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星空藝術幼兒園 王 慧
發揮藝術課程的審美教育功能
江蘇省昆山市星空藝術幼兒園 王 慧
讓藝術教育課程按審美教育的規律來設置和實施,這對培養幼兒審美情趣,提高審美素養,陶冶情操,促進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藝術課程 審美教育
藝術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基本手段和中心內容,在學校審美教育中有著獨特的審美功能。教兒童拉小提琴,不是要培養小提琴家,而是通過拉小提琴培養能力之芽,同時打好品德修養基礎。對個體發展處在初級階段的幼兒來說,獲得全面、完整的綜合性審美體驗是十分重要的。
情感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是無產階級教育的出發點,它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進步的審美觀和世界觀。列寧早就要求無產階級要十分注意最根本的教育——情感教育。他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就要求音樂教育發揮它特有的美育功能,運用情感滲透、潛移默化的特殊方法對學生進行情感操練、情感灌輸,讓無產階級的思想情感慢慢地滲透學生的心靈深處,從根本上育人。
學校藝術教育實施情感教育無疑要把審美情感教育放在首位。切實有效的做法是,通過廣泛多樣而又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一方面培養、引導學生對美的情感體驗,產生與音樂美相一致的情緒狀態,引起情感的感染,情緒的激動,情感的共鳴。這是音樂審美情感教育功能發揮最基礎的工作;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和自己內心情感的表達能力。這一工作當然要建立在對音樂情緒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音樂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為一體,并能動地表達出來。這兩方面的情感教育至為重要,決定著音樂審美情感教育功能發揮的成敗。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的一切音樂實踐都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馬克思曾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教學的全部內容都離不開音樂聽覺的感知與體驗、分析與理解。就是音樂知識的傳授,也必須是首先通過音樂聽覺的辨認——感知與其音樂知識相關聯的音樂實際音響效果,進而在實際的藝術效果中感知與理解、認識與掌握那些富有音樂靈魂的活生生的音樂知識。培養音樂耳朵的措施,對提高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感受美的能力大有裨益。特別要指出的是,感受音樂的耳朵有著潛在的先天因素,有的學生的耳朵自幼對音樂反應木然,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只占少數,廣大學生只是表現出素質的高低,都有著不同程度對音樂美的愛好天性。學生對作品有了興趣才能去“聽”,“聽”了才能知其美,才會更有興趣,“聽”的多了才能學會“聽”。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我們一定要在音樂課中引導學生聽音樂,讓他們大量接觸音樂作品,豐富他們的聽覺,培養他們分檢、消化音樂信號的能力。當然,除了“聽”的內容還應考慮“聽”的方法,提高“聽”的效果。在實際生活中,一旦有了相適應的生活環境(包括音樂環境),他們愛好音樂的天性就會復蘇,音樂感受力就會被激活。
柏拉圖非常強調從小培養青少年養成愛美的習慣的重要性。他說:“應該尋找一些有本領的藝術家,把自然的優美方面描繪出來,使我們的青少年像住在風和日暖的地帶一樣,四周一切都對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優美的作品,像從一種清幽境界呼吸一陣清風,來呼吸他們的好影響,使我們不知不覺地從小就培養起對于美的愛好,并且培養起融美于心靈的習慣。”藝術教育就應該不斷地創設一個又一個藝術審美環境,教師則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的審美體驗,使他們用自己的耳朵和心靈對藝術作品進行直接的感知。
與此同時培養學生審美鑒別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包括培養學生對藝術作品美丑的分辨能力。當今面對商品大潮的沖擊,相當多的青少年美丑不分,甚至以丑為美。有的陶醉于腐朽思想的歌曲之中,有的則墮入內容不益的畫冊里。造成的不良后果,至甚憂慮。這種情況向學校藝術教育敲響了警鐘,必須發揮藝術課程的審美功能發掘藝術課程教育中德育因素,加強學生的審美鑒別能力的培養,強化提高學生對美丑的分辨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審美鑒別能力還必須以實踐能力豐富這些因素的內容,并增加直感,擴大眼界,增加審美經驗的積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有“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說法,意即通過“千”次的“操”“觀”(實踐),才能“曉”“識”(了解認識)“聲”“器”(審美對象),多實踐才能比較,有比較才能鑒別。可見,引導學生多參加藝術實踐活動,對于培養他們的審美鑒別能力有其不可忽視的意義。
審美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育人,是培養學生的健康審美情感,培養學生將來有更完善的“自由創造”美的能力。這是一種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新課程教學標準》要求藝術課重在實施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校育人的根本任務,就在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素質,藝術教育只有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才能說完成了本學科的任務。就以日常音樂教學中的歌表演的教學活動為例吧!歌表演教學是一種實踐性基礎教學,學生的表演過程就是一種創造美的能力培養過程,表演者每一次練習都是再對原作的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并力求創作出最能表現原作的完美音樂形象來。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的創造美的能力受到反復多次的鍛煉、提高,情感也得以陶冶、升華,審美創造能力得到扶持、培養,并從而升華為意志和毅力。當表演者的表演獲得了成功,完成理想中藝術形象的再創造,他們從中獲得了“自由創造”的高層次的審美享受,情感得到滿足,創造美的能力得到肯定,幸福感、愉悅感油然產生。這種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在藝術教育中必須極力予以扶持和愛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