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 吳玉潭
新聞中的事實與情感如同硬幣的兩面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扎蘭屯人民廣播電臺 吳玉潭
在心理學上,情感被定義為:“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的體驗。”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主觀態度或主觀反映,屬于主觀意識,而不屬于客觀存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任何主觀意識都是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種特殊的主觀意識,必定對應著某種特殊的客觀存在,因此就新聞與情感來說,新聞事件是客觀存在,而情感則是主觀意識,在具體的新聞報道中,如何處理好新聞和情感的關系,猶如硬幣的兩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是新聞從業者必須處理好的問題。
從根本上說,傳遞信息是新聞媒介的主要作用之一,原則上說,對于新聞事件,記者只是旁觀者,職責就是客觀、真實、公平、公正地記錄新聞事實。而實際上,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不得不面對兩種挑戰:一是追求社會效果的目的性對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挑戰,二是記者本人主觀情緒感受對報道客觀性的挑戰。西方學者提出的“客觀報道”理論,即是一種新聞報導形式,它基本上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按照事實的本來樣子對事實進行描述;二是指傳播者運用客觀報道方法來傳播新聞事實,做到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報道事實。這也就是說,新聞從業人員要以一種公正、不含成見的心來報道事實的真相。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完全不包含個人態度的純客觀的報道可能存在嗎?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在《當代新聞學》中就曾表示,“要做到客觀性是很難的,也是自相矛盾的,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人們要報道什么事情,這本身就是思想的產物,必然會有報道者智力的介入,因而也就必然包含個人的因素在內。報道者不可避免地把自己擺到他所描述的情景之中,尤其表現在他對事實事物的連續性的剪裁上和他的采用形式上。”
麥爾文?曼切爾試圖在《新聞報導與寫作》中提出了三層報道的概念:一是對事實進行直截了當的報道;二是發掘出現象背后的本質的調查性報道,即記者挖掘消息來源等,以獲得真相;三是在事實和調查性報道的基礎上所作的解釋性和分析性報道,力求解釋事件所包含的意義,以給人以啟示;他認為第一層報道是純客觀的報道,第二層報道是已經包含了記者的主觀認識,而第三層報道中記者的主觀認識表現得比較鮮明、突出。但即使如此,由于后兩層報道仍然基于事實和背景材料等等,因而仍然屬于客觀報道,盡管與第一層報道有所不同。從麥爾文?曼切爾的分析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以下結論:即只有報道的內容是事實,對隱藏事實的挖掘和對復雜事實的分析還是借助事實來完成的新聞報道,都屬于客觀報道。而即使是他認為的純客觀的直截了當的第一種報道形式,也因記者對事實重要程度的判斷和內容的篩選而體現記者的主觀判斷,仍然不能脫離人的主觀認識和情感因素的存在。
另外,作為大眾傳媒的新聞其功能和任務也決定了其應該而且必須存在情感因素,傳媒是展現或傳遞公共信息和意見的媒介,在社會領域中具有引導或導向的重要作用。因此,傳媒不能像機器一樣只是冷冰冰的傳遞信息,更要在向社會大眾傳遞信息的同時,表現出一種姿態,甚至表明一種態度。從而讓人對新聞事件性質、意義有深入認識和理解,更深刻、準確地看到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從而滿足受眾對信息知情和理解兩個方面的要求。例如下面這兩條消息:一、不畏強暴,微軟紐約第五大道零售店緊挨蘋果;二、沒落巨人沾仙氣,微軟紐約旗艦零售店和蘋果一墻之隔。
稍加分析便不難看出,兩條消息所依據的事實是一樣的,然而消息所反映的情感態度迥然不同。例一明顯表明對“微軟”的欣賞,而例二則明顯表明了“蘋果”優于“微軟”情感態度,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再如,“父早亡,母改嫁,隨后爺爺奶奶去世,7歲成了孤兒,獨自居住數年,靠堂哥每年給的500元生活費,靠自己撈魚、吃野菜維持生活,堅強的楊六斤感動了全中國”,2014年5月2 3日以來,隨著廣西某電視一檔公益節目的播出,楊六斤的故事讓無數國人掉眼淚,愛心人士更為他捐款達數百萬。
這個“新聞故事”后來被證實因為某種原因或者說目的在報到時進行了情感“摻假”。有記者連續三天深入楊六斤的家鄉德峨鎮新街村上馬排屯、新街完小實地走訪,發現楊六斤雖然身世堪憐,但生活其實并非節目所展示的那般艱苦,幾年來他一直同堂哥一家住在一起,其獨居生活從今年3月才開始。此外,他每周五天住校,周末才回堂哥家,到電視節目播出時獨居時間加起來不超過2 5天,只是偶爾吃一下野菜,而且野菜也是當地居民的家常菜。
可見在新聞播報中,記者的情感對公眾的影響,乃至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因此在新聞報道中處理好新聞與情感的關系有多么重要。
再看下面兩則導語:其一:今天早晨,我市部分地區普降大雪……其二:瑞雪兆豐年。今天早晨,紛紛揚揚的雪花漫天飛舞……
很容易看出,第一則導語側重于“降雪”的事實,側重于降雪的范圍進行報道;第二則導語從“吉祥”的角度做文章,讓人很快聯想到“今年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等,進而想到明年春天土壤墑情好,利于播種,進而想到豐收的情景。這種角度的選擇很能觸動讀者,抓住了讀者的情感,也能吸引讀者繼續關注文章的其它內容。
我們講在新聞作品中要有情感因素,要用文學敘事的手法增加新聞作品的美感,提高作品的價值,但并不是要一味的套用。例如有些新聞工作者為增加新聞的賣點,吸引讀者,采用不斷煽情的辦法,對情感因素進行濫用,給讀者造成一種誤導。另外還有些記者就習慣濫情,對事件進行無盡的描繪詮釋,對故事和細節“添油加醋”,反而讓人感覺新聞失真,懷疑新聞的真實性。只有新聞工作中正確有度地運用情感因素,才能創造出好的新聞作品。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作品應該尊重客觀事實,記者去采擷新聞不能憑記者的主觀臆斷,而是要在深入調查采訪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共同的情感,才是符合社會標準的社會普遍意義的情感。只有將這種情感注入新聞呢作品才能符合客觀的原則。
情感因素很重要,但過于感性又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重視新聞報道直接產生的社會效果,也必須把握好分寸,處理好干預現實的度。以保證新聞的客觀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