重刻此書,此版值得一提的是,編者將甕熺本與《樊榭山房集》相校,注出異文。另光緒間董兆熊麇研盦亦曾刊《樊榭山房詞》四卷,《集外詞》四卷,《集外詞》即《秋林琴雅》。
4.《北樂府小令》
此為厲鶚曲集,凡一卷。乾隆十六年(1751)厲鶚編輯《樊榭山房續集》,首次將之編入,為卷十,故此書多隨《樊榭山房集》以行。然亦有人將之勾出單行,如國家圖書館存一乾隆間刻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散曲叢刊十五種》亦錄《樊榭山房集北樂府小令》一卷。
5.《東城雜記》
凡二卷,記錄杭州東城遺聞舊事,成書于雍正六年(1728)。四庫全書收錄,所據為浙江巡撫所進抄本。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汪遠孫始據家藏稿本,校勘修訂,刻版成書,為振綺堂刻本。此后重版甚多,如道光間南海伍崇曜《粵雅堂叢書》本、道光十三年(1833)世楷堂《昭代叢書》戊集本、光緒間錢塘丁氏嘉惠堂本、上海文明書局《清代筆記叢刊》本、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1958年中華書局本等,這些都以振綺堂本為依據。另外,《東城雜記》現存各種清抄本,如南京圖書館藏有吳騫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有夏孫桐抄本等。諸本內容稍有差別,若四庫本載八十五條,振綺堂本載九十五條,夏孫桐本載八十九條,文字亦多有異同,可為相互勘證。
6.《遼史拾遺》
此書成于乾隆六年(1741),是年厲鶚《歲暮二詠》有云:“時注《遼史》成。”[3]原書卷帙,全祖望《厲樊榭墓碣銘》云“十卷”,程晉芳《遼史拾遺跋》云“不分卷數”,現存通行本為二十四卷,是后人整理析分的結果。厲鶚生前未曾刊行此書,歿后,杭州藏書家郁禮以四十金從厲氏后裔購得稿本,發現中間缺五十頁。偶然又從拾字僧的廢紙簍里發現了厲鶚數十頁手稿,正好是所缺五十頁,??闭恚斐赏觇怠?/p>
此書在道光二年(1822)錢塘汪氏振綺堂首次付梓,乃據家藏羅以智寫本??倍?,凡二十四卷,并附《紀年表》一卷。后來光緒元年(1875)江蘇書局刻本、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雅書局刻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叢書集成初編》本等,皆據此本翻印。另南京圖書館存一知不足齋抄本,并附有楊復吉《續遼史拾遺》三卷,此本很可能是根據厲氏手稿抄錄,彌足珍貴。
7.《南宋院畫錄》
錄南宋院畫之遺聞佚事,凡八卷,成書于康熙六十年(1721)。四庫全書收入,所據為吳玉墀家藏抄本。光緒九年(1883),丁丙據羅以智抄校本刊入《武林掌故叢編》,嗣后的版本多據此本翻印。另上海圖書館藏一清抄本,為黃裳舊藏,據黃裳所云,抄寫年代當在丁丙刊書之前,有很大的校勘價值。
8.《湖船錄》
是書載錄西湖游船舊聞掌故,成書于雍正五年(1727),凡一卷,為增廣朱彝尊《說舟》而成。此書初刻于雍正八年(1730),凡七十九則,前有姚世鈺、馬曰璐、厲鶚序,并附有趙虹、沈嘉轍、杭世駿、吳焯、趙昱、馬曰琯、施謙、符曾、趙信、蔣淑、周學、丁敬、閔華、陳皋、符之恒、汪沆等十六家題詞。丁午《湖船續錄序》:“厲征君《湖船錄》初刊小字本于邗上,凡七十九則,姚、馬、自序而外,列題詞十六家。再刻附于詩文集后,增者十則,遺采芳艇一條,削諸家題詞。振綺堂汪氏即從再刻翻行也。”[4]可見,乾隆間,《湖船錄》曾附《樊榭山房集》以行。除此二本外,清代的翻刻計有道光十年(1830)賜硯堂《叢書新編》本、道光十三年(1833)世楷堂《昭代叢書》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錢塘汪氏振綺堂刻本。光緒年間,丁午又輯《湖船續錄》一卷,二書并刊入《武林掌故叢編》。
9.《玉臺書史》
是書輯錄歷代關涉女子書法之逸事、佚文,凡一卷,分宮闈、女仙、名媛、姬侍、名妓、靈異、雜錄七門。清人倪濤《六藝之一錄》收錄此書,故亦入四庫全書。此書版本不少,如道光十三年(1833)世楷堂《昭代叢書》本、光緒翠瑯玕館叢書本、光緒十六年(1890)新會劉晚榮藏修堂叢書本、民國四年(1915)上海文明書局石印本、民國八年(1919)掃葉山房石印本等。
10.《厲樊榭先生手選各家詩》
是書現存抄本,藏上海圖書館,無欄格,每頁十四或十五行,每行約二十三字,無鈐印、識跋,亦不署抄者姓名。選清人十一家詩,分為梅庚、方文、華察、王向、施漸、王懋明、季流芳、歸季思、盛鳴世、湯右曾、李孚青,應為未完之書。所輯之人多為厲鶚師友,或是仿元結《篋中集》之例,選詩以求存人,并以記師友之交誼也。
11.《厲先生文錄》
此為厲鶚文集,龔胡崟輯。今存抄本,原為二冊,今存一冊,藏上海圖書館,未分卷,無欄格,每頁十行,每行二十字,卷首署“錢唐厲鶚太鴻著,仁和龔胡崟稼菱編”。前有丁丙識,具書此書始末,可知書稿原藏謝卜堂處,太平軍之亂后流出,丁丙偶于市肆購得。是書與汪沆輯《樊榭山房文集》不同,前者比后者多出十六篇,并有時人挽厲鶚詩六十首。丁丙輯錄為《集外文》、《挽辭》,付與汪曾唯,刻入《樊榭山房全集》。
12.《太鴻文鈔》
此為厲鶚文選,莫庭芝編選,不分卷,今存王湘澂抄本。封面有王文燾篆書題簽,并隸書識主云:“此本為莫芷升師所選,先叔父巡使公手錄,先公點讀者,庚午重付潢治,因并識于簡端,俾世守勿失。文燾?!薄昂蠖旮喝?,迻店滬西,檢點圖籍,因誦讀一過,并校正點句,并識。”莫庭芝(1817-1889),字芷升,貴州獨山人,官至思南府學教授,為晚清宋詩運動代表詩人,著有《青田山詩鈔》等。王秉恩,字雪澂,成都人,任廣東布政使,善行隸。王湘澂為其弟,王文燾為其子。
1.《南宋雜事詩》
雍正元年至二年(1723-1724)間,厲鶚與同里吳焯、趙信、趙昱、符曾、沈嘉轍、張奕光等七人各以七絕體吟詠南宋史事,每人百首,凡七百首,輯成一書,題名《南宋雜事詩》。此書最早刊于雍正二年(1724),四庫全書收錄,館臣評云:“是書以其鄉為南宋故都,捃摭軼聞,每人各為詩百首,以所引典故注于每首之下,意主紀事,不在修詞,故警句頗多而牽綴填砌之處亦復不少。然援據浩博,所引書幾及千種,一字一句,悉有根柢。萃說部之菁華,采詞家之腴潤,一代故實,巨細兼該,頗為有資于考證,蓋不徒以文章論矣?!保?]2666
2.雍正《浙江通志》、《西湖志》
雍正九年(1731),浙江總督李衛修《浙江通志》、《西湖志》,歷五年而成。二書總裁為沈翼機、傅王露、陸奎勛,分修二十八人,厲鶚參與其中。
3.《甘泉縣志》
此書凡二十卷,有乾隆八年(1743)刻本。此書始于乾隆六年(1741),定稿于乾隆八年,歷吳鶚峙、張宏運、王熙泰三任縣令而成,厲鶚參與其事。卷首有《甘泉縣原志修志職名》,鑒定高士鑰,總輯吳鶚峙、張宏運、王熙泰、葉長揚、吳濤,同輯朱星渚、厲鶚、施安、張熷、陳章、吳可馴、馬榮祖、王元衡。撰輯者多半為厲鶚摯友。
4.《焦山紀游集》
乾隆九年(1744)十月,厲鶚與馬曰琯、方士庶、馬曰璐、閔華、樓锜、陳章、陸鐘輝、杭世駿等同游焦山、金山,途中倡和之詩,結為此集。每人各七首,聯句一首,凡六十四首。此書最早刊于乾隆九年(1744),后《韓江雅集》將此書所有詩歌收入第十二卷。咸豐三年(1853),伍崇曜將此書收入《粵雅堂叢書》第九輯。
5.《增修云林寺志》
此書為厲鶚與友人張熷同輯。厲鶚以白衍、孫治等靈隱舊志脫漏尚多,且康熙南巡,賜名云林,不宜仍用靈隱舊名,因據前志予以增廣而重加編纂,乾隆九年(1744)撰成《云林寺志》八卷。此書最早刊于乾隆九年(1744),后四庫全書收錄,清光緒十四年(1888)丁丙重刻,輯入《武林掌故叢編》。
6.《宋詩紀事》
此書為厲鶚與馬曰琯、馬曰璐合撰,始于雍正三年(1725),成書于乾隆十一年(1746)。仿計有功《唐詩紀事》,備錄宋代詩歌、詩話,凡一百卷,錄宋代詩人三千八百余家。是書引征廣博,搜羅賅備,四庫館臣評云:“考有宋一代詩話者,終以是書為淵海。”[5]2760乾隆十一年(1746),厲鶚在友人幫助下,刊成此書,后來比較通行的版本有1937年商務印書館本、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等。
此書后人多有補錄或選輯,補錄如陸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孔凡禮《宋詩紀事續補》,錢鐘書《宋詩紀事補訂》等。另南京圖書館藏羅以智《宋詩紀事補》稿本一冊,未分卷,錄王士敏至楊冠卿等一百八十五人。國家圖書館藏一快閣師石山房抄本,題名《宋詩紀事小傳》,蓋輯錄《宋詩紀事》諸人小傳為一書也。上海圖書館藏貝信三《宋詩紀事鈔》,是為《宋詩紀事》的選本,撰于同治二年(1863),凡四卷,分為帝王宗室、無時代、后妃閨媛、釋子道流。
7.《絕妙好詞箋》
凡七卷,宋周密撰,清查為仁、厲鶚箋。乾隆十三年(1748),厲鶚赴京謁選,道過天津查為仁水西莊,流連數月,共同撰成此書。此書首次付梓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后來版本甚多,如清道光八至九年(1828-1829)杭州愛日軒刻本、同治十一年(1872)會稽章氏刻本、民國三年(1914)上海有正書局本、民國十二年(1923)掃葉山房石印本、民國十二年(1923)啟新書局石印本、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新文化書社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華書局鉛印袖珍古書讀本、民國二十五年(1936)上海中華書局縮印《四部備要》本、1956年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鉛印本、1957年北京中華書局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等。
8.《迎鑾新曲》
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乾隆南巡至杭,厲鶚與吳城合撰二曲,以紀其盛,題曰《迎鑾新曲》。書凡二卷,上卷為《群仙祝壽》,吳城撰;下卷為《百靈效瑞》,厲鶚撰。是書始刊于乾隆間,前有杭世駿、全祖望二序,并附金志章、吳廷華、蔣德、丁敬、汪沆、馬曰璐、陳章、舒瞻、張云錦、張湄、周宣猷諸人題詞。光緒年間,丁丙重刻此書,刊入《武林掌故叢編》。
9.《絮吳羹詩選》
茅應奎、諸錦、厲鶚同編,有乾隆十七年(1752)賞詩閣刻本。凡甲乙二集,每集各十編,甲集選六十七人,另又錄倡和集《大梁試帖》、《西湖倡和詩》、《官梅倡和詩》二十七首。乙集錄二十二人。此書仿元結《篋中集》之例,選錄吳中詩人之作,且不錄名家專集,而主要收輯寒門布衣之作,蓋意在闡微表幽,以詩存人。茅應奎(1675-1765),字渠眉,號湘客,湖州歸安(今湖州市)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副貢生,官昌化教諭,年九十一卒,著有《五湖詩鈔》等。
10.《攝山紀游集》
1.《唐文粹簡編》
厲鶚、譚獻選評,姚漢章編。中華書局民國五年(1916)、七年(1918)先后出版有鉛印本。書凡六卷,仿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例,選錄姚鉉《唐文粹》文二百四十四篇,附厲鶚、譚獻評語,然不具名。編者云:譚獻過錄厲鶚評語,復附以已意,涂抹羼雜,遂不復辨。卷首有張相序,詳載此書始末,有云:“姚鉉氏之《唐文粹》,夙聞厲征君有評點本,迄未之見。今年春,同邑姚漢章作霖得鄉先輩譚復堂氏《唐文粹》校本,眉注旁寫,朱墨爛如。假而讀之,則所過征君評點在焉。是書以娛園許氏刻本為最善,其所校讎,多從復堂,已具見許刻原敘及綴言。作霖思有以弘鄉先輩之文澤,因復錄其評點,去取之限,一依原目。仿曾滌生《經史百家簡編》例,別出單行,以餉學者。譚本錄王槐跋語一則,王為清嘉慶時人,云:‘偶歸錢塘,見友人錢唯傳孝廉師曾齋案頭有此書,旁有太鴻小印,知為厲先生本也?!瘡吞米园?,謂王君過錄之本,流傳至禾中,屬陳柱庼同年輾轉假得之,許邁孫與余同校是書,多所補正。開雕將竟,又得此本,采獲數條云。此其淵源之大略也。復堂治是書甚勤,評點之內,附以己意,但涂注羼雜,為厲為譚,已不能別白矣?!?/p>
2.《評點歸愚文續》
乾隆間,沈德潛將康熙五十三年(1714)后所作之文輯為《歸愚文續》,厲鶚為之作評點。書凡十二卷,前有沈德潛乾隆三年(1738)二月自序,然所收之文最晚有及于乾隆十三年(1748)者。厲鶚評點多從理學立論,故多有稱贊沈文義正辭潔者。如卷七《小山姜詩序》,厲鶚評云:“詩品高下全在雅鄭之分,不必沾沾于分門別戶、入主出奴也,后代自有定論,持此文視之。”
1.《南湖志》
趙一清《渚步遺聞序》:“昔厲征君樊榭輯《南湖志》,予修《褚塘閭史》,而湖水步地介褚祠、張寺之間,藥君此書直欲與征君、予分鼎足之勢。顧其搜訪之勤,洪纖畢具,坊里雖狹,亦足以豪矣。迄今征君身后,《南湖志》稿無由復睹?!保?]
2.《遺山詩選》
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卷十五:“《遺山詩選》一卷,國朝厲鶚編,手抄本。”[7]
3.《批宋詩鈔》
丁丙《松夢寮詩稿》卷三《病起偶閱郭天錫客杭日記悵觸鄉情凄增旅眷率成八截聊志卷端》其七自注:“予舊藏有樊榭手校《春秋注疏》、手批《宋詩鈔》、手摘《碎錦》?!保?]
4.《碎錦》
同《批宋詩鈔》。
5.《南史纂》
張云錦《蘭玉堂文集》卷十四《薦舉博學鴻詞庚子科舉人樊榭厲君墓表》:“所著《宋詩紀事》一百卷、《樊榭山房正續集》二十卷,俱已梓行,未刻者《南史纂》、《遼史注》、《宋詩紀事補遺》、《東園雜志》若干卷,藏于家。”[9]《遼史注》當即《遼史拾遺》;《東園雜志》當即《東城雜記》,上文已著錄,《南史纂》、《宋詩紀事補遺》則是另撰之書。
6.《宋詩紀事補遺》
同《南史纂》。
《西湖詩詞叢話》
民國十八年(1929)杭州六藝書局出版《西湖詩詞叢話》一冊,署云“錢唐厲鶚輯”,此書實為偽書。書為袖珍小本,凡一百二十頁,不分卷,序、凡例、跋皆無。正文不用新式標點,僅以圈號斷句和標出引用詩詞。厲鶚從未說過自己曾撰有《西湖詩詞叢話》或題名類似之書,除六藝書局外,亦從未見他人提及。按諸書中內容,乃系挦撦抄錄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而成,為防人發覺,還故意打亂原書次序。以前三十則為例,第一則“西湖題詠”抄自《志余》十三卷,第二則“岳墳詩”抄自《志余》卷七,第三至第二十八則“杭州華麗”等抄自《志余》卷十,次序亦基本相同,但第二十九則“林逋隱居”又抄自《志余》卷二十一,第三十則“林和靖梅花詩”轉又開始抄《志余》卷八。博采眾書方可曰“輯”,轉抄一書,掩耳盜鈴,欲蓋彌彰,厲鶚斷不至于如此,書出后人偽托無疑。書末有廣告云:“杭州之西湖早經公認為世界第一名勝,方今交通利便,中外人士之來游者無間寒暑,絡繹于道路。一般欲洞悉湖上掌故、名勝遺跡者,每苦無詳備之圖書翻檢為憾,今本店搜求以上各書,一一付諸鉛槧,以供游湖人士尋幽探勝之助焉。”蓋商人射利,故假托厲鶚以為“名人效應”也。
[1] 蕭穆.敬孚類稿:卷二[M].光緒三十二年刻本.
[2] 厲鶚.游仙集:卷尾[M].同治十年丁氏當歸草堂本.
[3] 厲鶚.樊榭山房續集:卷一[M].光緒間振綺堂刻本.
[4] 丁午.湖船續錄:卷首[M].光緒間丁氏嘉惠堂刻本.
[5]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 趙一清.東潛文稿[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0.
[7] 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卷二[M].光緒間錢塘丁氏聚珍仿宋本.
[8] 丁丙.松夢寮詩稿:卷三[M].光緒二十五年丁立中刻本.
[9] 張云錦.蘭玉堂文集:卷十四[M].乾隆間刻本.
A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n Li E’s Writings
SHENTU Qing-song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
As a famous scholar and poet, Li 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Qing Dynasty’s literature history. In his life, Li E had edited and composed about 29 books. The paper researched on the writings’ writing time, principal contents an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versions.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about the West Lake Poem and Ci was a forged book.
Li E, Qing Dynasty poetics, Writings, Song-Si-Ji-Shi
I207
A
1007-5348(2016)11-0024-06
(責任編輯:王焰安)
2016-09-12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厲鶚年譜長編”(11JCZW16YB)
申屠青松(1978-),男,浙江東陽人,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