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中學 趙彩萍
書中有君子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中學 趙彩萍
君子 生活 詮釋
周末借著暖暖的斜陽,在清茶咖啡里讀書是一種難得地享受。忽然想起有人說過“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書里”,我便將手頭的鉛筆,連同書簽一并夾在所讀書頁中。回味此句,佩服其為“真君子”,口出哲言。竟又想到了古書中的“君子”一詞,故借此再說說“書中君子”吧。
當然,“君子”一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詮釋。《詩·伐檀》寫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這首詩是說奴隸們辛辛苦苦砍伐檀木,還要運在河邊。平時即種莊稼又打獵,而君子(奴隸主)什么都不干,確擁有這一切。這里的君子,顯然就是貴族了,所以《白虎通》解說“君者,群也,群下歸心也”。自古貴族地位高貴,接受的教育很多,比起一般人,他們優勢明顯,許多品格是一般人所不具備的,所以人們把貴族稱作“君子”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的思想異常活躍,許多人的身份地位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原來的貴族沒落了,高貴的身份也沒有了。“君子”一詞的含義也隨之擴大,這個只適合貴族的名詞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就連貧民百姓也可以彼此稱呼“君子”了。這時期最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孔子,是一個沒落了的貴族子弟,他小時候也吃了不少苦,從小敬慕知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對君子的言行非常看重。他的《論語》中就有許多關于君子的論述,他編的許多書里無一例外地體現著他尚德崇禮、愛慕君子的仁愛思想,無疑也影響了他身后幾千年的中國人。現在我們所講的君子,就連日本人、韓國人、新加坡人、越南人所講的君子,與當年的孔子所講的君子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孔子的時代,人們尊崇的是貴族教育,學的是貴族高雅的禮儀,說的是富有文采的語言,穿戴處事摹仿君子,喜歡把自己看重的人稱作君子。如《詩?淇奧》是這樣描述君子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終不可諼兮”。詩的大意是說:“你看啊淇水的山澳里,綠竹婀娜。那美君子啊,文采風流。似象牙經過切磋,似美玉經過打磨。你看他莊重威嚴,你看他光明磊落。美君子啊,文采風流。把你常記在心里,永不泯滅”。
正是有如此多的人學習模仿君子,才產生了中國的貴族教育,便有了當時的私塾教育,這才誕生了孔子舉辦平民化教育的壯舉,中國社會隨之才有了理性化的發展、空前的進步。自孔子以后,我們的許多古代典籍里都包含著君子學說、君子文化。有人稱五經之首的《周易》是君子之學,試看《論語》《孟子》《禮記》《尚書》《左傳》《國語》二十四史等,哪一個又無不符合君子學說的范疇?這里我不想探討這個問題,還是回到原命題吧。在那個時期,君子的稱謂更趨于社會化、貧民化、多樣化。
君子之學的風尚很快深入人心,融入了人們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易?家人》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這是子女對父母的稱謂;后世子孫也可以對先世祖宗稱君,如孔安國《尚書序》里有“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就是例證;人們還可以把弟稱為君的,如杜牧《為弟墓誌》就有“君諱顗”;還有,妻子也可以稱丈夫為君的,如《詩?王風》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是寫在家的妻子懷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古樂府?孔雀東南飛》有“十七為君婦”。《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有“君美甚”。這些都是寫妻子稱丈夫為君的例子;也有朋友彼此之間稱君的,如《史記?司馬穰苴傳》就有“百姓之命皆懸于君”,這里君指莊賈,齊王寵臣也;甚至,古代貴為天子皇帝的漢孝文帝也對臣子屬下稱君。《史記?申屠嘉傳》記載:孝文帝因寵臣鄭通的事對丞相申屠嘉說:“君勿言,吾私之”。雖說這是個特例,也說明了“君子”一詞在漢代已是多么的使用廣泛。至于《周易》中“君子終日乾乾”,“君子以厚德載物”,“謙謙君子”;《論語》中“君子和而不同”“不亦君子乎”種種,都講的是君子重德、慕德、成德,德才兼備了。
如今,我們正處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開拓未來的特殊時期,立足現在,緬懷古昔,放眼未來,自然也應崇尚君子遺風雅俗。我們現在的教育,無疑是教育培養盡可能多的人成才,應該是不但會上網、會說英語、懂得先進技術,而且也應該具備君子高尚品德的時代新人。然而,我們用中正的眼光靜觀現實,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地道、不君子,我們才強烈地渴望我們的身邊有更多的當代君子出現。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任重而道遠。
有感于斯,欣然落筆;追思古人,探究古意,遍覽君子遺書,拙意未盡然。故孑立寰宇,翹首恭迎坦然之君子,談吐暢敘,運斤雅正。幸甚幸甚!
何為君子,何為小人。自古以來的讀書人們就對這兩者的定義從各個方面都作出了詳細的表述。然而在如今這樣的一個社會中,如何才能夠成為一個君子呢?不妨從書中去尋找君子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