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金茂)小學 劉繼紅
低段指向表達的繪本閱讀教學
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金茂)小學 劉繼紅
新課標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目標與內容,有如下幾點:喜歡、感受閱讀的樂趣,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他人交流,展開想象……無獨有偶,有人這樣評價繪本閱讀:“繪本的閱讀是高雅的閱讀。精彩的圖畫、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設計、精美的印刷……讓孩子的閱讀生涯從這高雅、高尚、高貴的繪本閱讀起步,讓孩子在美輪美奐的繪本中感受閱讀的快樂,學會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悟,豈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好的繪本不僅僅在講述一個故事,同時也是在幫助孩子提升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升華他們的精神境界。所以,在繪本閱讀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與想象能力的培養。并訓練學生用完整、規范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觀察、思考、想象中模仿表達,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
因此,低年級以繪本閱讀教學為載體,引導孩子通過看圖、朗讀、想象和體驗,初步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能夠有效地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質量,提升表達力。
繪本主要是用圖來說話,一般來說,圖畫書都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版式,封面、扉頁、環襯、正文以及封底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文字與圖畫相互依存。同時,在繪本中經常會出現通過細節的刻畫隱藏線索,使主題更加鮮明,情節更有趣味。所以,在繪本閱讀教學中,千萬不要急著翻頁,要讓孩子仔仔細細地去看那些圖畫,從封面、環襯開始,引導孩子在看圖中讀懂故事、發現細節,學會觀察的方法,做到一邊觀察一邊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
繪本的語言具有形象性、重復性及簡潔性。這給我們在繪本閱讀教學中,以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為核心任務提供了必要條件。繪本閱讀過程中的語言學習有多種方式:聽教師大聲讀、反復朗讀、討論、看圖講述、故事接龍、句式仿寫等。教師運用多種形式逐步引導,孩子們就能充分感受其語言的魅力。
“聽教師大聲讀”是繪本閱讀的重要方式,也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方式。由于低段孩子識字量不大,老師的范讀不僅有傳情達意之功效,而且能訓練低段孩子聽的能力,同時激發孩子閱讀、探究的興趣。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投入感情讀故事,用動作、神態輔助語言來“演”故事,用生動、夸張的手法來呈現故事,用預告精彩片段來吸引學生深入閱讀。當教師把繪本所表現的優美的語言和美好的圖畫用自己的聲音,用自己的感受來講述時,快樂、喜悅和美感才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繪本的體驗才會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記憶中。對孩子而言,聽別人朗讀故事是一件輕松沒有壓力的事。在這個傾聽與欣賞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認識生字新詞,熟悉句式,了解表達方式。朗讀故事給孩子聽,也等于給孩子提供欣賞創作風格,了解情節鋪陳,認同角色的機會,這對于引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的幫助。因此,繪本教學要做到努力用聲情并茂的朗讀,打動學生。在朗讀中,讀讀聽聽,給予孩子充分時間,使故事內容在孩子腦中形成一幅畫,并與繪本上的圖畫相逢、互補。在進行繪本導讀時,可以根據繪本精美的圖畫、凝練的文字,運用情節相似和語句重復的特點,讓孩子根據作品的句式結構進行模仿、改編、續編和創編。在仿寫的過程中,孩子去探索作家筆下描繪的世界,運用語言,遷移繪本中的精彩表達方式。
想象是繪本的特質,也是繪本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選擇最富想象、最動人的圖畫引導學生細細地觀賞圖畫中的形象、色彩、細節等,感受畫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達的意蘊,遐想文字以外、圖畫以外的世界;或者是利用一些繪本的螺旋式的結構,引導孩子們參與到推演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來,引導孩子猜想情節,讓故事在孩子充分想象中完成銜接。還可以出示畫面,創設懸念,猜想故事。低段孩子在交流時,語言表達存在不規范、甚至有不完整、不連貫、重復啰嗦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隨時關注孩子們的表達問題,及時引導、規范、提升,勢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秋秋找媽媽》這個繪本運用了大量對話語言來展開情節。在教學中老師這樣教學:
師:長頸鹿是不是秋秋的媽媽呢?為什么?
生:“因為秋秋有翅膀,長頸鹿太太沒有”,所以,長頸鹿不是秋秋的媽媽。
師:你用上了“因為……所以……”說話,做到了表達完整、清楚。還可以先說想法,再說理由也能做到表達完整、清楚,誰來試一試。
生:長頸鹿不是秋秋的媽媽,因為秋秋有翅膀,長頸鹿太太沒有。
師:真棒!用上“因為……所以……”這樣表示關聯的詞,就可以使自己的表達有理有據。
通過一次次閱讀繪本,兒童不斷進行著情感的體驗,憑借著閱讀,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華。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孩子的世界里埋下影響終生的良好的情感。因為,走進繪本,孩子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學會了自然的表達內心的情感。如:在《我爸爸》《我媽媽》《猜猜我有多愛你》《爺爺一定有辦法》《逃家小兔》等繪本的閱讀中,孩子們充分感受親情,豐富了情感,激發了濃濃的愛心。正所謂:“情動而辭發”,情感激發起來了,就有了表達的欲望。此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可以使表達更有現實意義。這一策略通常是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時,有所感悟,有所觸動時運用。如教學《我爸爸》后,就讓學生畫一畫自己的爸爸,并仿照繪本中的句式進行表達;讀完《猜猜我有多愛你》故事后問問孩子:“換成是你,你想對誰說猜猜我有多愛你?你會用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的愛呢?”通過角色替換,孩子們很自然地以主人公的身份進入了這個充滿愛的故事,想到了自己的媽媽,想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學生們便以模仿的形式表達著自己對媽媽的愛:“我愛你從山的這邊到海的那邊。”“我愛你像海那么深。”“我愛你到宇宙,再從宇宙那回到這里來。”
許多繪本還有這樣一個特點,故事的結尾又是一個新故事的開始,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聯系生活實際續寫故事。如閱讀了繪本《小豬變形記》,可以讓學生編一編《小豬成長記》。孩子們的理解、感悟、積累都源于文本語境,而又超越文本語境,回歸到生活語境,從而實現對語言的自由運用。這樣,兒童在與繪本進行心靈對話中,在學習語言文字的表達中,必定會開闊眼界,豐富內心,升華境界,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