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淺議農村地區師資缺乏問題
李娜
(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在中國,教育一直是以城市城市為重心,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相對緩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村地區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是教育之本,只有保證教師數量,引導和鼓勵去人們去農村地區教學,才能不斷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農村地區教師缺乏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缺乏的原因進行深刻的剖析,據此并提出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對策。
教師缺乏;現狀;原因;對策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對于一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但是,我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眾多。因此,農村教育就應該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點。但是,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的重心始終在城市,對農村地區的教育關注度不高,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拉大,制約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教師缺乏問題,嚴重束縛了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解決農村教師缺乏問題刻不容緩。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農村部分地區教師缺乏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對教師缺乏的原因進行深刻的剖析,據此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建議。
從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來看,截止到2014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514.3萬人,而農村地區教師僅有330多萬人,占總教師總人數的22%。而且這330多萬人卻要承擔大約9000萬農村學生的教育,也就是說在農村地區每一位教師就要負責教授27名學生,教師與學生的教授比是1:27,遠遠高于國家平均比例1:18,并且農村教師數量正在不斷流失和減少,這一比例還在不斷拉大。還有許多農村地區除了語文、數學等科目不缺乏教師外,很多科目例如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課程的教師數量普遍不足,缺乏嚴重。一些學校師資緊缺,有很多教師不得已而身兼數門課程,一些學校甚至很多科目都無法開課。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地區教師隊伍存在著嚴重的數量短缺問題。
總體來看,在部分農村地區存在著教師數量缺乏的問題,這一問題嚴重制約著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師是教育的“育秧師”,教師的數量滿足教育發展的要求,才能促進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只有不斷引導和鼓勵人們到農村地區教學,增加該地區的教師數量,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農村地區教師數量不足的現狀,解決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的難題,不斷提高這些地區的教育質量,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服務。
造成農村地區教師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從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大的方面進行總結。
2.1 客觀原因
2.1.1.社會因素
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國教師公務員制度未能確定,社會對教育的投入不足,使得社會醫療、養老、失業等各種保險、待遇等仍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和相關的法律制度保障;而且全國性的中小學教師流動法規也不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教師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退出機制不健全等,這都導致了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不能有效的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農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不高,任教的積極性也不高,導致了這些地區的教師的缺乏。
政策偏頗。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教育資源在城市和農村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我國的教育主要以城市為重心,對農村的教育重視程度較低;城鄉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經費投入以城市地區為主,農村地區投入較少;教師培養以城市為重點,農村地區教師受關注度不高,一些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對于這些地區的教師補貼、福利等較少;農村教師編制相對缺乏,低于城市編制水平。這些政策上的不均衡導致一些人更樂意去城市或者相對的發達地區任教,而農村地區的任課教師嚴重不足,導致這些地區的教師缺乏。
編制緊缺。由于各個地區的教育部門沒有考慮到農村地區學校分散、規模較小、待遇不高等實際情況,在制定編制時與城市標準相同甚至更低。而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村地區學生人數眾多,分配的編制難以滿足教學需求,使得這些地區學校編制缺乏,再加之教師流失嚴重,新教師難以補入,最終導致教師資源的緊張。還有一部分地區非教學人員占用編制較多,而實際任課教師缺乏,仍需要補入新教師,卻由于編制有限而難以實現,最終導致教育水平難以提高。
流失嚴重。農村地區的教師不斷地流失是這些地區教師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村地區的教師由于待遇不高、工作環境差、管理不科學、晉升機會少或者對子女未來的考慮等原因,不斷向城市或者發達地區、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涌入,以謀求更多的發展機會,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這些因素都會導致農村地區教師的流失,使得該地區師資緊張。
2.1.2.物質因素
很多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生活質量不高,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教師工作和生活環境都比較艱苦。這些地區的教師工資普遍不高,福利待遇不好、晉升機會小、財政補貼少等,甚至一些地方交通不便、語言不通,這些都與城市的教學條件有一定的差距。很多農村地區的教師每月工資都不足1000元,只能維持其基本生活,有些地方甚至連教師的基本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所以,一些人更樂意去環境更好、福利更高的城市教學,去追求更高的物質條件和生活質量,而不愿意到農村地區教學。比如說今年的1月8日《經濟日報》報道了一位鄉村教師宋玉蘭的維權案。雖然經過維權,她的工資由每月150元漲到了900元,但還是遠遠低于全國教師平均工資水平。照這樣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受物質因素的影響而離開農村地區,最終將會導致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的止步不前。
2.1.3 管理因素
結構調整不合理。由于一些農村學校教師缺乏嚴重,外來教師或新教師又補入不足。所以,一些農村地區的學校只能在該地區的教師內部實行結構性的調整。許多農村地區的高中學校教師缺乏,就從初中抽調優秀教師來高中任教,導致初中教師資源緊張;而初中教師缺乏在從小學抽調教師教授學生,以此來緩解學校教師數量缺乏的壓力。這種逐層的抽調雖然暫時解決了該學校教師缺乏現狀,但無異于飲鴆止渴。而且被抽調的中小學教師缺乏問題更為嚴重,有些被抽調的教師專業知識水平達不到教學要求,勉強完成教學任務,最終導致該地區教育水平的停滯,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
管理方式不科學。由于一些農村地區的學校激勵機制不健全,職稱評選混亂,晉升機會難、對教師的人文關懷較少等原因,難以從根本上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甚至一些教師努力付出后得不到相應的回報,產生心灰意冷的消極情緒,最終決定放棄在該地區繼續任教,向管理科學、公平的學校流動,這也造成了一些學校的教師缺乏問題。
2.2 主觀原因
很多人對農村地區主觀上存在著一些偏見,認為農村地區教學和生活環境艱苦,工資、福利待遇不高,而且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社會地位和受尊重程度較低,與城市存在一定的差別;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較低,認為自己大材小用;出于對自己自身的發展和未來子女的教育等問題的考慮,不愿意到農村地區教學,甚至有些人都會出現排斥的心理。有些人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只想過安逸的生活,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沒有把國家需要和自己的職業選擇相結合。還有一些農村地區的語言、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都與城市地區存在著一定的差別,迫于人際關系等最終使很多教師放棄了農村地區。這些主管偏見制約了很多教師對于農村地區的選擇,從而導致部分農村地區教師的缺乏。
以上多種原因共同發揮作用,最終才導致了部分農村地區教師缺乏的現狀。而為了提高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解決這一問題就刻不容緩。
依據上述分析的部分農村地區教師缺乏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農村地區教師缺乏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教育問題,需要進行多方面的改變。因此,我提出以下一些建議,以此來解決農村教師缺乏的問題。
3.1 客觀對策
制度保障。到目前為主教師的地位還沒有確立,所以,國家應該確立教師的公務員地位,將教師納入公務員制度。同時還要完善各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例如醫療、養老、福利、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還要建立和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和教師定期流動制度,實現教師的有效補充和有序流動,使得城市地區的教師能夠流動到農村地區,建立教師激勵機制,以此緩解農村地區教師緊張的壓力。
政策傾斜。為了我國教育的均衡發展,需要在政策上對農村地區予以一定的傾斜。增加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增加編制,繼續推行免費師范生教育、特崗教師、農村教育碩士計劃等政策,建立健全教師補充機制,并適當的給與農村地區教師更多的福利和優惠政策等,引導和鼓勵畢業生或者教師去農村或偏遠地區地區任教。
提高待遇。國家要大力加強農村地區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強經費管理等,提高農村地區教師的工資、福利等待遇,盡量滿足農村教師的日常需求,縮小城鄉教師間待遇差距,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活、工作、交通環境,采取獎勵工資、額外晉級等方式予以鼓勵教師,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使農村地區的教師無后顧之憂,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教師來農村地區任教。
規范管理。農村地區的學校應該實行科學、規范、人性化管理,加強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創造公開透明、公平競爭的工作環境,建立完善的教師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農村地區的學校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這樣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來農村地區任教。
加強監督。為了保證制定的制度和政策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我國需要盡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農村地區教師補充機制的運行效果進行及時的監督、評價和反饋,確認國家政策是否落實到位,對落實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加強不同地區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切實保證農村地區教師補充機制的有效運行。
資源共享。針對農村地區教師不足的現狀,僅僅增加教師數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我們將城市資源與農村地區共享。這就要求我們要發揮名師效應,在城市選拔一些優秀教師去農村地區執教。建立定期教師流動制度,組織退休教師、富有愛心的教師來農村地區任教等,使城市教師資源與農村地區共享,緩解這些地區教師緊張的壓力。同時,我國還可以大力發展網絡和互聯網的設施的建設,加強對計算機、多媒體等硬件設施的資金投入,使得農村地區的學生可以通過視頻等進行互聯網學習,較快的接觸新鮮事物,達到“一師多用”的效果,以此來緩解教師緊張的壓力,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
3.2 主觀對策
轉變觀念。由于受市場經濟和改革思潮的影響,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很多人為了追求物質利益和名利等選擇在城市任教。因此要轉變人們這種只追求物質利益的思想,倡導艱苦奮斗的精神,勇于去農村地區環境艱苦、最需要教師的地方任教,以此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增強職業幸福感。在現實社會中要形成良好的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農村地區的教師同樣受到所有人的尊重與敬佩,而且更值得我們欽佩。使農村地區的教師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教師缺乏問題仍然是我國教育發展中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只有解決好農村師資缺乏問題,才能為該地區的發展培養人才,增添活力,才能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一份力。
[1]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教育)[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2]龐麗娟,韓小雨.我國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09):47.
[3]葉志筑.農村教師流失的社會分析[期刊論文]-文教資料[J].2005,(03)
責任編輯:鄧榮華
C913
A
1672-2094(2016)05-0042-03
2016-08-12
李 娜(1992-),女,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法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