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第一中學 曾春英
贛南客家傳統服飾與《林黛玉進賈府》之服飾比較研究
江西省贛州第一中學 曾春英
服飾是一種符號,是對人自身外在美的一種設計。在中國古代,服飾代表著個人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除此以外,服飾還能顯示出人物的地域特征,還能確切地反映出人的情緒動向和性格特征。所以,我們對人物服飾的研究就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加廣闊的意義。
高中必修經典課文《林黛玉進賈府》中有大量人物的服飾和肖像描寫,就恰當地反映了人物的內在品質,審美情趣和人格尊嚴。通過人物的服飾來了解人物形象,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很容易忽視人物的服飾描寫,原因在于關注點和興趣點皆產在此,而這些都有耐于老師的引導。因此,我個人覺得老師可以從我們身邊的客家人服飾講起,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關注文學作品中服飾文化以及服飾描寫的重要性。
贛南客家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內涵豐富,包括宗族文化,方言文化,居住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等方方面面。 在此筆者重點闡述贛南客家文化之服飾文化特點,客家人服飾中所體現的客家地域性和客家人的性格特點。
贛南客家傳統服飾大體可分為贛南客家男式傳統服飾、贛南客家婦女傳統服飾、贛南客家兒童傳統服飾。
男式上衣主要是對襟短衫,也有短褂背心,下裝是大襠褲,一般腳穿布鞋,頭戴草帽。贛南山區氣候炎熱,主要種植水稻,所以這種涼快簡樸的服飾也是非常適合山地水田耕作的。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贛南客家山區的男士陸續到發達的沿海地區務工,其服飾也逐漸打破“小盆地農耕文化”傳統。現如今只有少數贛南偏遠山區的客家男士老人家才保留贛南客家傳統服飾。
女式的上衣則是大襟衫,下裝也是大襠褲腳配繡花鞋,并輔助于各種頭飾。與贛南客家山區的男式傳統服裝一樣,贛南傳統客家婦女服飾同樣具有樸實無華的特點。客家婦女大襟衫最大的特點就是右側開襟,并且右襟沿及衫尾四周,綴以花邊,這與中國古代婦女的傳統服飾相當一致。褲頭闊大,褲襠較深,褲腳口亦綴以花邊。著的是布鞋,鞋面由兩片色布縫成,鞋端略往上翹,狀似小船,上面用五彩線繡了花。這也主要是繼承了傳統;身上還系著圍裙,用銀鏈子系結,裙子狀如“凸”,其上半部也繡有花卉或圖案,如此等等。
客家婦女的服飾有特色的包括:一是頭衣包括頭帕與涼帽;二是體衣包括大襟衫、大襠褲或圍裙,衣服質地以麻、棉織品為主;三是鞋子以繡花鞋與屐為主;四是裝飾上,領口、邊腳加滾邊,袖口與褲口則綴花邊。在田野調查中發現,贛南客家婦女傳統服飾色彩以藍黑白為主,色彩鮮艷的服飾只有在特殊節日時才較常見。贛南“三南地區”(定南、龍南、全南)保留有完整的冬頭帕藝術,然而“三南地區”區域間的頭帕花紋又各異,有簡潔的純藍色頭帕,也有稍復雜的紋路相間頭帕。
總的說來,“客家人作為中原衣冠士族南遷而來的一個民系,其服飾與中原服飾從總體上來說并無太大差異。大概因為客家人以中原漢族為正統的觀念根深蒂固,這種思想也反應在客家人的衣飾打扮上”。客家服飾的基本形制基本保持了中原服飾的特點。贛南客家人根據性別,生活工作的需要,其服飾既有繼承傳統的一面,又有的不少新的發展。
《林黛玉進賈府》中各種人物的服飾更是各具特色。文章借助主人公林黛玉的耳目,對賈府的環境和人物作第一次直接描寫,使榮國府的上下人等,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讀者的面前。且不說課文中大量的對仆婦、丫頭、小廝等人物服飾的描寫展示出榮國府這一典型環境“與別家不同”,只說一說,著墨最多,最為典型的王熙鳳,她從頭到腳穿戴都及盡奢華,且看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雙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雅之又雅的林黛玉對此的評價是“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可見王熙鳳的這身行頭,盡管奢華但并不庸俗。如此包裝,來接見初來乍到的林黛玉,露骨地炫耀自己擁有的華貴服飾,何嘗不是要給這個初來乍到的林黛玉一個權力的展示。應該說林黛玉也算是侯門金貴身,并不少見多怪吧,對王熙鳳的穿著打扮如此評價,可見其輝煌華艷的程度。這身包裝同時折射出的王熙鳳春風得意的心態,鋒芒畢露的個性和精明強悍抓尖要強的性格。
主人公賈寶玉前后兩次服飾變化更能展示出來的人物性格。
“一位年輕的公子:頭上戴著束發嵌寶紫金冠,齊眉勒著二龍搶珠金抹額,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又有一根五色絲絳,系著一塊美玉。”
寶玉初次現身,服飾跟王熙鳳并無多少區別,一樣的是金貴與輝煌,“金冠、宮絳、朝靴”特別顯眼,一副官人像,原因就是“今日因廟里還愿去了,尚未回來”既是出門去廟里還愿,當然得鄭重,當然得顯示賈府最寶貝公子的身份和地位,不管他自己樂意不樂意。既然如此,為什么大家偏偏要說他是封建判逆呢?因為這些都不是他的精神追求,這些都是他人要求他在外的表現。他一回家,便立即卸妝換裝。
“已換了冠帶:頭上周圍一轉的短發,……,仍舊帶著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唇若施脂;轉盼多情,語言常笑。……”
再次現身,發型無比簡單、隨意,金貴的飾物幾乎沒有。脫下來“宮絳、朝靴”之類端莊嚴正的官場裝束,穿起了“半舊”大襖,還穿著大“紅”鞋,更象鄰家哥哥。更顯眼的倒是祈求神靈保護小孩子的物什:項圈、寶玉、寄名鎖、護身符等物。
這兩處肖像描寫是兩筆合寫一人,通過前后對比突出他自由的天性和蔑視世俗,不愿受封建傳統束縛和性格本質;厭棄對功名利祿的追求,突出其判逆個性。
無論哪個朝代無論什么地域,服飾永遠是個人身份性格乃至心情的外在體現。
【1】王曾能.客家與畬族的關系【J】.載《武平文史資料》,總第10期
【2】房學嘉,宋德劍,鐘晉蘭,夏遠明,冷劍波.客家婦女與社會文化【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4)
【3】郭丹,張佑周.客家服飾文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