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江市索普實驗學校 尤昌德
老課新上也精彩
——從《研究磁鐵》談教學思路創新與教材的優化整合
江蘇省鎮江市索普實驗學校 尤昌德
老課 創新思路 優化整合 貼近生活 獨特的材料
老課是指在教材中比較經典,經常被眾多教師選擇進行公開教學的內容。這樣的教材內容,經過一次次公開展示,已形成了一些經典的教學案例,在教學設計上很難有新的突破和創新。但信息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學情也在不斷變化著,他們在課堂之外接觸到的大量的信息,讓他們的前概念已經相對豐富起來。如果循著前人的腳印,按部就班地設計教學,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探究熱情。
《研究磁鐵》一課從小學自然到小學科學幾十年的教材一直被編排其中,是比較經典的教學內容之一。磁鐵又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生活中越來越多的磁鐵玩具走進孩子的世界,對于孩子熟悉的磁鐵,如何激發孩子探究它的特性的興趣,通過教學讓孩子對磁鐵的認知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因此創新教學的思路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在設計《研究磁鐵》一課的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對實驗材料進行了優化,由此也發現了一些創新教學思路的方法。
科學早已存在于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孩子們最喜歡的兒童玩具,從這些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開始科學探究之旅,會使他們覺得科學學習是一件輕松有趣的事情,激發探究熱情。在《研究磁鐵》導入環節,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座“城堡”,這完全是由他們最喜歡的玩具——磁鐵片搭成的,頓時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接著給每個小組提供了一套磁鐵片玩具,通過小組合作,進行3分鐘創意磁鐵片拼搭比賽。簡單比賽后,由一個問題“磁鐵片為什么能緊緊連接在一起呢?”引入課堂學習內容。同學們生活中已有的前概念,再加上剛剛放松而愉悅的活動,對磁性的感受更加直觀。
我們經常會預先設定好課堂上每一個探究環節的進程,甚至預設了探究的結果,實驗前進行“充分”的指導,以避免孩子在探究過程中觸及不到核心概念,或者由于操作失當,導致實驗誤差。誠然,這些考慮不無道理,課堂時間有限,一旦學生跑偏,就會影響整節課的其他探究內容。但過細的指導也限制了學生思維,讓探究成為教師導演下皆大歡喜的喜劇。其實學生并不是教師想象中的一張白紙,低估學生往往比高估更加可怕,放手給孩子一段開放的自主探究,讓孩子用自己的視角來研究,往往會有特別的發現。
磁鐵是孩子們熟知的材料,實驗也沒有危險性,所以教師提供了2根條形磁鐵,一盒回形針,以及不同材質的物品(如小木棒、塑料片、銅鑰匙、紙板等),讓孩子們自己在玩的過程中,尋找新的發現,將每一個新發現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文字表達比較冗長耗時,而且不如畫圖的方式呈現那么直觀。在實驗中,學生在材料的指引下,都發現了磁鐵大部分的固有性質,如:能吸引硬幣、回形針但不能吸引銅,所以不是對所有金屬都能吸;對非金屬的物體沒有磁性;兩塊磁鐵靠近,有時會互相吸引,有時會互相推開等。也有孩子愛玩花樣,他把一根回形針放在磁鐵一段,然后在第一根回形針上粘上第二根,接著粘上第三根,發現一個接一個能吸住一串回形針,把磁鐵移開,有的回形針吸住一兩根;有的孩子發現回形針會跑,把一根回形針放在條形磁鐵的中間,手一松就跑到一端去了;有的在研究兩根磁鐵哪個磁力大等等,在班級交流過程中,學們的記錄紙圖文并茂,很多發現都帶有他們獨特的視角。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玩出科學新發現。
在課堂教學之前,備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了解學情,摸清學生對要學的內容已經了解到什么程度,有哪些概念是模糊的,哪些是錯誤的,這就是所謂的前概念。學生對磁鐵很熟悉,有了部分認識,但這種認識并不全面和準確,所以在教學中就要引發學生原有認知與課堂發現之間的矛盾沖突,才能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使零散而模糊的概念得到梳理。在上一個環節中,學生已經了解了磁鐵的性質,比如磁鐵有磁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等,教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5種不同形狀的磁鐵(馬蹄形、環形、圓片形、橄欖形、球形),讓同學們尋找它們的磁極分別在什么位置。學生在預測時就意見不一,尤其是球形磁鐵,學生有的說它只有一個磁極在表面,有的說有兩個磁極,表面一個,中心一個,還有的說它的周圍有無數個磁極,但追問到底是S極還是N極呢?學生答不上來,因為他原有的前概念不足以解決現在提出的問題。在思維的沖突中,學生拿著條形磁鐵的S極(或N極)開始探究答案。尋找磁極的過程其實也是鞏固和運用剛剛學到的“同極相斥、異極相吸”概念的過程。最后的發現讓很多孩子驚訝,因為橄欖形磁鐵的磁極并不像大部分人預測的兩端,二是在中段表面的相對兩點,而球形磁鐵的兩極是在球體表面相對的固定兩點。這一過程設計是教材之外,教師的自編內容,它一方面是對磁鐵固有特性的運用,也讓學生得出結論:不管什么形狀的磁鐵,都有S和N兩個磁極。
課堂的拓展延伸環節,主要作用是對課上所學知識進行檢驗,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學生在前一個實驗中已經了解了“所有磁鐵都有兩個不同的磁極”這一概念,教師基于這一基礎,設計了一個課內拓展和一個課外延伸思考。首先出示了一根斷成兩截的條形磁鐵,讓學生思考:原本有兩個磁極的條形磁鐵,從中間斷成了兩截,它的磁極會有怎樣的變化呢?在預測和實驗驗證過程中,讓所有磁鐵都有兩個磁極的概念得到進一步鞏固。
最后提出一個思考問題,讓學生課后思考:一根沒有標明磁極的條形磁鐵,在不借助其他磁鐵的情況下,如何找出它的S極和N極。這個問題是在之前問題基礎上的一個提升,也與下一節課“認識指南針”的學習內容無縫銜接。科學探究需要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同時也應該帶著問題出課堂,要將探究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因為生活中處處都有科學。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創新的思維對于教學來說至關重要,尤其對于老課,不能循著別人的思路按部就班,要了解學生的具體學情,善于整合教材與生活中的相關素材,緊扣教學的主線,設計學生樂于參與探究的實驗活動,那課堂一定會非常精彩。
【1】郝京華.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2001(7)
【2】【美】蘭本達·布蘭德溫.小學科學教育的“探究——研討”教學法,2008(12)
對于經常進行公開展示的老課,我們要思考如何尋求突破,可以尋找與生活的結合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更多自由探究的空間,讓他們在活動中引發與前概念之間的思維沖突,通過自己動手來尋找答案,這樣的課堂才能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