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越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0100)
魯迅“立人”思想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程金越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0100)
20世紀初葉,中國遭到列強侵略,面對民族危機之時,魯迅提出“立人”思想。以“破”國民弱點的病根為基礎,達到追求個人獨立自覺精神,實現“立”的最終目的。“立人”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有著互通之處,將魯迅“立人”思想中的寶貴資源融入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魯迅;“立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
20世紀初葉,中國慘遭列強侵略且屢戰屢敗。中國已由文明昌盛衰退到被動挨打甚至被人類文明淘汰出局。中國的有識之士在面臨民族危機時,紛紛為強國之路出謀劃策。有人提出“競言武事”,有人主張“制造商沽立憲國會之說”,從嚴復、梁啟超、康有為到胡適、魯迅,盡管學說見仁見智,但其強國富民的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其中魯迅先生通過對西方之強根的分析,提出“立人”主張,認為強國之道“根柢在人“。
國民性,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基礎,能夠與其它民族相區別的的共同的道德規范,價值尺度、思維方式和心理素質等。魯迅早期的國民性思想的立足點在于改造,重點在于批判,國民性改造以“立人”思想為核心,在改造國民性思想前的重要任務是必須揭露國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下的精神疾病,探析國民性思想“破”與“立”的關系。
首先,“破”為”立”的基礎,先找出國民弱點的病根,才能對癥下藥。魯迅在20世紀初編寫《文化偏至論》,在開篇便指出,中國在現代化建設上有堅守“中國中心主義”和“盲目西方崇拜”兩種思想。魯迅一方面從歷史角度闡述了軒轅黃帝定居中華大地,經歷周,秦時代,到元明時代這期間中國不需要效仿他國,能與中國較量高下的國家大抵也沒有。并且由于地理環境和當時傳播速度的影響,中國也“未擇其善者以為師資”。這一歷史淵源也就不難解釋中華文化中存在的優越感和“妄自尊大”,長期的與外隔絕,對外來文明也產生了原始抗拒。加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儒家文化為主體,每個“人”都被穩固的等級森嚴的關系網絡固定住,不能從中逃離,也早已視為理所當然,過著安分守己的生活,通過幾千年的衍變和積淀,民族的血液中已經完全流淌著專制傳統文化,進一步形成了特殊的“中國式”文化,因循守舊,卑怯愚昧的性格特征,奴性意識和從屬觀念也自然而然地作為中華民族處理人情是非的基本標準。另一方面,魯迅指出:“不知縱令物質文明,即現實生活之大本,而崇奉逾度,傾向偏趨,外此諸端,悉棄置而不顧,則按其究竟,必將緣偏頗之惡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終滅亡,歷世精神,不百年而具盡矣”。[1]當絕大多數人崇尚富國強兵時,魯迅看到了隱藏在西方列強物質繁榮和民主自由現象之中更深層的意義,強調了精神文明在物質財富和民主政治面前的重要性。而對物質過分的“崇奉逾度“,壓抑了個人的自由精神和主體意識,若以犧牲人的個體精神來換取自由獨立與國家富強,這一定不是我們所期盼的。在魯迅看來,打破“抱殘守缺”的不思變革思想,才是民族文化危機所在。對國民劣根性進行徹底的批判,堅決的改造國民性,重新鑄建中國魂,求得真正的精神解放,才能實現“立人”。因而,“立”的前提必須要”破“。
其次,“立”為“破”的目的。“立人”思想一方面是追求個人自覺獨立精神。魯迅認為:“然歐美之強,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則根柢在人,而此特現象之末,本原深而難見,榮華昭而易識也。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假不如是,槁喪且不俟夫一世[2]”。立人之道為”尊個性而長精神“。人應該是自己的主人,人本身就是自己存在的理由,必須要從外在的規范和制約著解放出來,掙脫封建專制制度。人發揚自覺性和主體性,注重人的思想文化觀念和文化素質的更新與提高。獲得個體的精神自由,以求得真正的獨立,落腳點在于“立人”。人的完善和發展以及人性的覺醒和獨立的徹底建立,就意味著擺脫了深入骨髓的奴性思想。另一方面“立人”方能“立國”。是先對民眾進行啟蒙,將民眾從舊有觀念中解放出來,建設國民獨立而強大的個體精神自由,建立個人個性的自覺性和主體性,國家作為其集合體也就隨之產生民族的自覺和自由,在此基礎上也就成為真正的“人國”。國家僅僅有軍事力量和物質力量是無濟于事的,有了高素質的人才自然會走上興盛。個體的覺醒是群體覺醒的基礎,建立人的“主體化”來實現整個民族的解放,體現了魯迅先“立人”方能“立國”思路。
最后,魯迅的“立人”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和素質,培育有內在精神素質的“四有”新人。魯迅的國民性“立人“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國民意識和心理進行改造,是愛國進步的現代化思想運動。從本質上說,也就是呼吁中國民眾樹立科學的批判的思維方式,提高國民素質,加強精神內力。二者的任務有異曲同工之妙,將魯迅“立人”思想中仍使用于現代大學生的理論精華提取出來,對高校學術的思想陋習進行改造,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魯迅在面對國家危機時,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用自身的思想武器闡述如何拯救中國于水深火熱之中,“立人”方能“立國”的思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將大學生國民性格改造作為新的課題,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也是改造國民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作為切入點,開展深入的、完整的、系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按照魯迅的觀點,“興國,要解決的不是民族的危機,而是人的危機”。一個國家首選道路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人,只有形成了無數個有自覺意識的個體,國家才能強大。因此,關注“立人”,乃是魯迅思想精華所在。而大學生只有只有具備了高素質的、成為有社會主義道德的人,才能成為社會精英的儲備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的主力軍。當代大學生的命運與社會與時代的需要緊密相連。因此,能否真正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養能夠擔當相應的社會角色,具有良好素質和鮮明獨立個性的現代化公民。他們能夠以自身的能力來改造環境、變革社會,與時代和社會發展保持一致的思想道德素質。這就要求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圍繞能力這一核心內容來展開,培養和塑造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教育者具有專業能力。把魯迅的“立人”思想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結合。
首先,高校應注重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魯迅不止一次表達,“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2]。”也就是說人應該有創新和探索的精神動力,不一定要因循守舊。而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一方面要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完善自由地人格,又創新拼搏的理想,決不能走人云亦云的老路。魯迅也曾表達過要能夠正視,有正確的思維,然后才能夠敢想敢做。另一方面要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魯迅告誡青年決不能走上迷信權威,輕信盲從的到來。在面對事情時,要在客觀事實面前沉著冷靜的獨立思考問題,對于自己所遇到的事件根據原則作出正確評價,堅持正確的主張,吸收正確的思想,批判錯誤的觀念。魯迅在展望二十世紀文明時說:“意者文化常進于幽深,人心不安于固定,二十世紀之文明,當必沉邃莊嚴,至與十九世紀之文明異趣。新生一作,虛偽道消,內部之生活,其將愈深且強歟[3]?”他每個時代的文明都是在變化發展的,魯迅的論斷對于我們今天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依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其次,將人文精神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質教育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魯迅的“立人”思想一脈相傳,即構建人文精神,以人的主體性為核心。素質教育不僅是“高智商”,“高水平”能力培養,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人文精神。文科專業的大學生在專業課內容上關于人文素養的內容或多或少有所涉及,而理工科類的學術則鮮有接觸。如若只有高科學文化素質,而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思想道德素質相適應,那么這種教育是帶來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公共課程必須把握機會,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定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在中華民族處于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的社會背景下,魯迅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看做自己的志向與信仰。為當代大學生能夠將目光放在民生問題,有著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牢牢把握住人文精神,實現當代大學生能力、精神價值、個人責任感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最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質。教育者素質的提高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達到“立人”目的,首先要“立我”。學校要重視教師素質的培訓,通過培養教育者新時代的教育理念更新,定期舉辦專題演講,設立科研項目等形式來不斷提高教育者自身的職業素質。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面對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時,必須要更新教育觀念。不能陷入以往只注重智育而忽視德育的誤區。必須要兩手抓,兩手硬。同時克服用一個方法一個模子培養人才這一缺陷,避免形式主義傾向,應靈活運用教學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把教育對象作為的著眼點,促進學生的人格的健全和個性化的全面社會化發展。使人的個性和創造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發展。為此必須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發展健全人格的現代教育德育觀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運用恰當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會受教育者學會做人與生活的道理,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樹立整體觀念意識。將資源整合強調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只依靠學校教育來培養大學生是難以完成教育任務的,要加強綜合研究,著眼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成果的轉化。學校將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底,引導大學生構建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素質,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價值要求,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
[1][4]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3.
[2]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67.
[3]魯迅.吶喊·故鄉.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學出版社,2005:485.
責任編輯:鄧榮華
G41
A
1672-2094(2016)05-0127-02
2016-08-02
程金越(1993-),女,吉林延邊人。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