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王春梅
蠶寶的一生——由養蠶想到的體驗式作文
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 王春梅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目標對于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愿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的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作為三年的語文老師,我通過培養學生“養蠶”寫觀察日記來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與熱情。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準備階段
既要買來蠶子,還要尋找桑樹。
2.飼養蠶寶寶,觀察體驗階段
養蠶也有許多細節關注,需要學生搜集資料,時刻觀察蠶寶寶的生長變化。
3.成果展示階段
養蠶后,看到學生圖文并茂的養蠶日記,感慨良多,從理論的高度來講,寫養蠶日記有以下幾點優勢: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我班學生楊紫麟在最初的觀察中這樣寫蠶寶寶:
剛出生的蠶寶寶又黑又小,不過身體好像長長了一點,我把幾片新鮮的小桑葉放到盒子里,它們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不一會兒,翠綠的葉子就被它咬了好幾個小洞,真能吃!這些“小小美食家”真是挑剔呀!因為他們專挑嫩綠、新鮮的葉子吃。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以下節選楊紫麟的《蠶寶的一生》片段:
晚餐后,我打開盒子,觀察蠶。爺爺說:“天暖和了,蠶又出了好多!”哇,他們頭挨頭,像在竊竊私語。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學生堅持每天寫《養蠶日記》。我及時批改,反饋,利用班會、夕會、語文課、書法課等我能利用的課上,讓觀察日記寫得優秀的同學來展示自己,大聲朗讀,請其他同學賞析優美句子。
有感情的的作文才顯充實,才有內涵。教師還要善于引發學生的創作情感。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走近學生的生活去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困惑等等。我們班很多同學養蠶前害怕蠶的有之,厭惡蠶的有之,但經過在班級里養蠶,觀察蠶,了解蠶之后,讓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提升了,尊重生命,愛惜生命的感言在孩子日記中時常出現:
今天,在教室里養蠶的地方,一下變成了“生化區”:有一條蠶快死了,好多“血”流了出來。真可憐!那條蠶一直在拉稀,拉得像個很小的果凍。還有的蠶無精打采的趴著,顏色變黃了,一定是生病了!
雖然我的實驗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研究的實施過程中,也有困惑和無奈。語文學科的獨特性使語文學習具有情感、體驗、感悟的特點。寫作正是這樣一個過程,需要學生有豐富的經歷,雖然我們力求使學生多積累,但由于學生生活環境及個性存在差異,造成學生積累的差異很大,導致學習水平有了相當的差異。
通過實驗,學生的作文興趣與潛能得到了提高,但各層次的學生發展情況存在很大不同,優等生原有的基礎扎實,觀察力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興趣的保持時間長,因而效果良好,而表現在中下游學生身上效果不夠顯著,今后教學中還需進一步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