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魁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城鄉差距擴大下我國農村大學生的教育困境
鄧魁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城鄉差距的慢慢擴大,我國農村大學生的教育與就業問題不斷引發人們熱議。農村大學生的教育投資越來越大,教育成本不斷增加;農村大學生的人力資本不強,自身綜合能力與城市大學生相比處于劣勢,就業競爭力下降;就業環境不斷惡化,社會階層固化,社會就業崗位趨于飽和等等一系列的因素致使農村大學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困難,部分農村大學生家庭還存在“因教致貧”現象。在這樣的嚴峻情形下,我國農村大學生的教育問題急需社會各界人士予以更多的關注。
農村大學生;教育;遞增機會成本;社會階層固化;社會崗位飽和
一直以來,高等教育是實現個人乃至整個家庭向上流動的最好路徑。大學生不僅可以通過高等教育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而且還理所當然的被大眾認為能找到一個高薪體面的好工作,以及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支持其自身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可以打破個體跨越社會階層間的障礙,尤其是農村大學生,更是可以鯉魚躍龍門,山雞變鳳凰。
但是近年來,人們發現,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但高等教育成為實現社會階層合理流動的渠道作用卻越來越弱。[1]原因在于城鄉差距的擴大,農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很多農村大學生在高等教育面前進退維谷。本文從投資——產出的角度來把握我國農村大學生的整個教育規劃,分析了農村大學生的教育投資經濟成本、教育產出人力資本以及現階段我國的就業環境,將使得社會各界人士能夠清晰明了的了解我國農村大學生現有的教育困境。
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中都有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再怎么苦也不能苦孩子,再怎么窮也不能窮教育,教育投資是一件人人都樂于稱贊的事,是一件理所當然且認為很值的事,尤其是大學高等教育,很多家庭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子女送進大學校門。但提到教育投資就必須提及教育成本。也許很多家庭期待過大學畢業出來后的美好場景,但或許沒有精確的計算過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所承擔的費用,有的是不愿意算,有的是算了之后依然繼續堅持選擇送子女讀書,但更多的是沒得選擇,讓子女不斷的接受教育是他們唯一的選擇。文章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對農村大學生的教育成本進行分析。
1.1 機會成本
對于機會成本,保羅·A·薩繆爾森在他的《經濟學》中寫到“一項決策的機會成本是作出某一決策而不作出另一決策時所放棄的東西”。[2]但機會成本有些非貨幣性的東西我們無法衡量,對此,本文對機會成本的概念進行限定,本文把通過貨幣來衡量的機會成本叫做經濟機會成本。
從經濟機會成本來分析,一個農村大學生接受四年的大學教育,根據當前的學費水平和物價水平估算,教育直接成本在6-8萬元人民幣左右。同時,按照現有工資價格,農村大學生放棄接受高等教育而進入社會工作,可以獲得8-12萬元人民幣左右,兩者相加,則農村大學生的經濟機會成本為14-20萬元人民幣左右,按實物評估,剛好相當于我國農村新建一座住宅所花費的費用。房子在農村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因此經濟機會成本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1.2 遞增機會成本
所謂遞增機會成本,本文將其定義為做出某一決策而不做出另一決策時所放棄的東西所繼續傳遞的增加值。
以農村大學生選擇接受高等教育而放棄工作為例,農村大學生放棄了機會成本的工作收入,而農村大學生的遞增機會成本則是在獲得工作收入后所帶來的好處。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說,他們失去的最大遞增機會成本是婚姻,而不只是相當于一座農村住宅的經濟機會成本,原因在于農村非大學生適齡青年獲得收入后就會回農村建立新宅,然后以房養婚,進而生子,往往房子、婚姻和生育后代三件大事會以很快的的速度高效完成。因此,這對農村大學生來說,他們的遞增機會成本要高于農村非大學生適齡青年。對此,部分農村大學生在校園談個戀愛,卻最終以分手為結局更多,沒有能收獲婚姻。且目前存在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農村大學生談戀愛比例遠遠低于城市大學生,很多農村大學生沒有談戀愛,另一方面,農村大學生錯過了找對象的黃金年齡,大多數農村大學生畢業后淪為了剩男剩女。而今后農村大學生如果想要進入結婚階段,他們所付出的成本將遠遠高于農村非大學生。
1.3 遞增成本
所謂遞增成本,本文將其定義為在獲取最終收益相同的前提下,因初期處于劣勢而在后期所需要增加的成本與初期投資差額之差。以教育投資為例,家長對小孩初中投資4萬元使其進入一般高中就讀而沒有選擇投資5萬元使小孩進入重點高中學習,但他們最終都是想要進入同樣優秀的大學,投資4萬元的小孩要花費10萬元才能進入,最終投資為14萬元,而投資5萬元的小孩則只需投資7萬元就可進入,最終投資為12萬元,最終投資差為2萬元,高于初中投資差額1萬元,而這2萬元即為遞增成本。當然,遞增成本不一定是金錢,也可以是時間。
對于農村大學生來說,和城市大學生一樣進入同一所大學學習,他們承擔了高昂的遞增成本,不僅是金錢,更多地是時間。農村大學生放棄大量的的休息時間,花費比城市大學生更多的時間來努力學習才能夠達到城市大學生的水平。不僅如此,在城市大學生從小就占據優勢教育平臺的前提下,或許很多農村大學生想要多花費遞增成本的機會都沒有,農村學生就讀名校的比例下降就是典型的例子。
1.4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很多大學生家庭都存在沉沒成本。第一,教育投資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家長會根據孩子的表現早早規劃孩子的教育計劃,在沒有進入大學之前,家長就會花費更多的金錢成本來確保子女進一步的教育;第二,子女一旦進入大學,家長就會讓子女順利完成學業,一般中途不會輟學。哪怕家長知道很多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也不會中斷子女的學習,寄希于自己的子女會不一樣;第三,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家長在子女身上已經進行了長期的教育投資,有這樣一種心理早已發生在家長的身上,那就是“既然已經付出很多,就不怕付出再多”。家長一旦決策,就會為其不斷買單,無論對錯。沉沒成本對有一定經濟收入的家庭來說是沒有多大影響的,但對有的農村大學生家庭來說,沉沒成本可能會加重其家庭負擔,導致“因教致貧”。
從以上四項成本可以看出,農村大學生正在進行昂貴的教育投資,與城市大學生相比,農村大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付出了時間代價;與農村同齡非大學生相比,農村大學生錯過了很多機會,包括就業與婚姻等;還有自身家庭問題,家庭進行了事先安排好的投資,而中途又無法改變,導致投資的更多。總之,農村大學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對我國農村大學生以及整個家庭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高投資期待高收益,農村大學生的高昂教育投資有沒有獲得高收益呢?文章用農村大學生的人力資本來予以闡釋。農村大學生的人力資本主要包括學歷、能力和人脈三個方面。
2.1 學歷貶值嚴重
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的收獲就是一紙證書,高等教育學歷代表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既是一種能力體現,也是一種身份象征。盡管今天學歷依舊非常重要,是一塊敲門磚,但其作用遠不如從前。高等教育學歷因社會需要而迅速擴張,卻造成了高等教育學歷的通脹,導致學歷貶值,進而引發粗制學歷泛濫、學歷信任度下降等問題,學歷貶值的速度、規模和層次也有逐漸升級的趨勢,影響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3]同時,有關調查數據顯示,2000年后,省屬地方院校新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高達六成以上,而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比例則一路走低。北京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在1980年代達到頂點后一路走低,跌幅在1998年擴招后更加劇烈,眼下僅剩一成多。[4]目前與剛恢復高考時相比,大學之間的差距擴大,整個社會對名校的文憑更加看重。因此,一分為二看待,人們在看低學歷作用的同時,人們卻更看重名校學歷,而這對農村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可見農村大學生所擁有的高等教育學歷并不能給其帶來多大的好處。
2.2 能力相對欠缺
學歷不代表能力,大學生有多少能力,眾所周知。與城市大學生相比,農村大學生的自身能力相對欠缺。很多東西,不是一天養成的,也不是大學四年就能夠形成的,它是由整個環境長年不斷的積累塑造的。在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下,城鄉之間教育投資差距越來越大,農村教育資源有限,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理念也相對滯后,導致農村的教育水平跟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5]盡管有些農村大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很好,但在綜合素質方面,農村大學生要低于城市大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農村大學生的語言表達、組織協調、電腦操作、英語口語、文體特長等方面的能力素質普遍要差于城市學生;其次,在大學生活中,出于經濟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部分農村大學生在社會實踐、外出旅行以及人際交往等方面較少參與,致使他們鍛煉提高自我的機會不多,跟社會實際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農村大學生沒有經濟實力去學習專業之外的技能或特長,例如修第二專業,網絡收費資源獲取等,導致其就業技能單一,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同時對于企業來講,企業恰恰需要的是大學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而不是某一單一技能。[6]因此,農村大學生要憑借自身的能力去尋求一份好的工作也將非常困難。
2.3 人脈處于弱勢
在中國,人際關系十分復雜,人脈在人的一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人脈主要包括家族血緣人脈、同學同窗人脈、職場工作人脈等。對于未進入職場的農村大學生來說,只擁有家族血緣人脈和同學同窗人脈。對于家族血緣人脈,顯然,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農村大學生的家族背景都是不強的,否則也不會稱為農村大學生;至于同學同窗人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俗話說,看一個人怎么樣,看他身邊的朋友就知道,相關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大學生的好朋友主要還是農村學生。對此,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用“社會資本”進行了很好的理論詮釋,他認為,“某一主體擁有的社會資本量取決于他能有效動員的關系網絡的規模”。[7]《找到一份工作》的作者格蘭諾維特在1974年采訪了波士頓郊區幾百名職場人士后發現,56%的受采訪者是通過個人關系謀得工作。[8]同樣在中國,這樣的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看出,學歷、能力和人脈緊緊困擾著我國農村大學生的發展,無論是與城市大學生相比,農村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方面相對欠缺,還是與權貴子弟在人脈方面的的比較處于弱勢,以及整個社會對名校文憑的認可,對普通學歷的看低,農村大學生都顯得人力資本十分匱乏,農村大學生所進行的高投資并沒有給其帶來高收益。
高等教育投資的最終目標就是尋求一份好的職業,然而在農村大學生沒有獲得很好的人力資本的主體因素之下,客觀環境對農村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文章將從以下二個方面進行討論。
3.1 社會階層開始固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開始社會階層的分化,進而慢慢地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階層固化是指社會流動過程中,出現先賦因素相對于自致因素占據明顯優勢、社會流動通道擁塞、社會跨階層流動尤其是上行流動趨緩甚至停滯的一種趨向。[9]有學者研究認為:“任何一個在社會分層系統中居于一定位置,特別是居于壟斷位置和優勢地位的社會群體,由于維護、擴大和延續自身位置和利益的需要,都會通過其他各種社會形式再生產社會分層系統本身,從而表現出一種強烈和頑固的‘社會封閉’傾向”。[10]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過去三十多年,在這段時間里,貧富差距擴大的同時,已經形成了各個方面穩定的階層。近年來,頻頻傳出富二代、官二代這樣的詞語,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已經形成了富一代、官一代這樣的階層。
社會階層固化損害社會公平,阻礙社會流動,誘發社會沖突,存在眾多危害。其中最現實最直接的的危害就是就業問題,尤其是農村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社會階層固化嚴重影響了農村大學生的就業。據“麥可思——我國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顯示:以畢業后半年為界,農民與農民工子女有35%的畢業生未能就業,而管理階層子女未就業的只有15%。[11]
3.2 社會崗位趨于飽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各行各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人們就業充分。然而隨著國家經濟速度的放緩,各行業人才崗位的穩定,我國大學生就業開始受到了沖擊,尤其是農村大學生更是影響巨大。對于社會崗位飽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看出:
第一,目前我國的就業崗位主要是在“政府-企業”二元結構當中,現在該結構中的崗位已經相對飽和。[12]然而人人都希望得到好崗位,在總崗位沒有增加太多的前提下,農村大學生想要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工作,他們將遇到來自富二代官二代群體的強勁對手,在等同條件下,富二代官二代人群將近水樓臺先得月,農村大學生進入這些崗位會變得愈發艱難。
第二,從我國考研分數線也可以看出,工作崗位趨于飽和,尤其是熱門工作崗位。以熱門經濟學和冷門心理學為例,從2012年開始,經濟學的復試分數線就一直下降,熱門不熱,而心理學在2013年開始則不斷上升,冷門開始不冷。在這現象的背后,其實就是經濟學專業提供的就業崗位趨于飽和,人們主動改變方向,轉移行業。而心理學之所以在我國長期是冷門,并不是心理學的含金量低,更多的是心理學畢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就業,盡管心理學開始變熱,但并不意味著心理學提供的就業崗位就開始增多,大家只是選擇崗位轉移罷了,社會總的工作崗位并沒有增加許多。
總之,社會階層開始固化,社會工作崗位趨于飽和,對我國農村大學生來說一件非常殘酷的事,即使他們有才能也可能沒有施展的余地,同時,這也是對農村大學生長年努力的一種否定,值得令人深思。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農村大學生的教育成敗關系著我國數億農民子弟的前途與命運。眾所周知,城鄉差距擴大下的農村教育有困難,師資力量薄弱,整體教育水平較弱,政府也非常關心,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幫助農村的孩子。但如何算好一筆教育帳,如何理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急需社會各界對農村大學生的教育予以更多的關注。只有深刻認識到目前我國農村大學生所存在的教育困難,國家才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問題,幫助農村大學生更好的發展,進而使得社會更加公平和諧。
[1]劉宏偉,劉元芳.高等教育助推階層固化的社會資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3(4):124-127.
[2]王真.美國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啟示[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3]李悅.我國當前高等教育學歷貶值現象探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潘曉凌.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J].決策探索,2011(17):24-27.
[5]晁倩娜.淺析我國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原因及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12(4):9-10.
[6]馬致遠.企業究競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中日比較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07(3):63-67.
[7]湯孟娟.弱關系有力量[J].才智:智慧版,2013(7):34.
[8]周紅云.社會資本:布迪厄、科爾曼和帕特南的比較[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3(4):46-53.
[9]楊文偉.階層固化的負面效應及其出路[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5,19(1):101-106.
[10]李路路.再生產與統治——社會流動機制的再思考[J].北京:社會學研究,2006(2):37-60.
[11]杜安娜.我們向上流動的路越來越窄?[N].廣州日報, 2010-l1-3(A9).
[12]上海將引領高校畢業生挺進“第三領域”[N].我國青年報,2009-2-22(1).
責任編輯:鄧榮華
C913.4
A
1672-2094(2016)05-0035-04
2016-08-12
鄧 魁(1991-),男,湖南益陽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發展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