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雜志》為中心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探索
——以《教育雜志》為中心的考察

2016-04-13 15:51:29

葉 波

(四川師范大學 a.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b.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0066)

?

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探索
——以《教育雜志》為中心的考察

葉波a,b

(四川師范大學 a.教師教育與心理學院,b.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成都 610066)

摘要:隨著西方教育科學的傳入和本土教育實驗的興起,近代中國經歷了教學法的早期探索。對具有廣泛影響的《教育雜志》進行分析表明: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探索主要表現為譯介傳播國外教學法及實驗創新本土教學法。在其探索過程中,重視實驗的態度、強調兒童的心理、引介與創新并重、教法與學法漸融是其主要特點。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探索啟示我們:在教學法探索與改革過程中,要釋放本土教學思想活力,加強教學法研究,在樸素與創生的張力中,使教學論“頂天立地”。

關鍵詞:近代中國;教學法;《教育雜志》;近代教育

教學法作為教學活動需要遵循的“當然法則”,是“教學的原則—規則體系”[1],對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教學法處于教育教學變革的深層位置,關系著教育教學變革的實效。伴隨著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浪潮,其時教學法研究非常活躍,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教學法專家,開拓了我國教學法研究的先河。梳理總結近代中國教學法探索的成果與經驗,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理應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教育雜志》作為我國近代以來發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綜合性教育期刊,它始創于1909年2月,止于1948年12月,較為完整地見證、記載并推動了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探索歷程。據此,本文擬以《教育雜志》為主要考察對象,嘗試對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探索進行梳理總結。

一近代中國教學法早期探索的具體表現

表1是筆者以“全國報刊索引數據庫”中的“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對象,以“教學法”或“教授法”為題名進行檢索,共搜集到的載于《教育雜志》有關“教學法”或“教授法”的期刊論文152篇,進而以“作者群”、“來源”、“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為基本分析維度對152篇期刊論文進行定量統計的結果。結合文獻定量分析,筆者認為,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探索,既包括理論層面對國外教學法的譯介傳播,又包括實踐層面對教學法的實驗和創新。

(一)譯介傳播國外教學法

近代中國對國外先進教學法的譯介傳播,主要有三種形式與途徑:一是翻譯介紹國外教學法;二是赴國外考察觀摩教學法;三是邀請國外專家來華演講。

首先,翻譯國外的教學法論著,積極宣傳介紹當時先進的教學法。從《教育雜志》來看,在近代中國有過較大影響的教學法多源于對國外相關理論的譯介,如五段教學法、道爾頓制、設計教學法等。《教育雜志》曾專門開辟了相關欄目刊登國外教學法的譯作。如其開辟的“新刊介紹”欄目,曾先后較系統地介紹過《參觀教學法》、《高級小學教學法》、《設計教學法》、《生命化的教學法》、《中等學校教學法》等著作,這對于我國教學法早期探索的理論基礎奠定和開拓研究視野具有積極意義。除了上述對教學法理論著作譯介之外,其時的研究者也十分重視對教學法應用實例的譯介。如豐子愷曾翻譯過德國新教育家愛倫斯德·韋裴爾①(Ernst Weber)以其教育藝術思想教授《路燈》的實例,形象直觀地展現了其教育藝術思想和觀察教授法的概要[2]。此外,翻譯國外某一具體教學法的基本理論,并結合當時我國相關學科,以實例加以解析的亦較多見。如《教育雜志》刊載張世杓《萊因氏之五段教授法》一文,從赫爾巴特論及萊因,對“五段教學法”的歷史及其基本要點作了較為細致的介紹,并分別結合“植物”與“化學”兩科,展示其應用的實例[3]。

其次,遠赴日本、歐美實地觀摩了解國外教學法的理念及其實踐。近代中國教育教學先后師法日本、德國和美國,而直接赴日本及歐美等地進行參觀考察,也是近代中國教學法“引入”的又一條主要渠道。如俞子夷曾先后赴日本和美國考察,通過他的考察活動和歸國后的口頭報告、論著發表、教師培訓和實驗等,日本的單級、復式教學法和美國的設計教學法也都先后被引進我國并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極大地推動了當時國內的教學法研究。這種實地考察,對于了解國外教學法的實際、比較中外教育教學的異同,顯得更加直觀、形象。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實地考察對于了解某種教學法在實施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及遭遇的阻力會有更為直接的感受。這對于國內的教學法實驗而言,既可以直觀了解此教學法的優缺點,為其創新改造積累經驗,又可以充分了解其實施的條件與保障,避免走很多彎路。

再次,邀請國外教育家來華講演,使國外教育家的教學法主張能夠被直接、確切、系統地加以傳播。國外的教學法主張無論是經過翻譯介紹,又或者是實地考察,在其傳播與實踐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因其間接性而導致對某一教學法的曲解,或是理解上失之片面,對教學實踐產生誤導。邀請國外教育家來華講演,或是于國外專家來華之際,宣揚其教學法思想,顯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上述問題。中華教育改進社于1925年邀請柏克赫司特來華訪問了上海、南京、天津、奉天、北京等地,并分別在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第三院、中華教育改進社和藝文中學對道爾頓制的理念及做法做了詳細的介紹,指出道爾頓制的唯一目的就在于“自由、共同生活和時間支配”[4]126。尤為可貴的是,柏克赫司特以中國人穿中裝與西裝為喻,指出了道爾頓制在中國的適應性問題,強調根據中國的情況有所增減。這顯然與其來華訪問考察有直接的關聯。除道爾頓制之外,克伯屈訪華之際,設計教學法在華已有近十年的試驗,相關譯著亦有數十種之多,卻“尚未見有人將他底教育見解為詳細的系統介紹”[5]。正是于其訪華之際,舒新城撰《克伯屈的教學法要義》一文,從“教育之意義”、“教育目的”、“兒童”、“學習”、“學校與課程”、“方法”六個方面對其設計教學法作了較為系統的介紹和總結,這顯然有益于反思厘清當時設計教學中出現的種種誤區。

應該指出,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研究者們在譯介傳播國外教學法方面,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上,在當時都是非常突出的。就《教育雜志》而言,其中涉及的很多教學法譯介,在國內的首創性、系統性、影響性也都不容小覷。以道爾頓制為例,《教育雜志》于1921年8月刊登《達爾頓案》一文,使之登陸中國,其后更于1922年推出《道爾頓制專號》,系統介紹了其歷史源起、基本原理、各科應用及相關著作,使得“在十二與十四年中間全國中小學行此制者雖無確切統計,其數當在數十校甚或百校以上”[6]98,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可以說,正是因為當時的先驅者們對國外教學法理論與實踐的關切和對國外教學法的譯介傳播,開拓了當時教學理論與實踐者的視野,激發了學者們對教學法研究的熱情,這對于促進我國教學的現代轉型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實驗創新本土教學法

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探索不僅表現為譯介傳播國外的教學法,更體現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實驗各種教學法,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反思批判與改造創新。

首先,各種國外教學法的傳入,大多經由“譯介—實驗—推廣”三個階段。很多教學法的譯介者,同時往往也是此教學法的倡導者和實驗的主持者與推廣者。以設計教學法為例,該教學法早在1913-1914年俞子夷赴美考察時就已知悉。俞子夷回國不久,就根據考察所得,先在國內進行了“聯絡教材”的改革實驗,打破各科教材界限,將音樂課與兒童游戲相結合,手工課聯絡其它課;后又在南高師附小進行設計教學法實驗,并于1920年秋將其實驗改進為“分系設計法”,將學科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學科組成混合科;這些實驗,“吸引各地小學界紛紛來校參觀”[7]490。正是經由這樣的譯介、實驗,1921年召開的第七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決議指出:“按近今教育先進國對于小學實施設計教學法……現在吾國試用其法者,漸見成績,宜指定各省區師范學校將設計教學法加以研究,并由師范附屬小學及城市規模較大之小學先行實施,作為模范,俾資仿效,庶教學良法,可逐漸推及全國矣。”[8]至于在近代中國影響頗大的“五段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道爾頓制”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過實驗推廣。

其次,依據實驗的過程與結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相關教學法展開反思批判。由于風靡近代中國的各種教學法,多由譯介引進,鑒于中西方不同的教學傳統與文化積淀,教學法在中國的傳播難免會遭遇各種質疑甚至抵制,而依據實驗的過程與結果對其進行反思或作出批判的也不在少數。再加上近代中國教學法變革迭起,各種“新法”層出不窮,在“新法”與“舊法”的沖突中,亦可窺見教育界對于各種教學法的反思批判。如針對近代中國曾有過較大影響的“啟發式教學法”、“自學輔導法”、“發見式教學法”,舒新城曾分別對其進行過反思批判。舒新城指出:啟發式教學法比較注入式略勝一籌,但是教師和學生的知識仍逃不出書本的范圍;自學輔導式雖然“很可以養成學生的自動能力”,但由于功課的范圍、目的沒有限定,很容易使學生“走錯途徑,空廢兒童研究的時間”;至于“發見式教學法”,其知識完全由兒童直接求得,但由于缺乏計劃,其缺點在于“過于浪費”[9]。即便是在近代中國影響巨大的“設計教學法”,也曾有過質疑的聲音。舒新城就指出:設計教學法以全班為教授單位,易使劣等生更加偷懶,使全班學生成了“畸形的發展”;又因其“分業”,使得每人只能做到全計劃的一部分,結合學生“所得的經驗不免偏于一方面”;此外,設計教學法過于注重兒童的心理和人生的需要,“教材的理論線索就完全把它犧牲了”[9]。這種基于實驗的過程與結果所做出的反思與批判,切中各種教學法要害,即使時至今日,也依然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再次,結合具體學科或是學段,對國外教學法進行適應性改造或是創新性應用。一方面,近代中國教學法探索者們所引進的多是一般的教學法,有必要結合具體的學科或是學段對其應用作出探索;另一方面,各種教學法的背后其實都有著深刻的教育哲學主張,也因此難免會有著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這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對其進行增刪,以做到取長補短。如朱光潛在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教授英文一科時就曾指出:“如果采用的道爾頓制有名無實,或有形式而無精神,不但外國文,任何學科也不能收效。”[10]針對于此,他所在學校在實行道爾頓制時作了兩點變動:一是沒有廢除堂課,一是保留了班級;但同時也與道爾頓制有兩個重要的類似點:一是講堂與作業室并存,堂課與指導作業都列在課程表上,指導時間專為教員而定,用作教員指定作業分量的標準,二是沿襲了柏氏道爾頓制中的“作業概要”,既為學生確立了短期內達到的目的,又為學生指定了達到目的的路徑。經過這樣的改造,不僅減小了道爾頓制實施的難度,又相對緩和了道爾頓制和班級授課制的沖突,使教師易于接受,且可以適應如英文這種需要較多課堂教學時間來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語言類學科,顯然有助于增強其適應性。類似于此,還包括思考如何在設計教學法中利用機械練習[11]、在道爾頓制中應用設計教學法[12]等。除了這種通過對教學法的增刪、嫁接而達到創新改造之外,還有跨越學段對某種教學法作創新性應用的案例。據天民介紹:蒙臺梭利教學法原是適用于幼稚園,但亦有基于“自動教育”、“趣味教學”、“個別教育”的基本原理將其應用于小學階段珠算教授,且因“兒童適應各自之速度而練習”,達到“見效極速,兒童亦趣味環生,樂于從事”[13]的良好效果。

二近代中國教學法早期探索的基本特點

近代中國教學法改革此起彼伏,在教學法更迭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了近代中國教學法探索的一些基本特點。依據《教育雜志》所載的相關文獻,我們認為,重視實驗、關注兒童、引進創新與教學相融是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重視實驗的態度

雖然近代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引進并產生了諸多“新”教學法。然而,在教學法改革此起彼伏的浪潮中,各種教學法改革因種種原因而碰壁,真正被樹立并長久實施的教學法并不多見。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教學法改革者們越來越提倡進行悉心的教學法實驗,反對一哄而上的盲動。當時有研究者撰文指出:“我們對于新教學法的態度只有一種,就是審慎的態度。我們切不可把人家所證明為合用的新教學法作盲目的采用。”[14]實際上就是強調要進行審慎的教學法實驗。除了積極行動,重視實驗的態度還表現在對實驗測量與評價的重視。陳選善所譯《用控制的實驗估量教學法的效果》[15],以及俞子夷從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兩方面提出的視察設計教學的標準[16],都屬此例。除上述兩方面之外,《教育雜志》曾開辟“實驗”專欄,用以刊登各地的教學法實驗報告,詳細描述采取某種教學法進行實驗的過程、結果及實驗中存在的疑問,以供教學法研究者研摩評鑒。應該說,重視實驗的態度,既是近代中國教學法改革的經驗教訓,又是避免教學改革大起大落、保證教學改革步伐穩健的基本態度。

(二)強調兒童的心理

強調兒童的心理是近代中國教學法探索中又一條明顯的線索。其具體內容包括重視兒童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現今興趣在教學程序中之重要,差不多已為國內教育界所共認了”,“注重興趣之原意,為欲由兒童之需要,依他們的目的或足以引他們注意之問題,以引起其研究的興趣”[17]。顯然,這里的興趣更貼近杜威“興趣就是統一的活動”[18]171之義。事實上,在早期的“五段教學法”中,“興趣”也同樣重要,只不過其“多方面的興趣”是作為教學“最近的目的”而被強調的。重視興趣,要求“以兒童自得的問題為出發點,隨機加入新知”[19]。近代中國所流行的“問題教學法”、“設計教學法”固然是重視“興味”的例證,即使如“游戲法”、“協動式教學法”等,也同樣強調“興味”。就“動機”而言,其受到重視顯然與教學法上強調“兒童中心”有關,“現代教育學者在理論上既趨重兒童本位,所以一切學科的學習,都注重利用環境以引起學生自學的動機”[9]。道爾頓制、格里制設備分科作業室及教室,自然特別重視兒童的學習動機;蒙臺梭利教學法中的種種器具,設計教學法中的暗示,及所謂的“誘動式教學法”、“協動式教學法”等,也都表明了近代中國教學法對于兒童學習動機的強調。

(三)引介與創新并重

雖然從學科意義上來說,近代中國的教學法是“引進”自國外,但這并不意味著早期的教學法探索者們是完全的“拿來主義”。透過《教育雜志》的相關記載,我們發現,“引介”與“創新”并重是近代中國教學法研究中的重要特點之一。這里所謂的“創新”,至少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外來教學法的“國化”與“鄉化”。很多教學法研究者都認識到了國外教學法在我國的適應性問題,提出要對教學法進行改造,以使之適應中國的實際情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當屬俞子夷。他指出:“國化(民族化),取洋之長,以補國之短。移植必服水土,乃能生根……接近鄉村日久,故知須鄉村化。國化而只適大城市,對絕大數鄉村仍無裨益,則國化不能徹底。”[7]452二是對各種教學法的增刪嫁接。如前述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對道爾頓制的增刪,以及在道爾頓制中施行設計教學法等,均屬此例。三是在教學實踐中生成本土教學法。這突出表現在具體的學科教學法中,尤以當時的國語科教學法探索為典型代表。如蔣維喬曾記載了長沙楚怡小學和周南附小兩所學校所用的習字教學法[20],雖無特別的名稱,但因其教學對象——漢字本身的獨特性,使得其教學法頗顯新意。至于國語詞教學法、作文教學法、國語科的初步教學法、小學國語教學法及至后來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廉方教學法”等,都是我國本土教學法創生的典型代表。

(四)教法與學法漸融

從《教育雜志》所載文獻來看,“教學法”在近代之初多稱為“教授法”,約至1919年左右才開始有“教學”的稱謂,至1922年左右“教學法”的表達逐漸成為共識。雖然從“教授法”到“教學法”僅一字之差,但其所表達的教育教學思想卻有著巨大的差異,它表達了教學活動中重心的轉移和“兒童中心”的逐漸確立。雖然改“教授法”為“教學法”與陶行知先生的個人努力密切相關,但在這一形式改變的背后則是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近代教學概念向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學概念轉型的必然結果。正是在“教學”概念重建的過程中,教學法也經歷了從強調“注入”的舊法向強調“啟發”的新法過渡的歷程,強調學生的需要、興趣、動機與自由的各種教學法陸續登場。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探索中,教育界并不是一味強調從“教”的一極徹底擺向“學”的一極,而是有著“教”與“學”趨于融合的特點。俞子夷曾指出:“新舊法實在沒有沖突。只好說各顧了一半,實在是‘脫節’。要教學收真正的效果,兩者都不宜偏廢的。”[21]代表性地表達了“教”與“學”趨于融合的特點。

應該指出,透過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早期探索歷程,我們還可以看到其他一些很鮮明的特點,如教材教法的契合,這在當時的教學法論著中都不乏例證。很多教學法論著中,都較為系統地闡釋了教學的目的、教學的材料等理論問題,再繼而討論教學的步驟、方法等。這種將材料與方法合而論之的做法,即便時至今日,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三近代中國教學法探索的啟示

近代中國的教學法探索開啟了我國教學法研究的先河,雖然期間教學法的變革由于更迭過于頻繁,很多僅是曇花一現,但畢竟引發了當時探索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熱潮,其中的經驗教訓需要加以總結,以對當今的課程教學改革有所借鑒。在此,筆者嘗試總結如下三點啟示。

其一,釋放本土教學思想活力,實現外來教學法的本土化。就近代中國的教學法探索來看,當時的教學法研究者們已經注意到了國外教學法在中國的適應性問題,并且能夠依據國外教學法的精神實質進行創新或改造。然而,就我國幾千年的教育教學傳統而言,本土教育教學思想卻在批判的浪潮中陷于沉寂,而未能展現其應有的生命力。表面來看,當時種種“新法”在現實中碰壁是由于經濟、師資、設備上的問題導致的。但深層上看,割裂我國教學傳統,“新法”缺乏與我國傳統教學文化的有機聯系可能更為根本。近代中國赫爾巴特學派的“五段教學法”之所以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與我國儒家為代表的主流傳統文化相契合。而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等,雖然理論上看起來很美好,但在實踐中卻難以存活。脫離本土教學文化的內在思想,外來教學法只能是“無根之木”,注定難以成長為參天大樹。充分釋放我國教學文化內在精神的生命活力,在與國外教學法思想積極對話的過程中,實現外來教學法的本土轉化,理應是教學研究的未來趨勢之一。

其二,加強教學法研究,彰顯教學論的實踐品性。教學法是教學活動應該遵循的原則與規則體系,因此,教學法探索必然意味著理論與實踐的密切聯系。從近代中國教學法的探索來看,很多教學法的探索者既在理論上有著豐碩的建樹,又是近代中國教學實驗的推動者、引領者。始于問題,通過實踐,回歸課堂,是近代中國教學法探索的基本路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教學法研究的興起,本身就意味著教學論實踐品性的顯現。脫離教學法,去空談所謂的教學理念,顯然只能滿足理論上的自圓其說,而使教學研究缺乏必要的實踐力量。有必要指出,當前教學理論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大量浮淺、自說自話的現象。因此,與其在不同的教學理論與流派之間作兩者擇一式的“站隊”,毋寧本著實踐的精神,扎實開展教學法研究,做到“論從做出”,既可深化教學理論,又可避免實踐中的茫然無措,切實溝通教學理論與實踐。

其三,教學法探索中的樸素與創生。透過近代中國教學法探索的歷程,一方面,我們認為,一般教學法的應用有必要摒棄“主義”之爭,不簡單地以“新”、“舊”標識教學法的優劣,而是能夠充分考慮到學校、學科、學段的具體情況,依據具體的教育教學條件,結合具體學科、學段的教學目的、教學材料和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對教學法作靈活具體的運用。應該說,這是一種樸素的教學追求。另一方面,近代中國雖然有許多針對各科的本土教學法的理論,也經過一定的實踐檢驗,卻很少能上升為一般教學法或是成為一種教育教學理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在教學法研究中,逐漸擺脫簡單的理論應用與經驗總結,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與自我超越,不斷加強教學法內在結構的邏輯性與系統性建構,將具體的教學法上升為一般的教育教學理論,理應成為創建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話語教育教學理論的崇高追求。只有在這種“樸素”與“崇高”的追求中,教學論才可能真正實現“頂天立地”,展現其應有的價值。

注釋:

①Ernst Weber,德國教育家,“美的教育學”創始人,今一般多譯為恩斯特·韋伯。

參考文獻:

[1]陳桂生.教學法的命運[J].全球教育展望,2007,(4):18-21.

[2]教育藝術的實際示例[J].豐子愷譯.教育雜志,1928,(12):1-6.

[3]張世杓.萊因氏之五段教授法[J].教育雜志,1910,(9):109-116.

[4]許興凱.柏女士講演討論集[M].北京:晨報社出版部,1925.

[5]舒新城.克伯屈的教學法要義[J].教育雜志,1927(3):1-6.

[6]徐珍.中外教學法演進[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6.

[7]董遠騫,施毓英.俞子夷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第七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紀略[J].教育雜志,1922,(1):13-14.

[9]舒新城.小學教學法與道爾頓制[J].教育雜志,1924,(1):1-21.

[10]朱光潛.道爾頓制下的英文教學法[J].教育雜志,1923,(12):1-6.

[11]馮國華.設計教學法如何利用機械練習?[J].教育雜志,1924,(6):4.

[12]朱光潛.在“道爾頓制”中怎樣應用設計教學法?[J].教育雜志,1922,(12):1-10.

[13]天民.蒙臺梭利教育原理——珠算教授法[J].教育雜志,1914,(4):95-110.

[14]軼名.我們對于新教學法應抱的態度[J].教育雜志,1924,(11):1-2.

[15]用控制的實驗估量教學法的效果[J].陳選善譯.教育雜志,1935,(1):361-362.

[16]俞子夷.視察設計教學的標準[J].教育雜志,1922,(2):1-7.

[17]常道直.小學教學法概要[J].教育雜志,1924,(1):1-19.

[18]〔美〕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任鐘印,吳志宏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9]盛朗西.小學教學法上的新趨勢[J].教育雜志,1924,(1):1-10.

[20]蔣維喬.長沙楚怡小學周南附小國文習字之優良教授法[J].教育雜志,1915,(9):63-65.

[21]俞子夷.教學法上的新舊沖突(一)[J].教育雜志,1923,(9):1-5.

[責任編輯:羅銀科]

Early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in Modern China:Based on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Review

YE Boa,b

(a.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b.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at Sichuan Provinc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6,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ducation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local education experiment, there was a time called early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in modern history. The analysis of papers and documents from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Review suggests that early exploring teaching method in modern China mainly exists in translation and spread of teaching method abroad, and experimental innovation of local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teaching experiments, emphasizing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balancing int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main characteristics. This exploration enlightens us that in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domestic teaching thoughts and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s so that didactics can be carried forward in the tension of plainness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modern China; teaching method;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Review; modern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6-03-05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翻轉課堂實施中的教學適應性研究”(15SB0030)、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立項課題“教師教育課程實踐轉向的知識基礎研究”(TER2015-0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葉波(1984—),男,安徽無為人,教育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講師、四川省教師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5315(2016)04-0097-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资源站|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网|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在线国产三级| 国产第八页|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欧美成在线视频|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a|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亚洲男人在线|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东京热高清无码精品|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91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日本一区高清|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91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男同 | 91丝袜乱伦|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亚洲综合九九|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亚洲九九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99激情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午夜啪啪福利| 亚洲视频色图|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综合亚洲网| 欧美国产三级|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天天爽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青青青草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屏| av无码久久精品|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网|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91蝌蚪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