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鄧州市第一高級中學 朱 燁
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形象評析
河南省鄧州市第一高級中學 朱 燁
小說《邊城》憑借作者沈從文干凈的筆觸,刻畫出了湘西地區淳樸善良的人情世態和厚樸健美的風俗習慣。小說中幽雅的山光水色,爽朗明快的情調,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愛融匯自然萬物之中,為我們呈現出一幅生動美麗的畫卷。下面我們就對《邊城》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進行評析。
《邊城》 人物形象
《邊城》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沈從文所創作的一部影響較大的經典作品,這部小說對理想化的人生形態的構造以及對湘西地區淳樸的民風民俗的刻畫,也標志著沈從文小說創作逐漸進入了一種成熟的境界。也可以說,《邊城》這部小說是沈從文表達人性美最為突出的作品。
閱讀了《邊城》之后我們能夠發現,這部小說中的主要人物都屬于淳樸善良的人,但這些人卻并未能夠脫離悲劇的命運,他們有的是愛情的破滅,有的是非正常死亡,有的是永遠離家出走。而翠翠是一個性格特點鮮明的女性人物,可以說是人性美的化身。小說中的翠翠天真美麗、溫柔善良,給我們的印象如同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天真靈逸、羞怯中見嫻雅的氣質。”但是翠翠是不幸的,雖然爺爺非常愛護她,表面上生活得也無拘無束,但翠翠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內心深處始終是孤獨與悲傷的,她常常在夜里一個人時單獨垂淚。翠翠的爺爺一直想為她找一個可靠穩定的人,但翠翠的愛情最后還是悲劇的結局,愛她的大老與二老一個意外身亡,一個離家遠走,與翠翠從小相依為命的爺爺最終也郁郁而終,只剩下她一個人凄涼地守著渡船,在迷茫中等候自己的愛人,卻不知道到底要等候到何時[1]。
但從社會層面而言,翠翠始終都處在一種懵懂的狀態下,她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實感,甚至和爺爺都存在一定的隔閡。翠翠從小到大都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她是在自然環境中自由成長的。所以在現實社會中翠翠很難適應,她不善于人事交際,也沒有勇氣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小說中翠翠哭了兩次,一次是爺爺沒有回來,另一次是天保出事之后。在當時,翠翠只能夠哭,她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這樣的無能為力也恰恰說明了翠翠內心的自卑,她沒有勇氣去尋找自己所愛的東西。
在爺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點,比如說看重情義、盡忠職守、寬厚直爽,雖然爺爺一輩子生活清貧但他卻不貪財,反而樂善好施,小說中說他“凡事都希望求一個心安理得”。爺爺一輩子為他人服務卻絲毫不索取回報,她因為自己女兒婚姻的悲劇,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傷痛,他非常害怕女兒的悲劇在自己孫女翠翠身上重演。因此爺爺十分疼愛翠翠,為翠翠的親事奔波,然而最終卻事與愿違,他又無法向其他人傾訴,最終只能夠帶著深深的遺憾和憂慮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含恨而終。
爺爺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幸福的,到死他也只有一只渡船與一條黃狗與他為伴,他唯一的親人僅僅是孫女翠翠,自己的女兒早在多年之前便離他而去。翠翠的母親當時并未嫁人卻懷上了孩子,而孩子的父親是一名屯戍兵士,在當時湘西地區這樣的現象是會受到所有人唾罵和指責的,當然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種族之間的矛盾,但無論如何翠翠的母親與父親也選擇了用死來結束他們的愛情。翠翠父母的死訊被爺爺知道之后,爺爺并沒有說什么,而是當作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帶著翠翠平靜生活。爺爺的這種表現并非是所謂的容忍和無奈,而是一種變相的殘忍,自己的女兒因為愛情而犯錯,對于父親來說沒有對女兒的行為表示寬容卻選擇沉默,讓女兒覺得父親不能夠原諒自己的錯誤,直接造成了自殺悲劇的發生,最終也讓老人悔恨不已,郁郁而終。
湘西地區淳樸的民風不僅讓翠翠變得溫柔善良,也讓小說中另外兩個主要人物——老大和老二變得和氣親人。沈從文先生借助于超越階級與金錢的兄弟感情來為我們呈現出了人性中所隱藏的美。順順的兩個兒子:老大天保與老二儺送,他們同時愛上了船夫的孫女翠翠,然而翠翠卻只鐘情于老二儺送。儺送有一張英俊的臉龐,他能歌善舞,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兩兄弟對于愛情的追求并非像其他人一樣那么大打出手,他們選擇了通過公平競爭的辦法來獲得翠翠的心。天保與儺送在一個月圓的夜晚相約到碧溪唱歌,他們輪流唱下去,約定如果誰得到了翠翠的回應便得到愛情。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兩兄弟之間的感情深厚,同時也能夠看出他們內心的善良。老二儺送為了翠翠,寧愿舍棄父親為自己準備的昂貴的陪嫁,而老大天保則寧愿犧牲自己的愛情來成全兄弟。沈從文對于如此純真自然的人性的描寫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我們也非常容易找到,例如《龍珠》中“美麗而強壯像一頭獅子,溫和又謙遜如一只小羊”;又例如說《長河》中的天天,即便是天天是家族中最小的也是大人最為寵愛的孩子,但她從未任性,對他人也非常溫柔,對于老水手滿滿也像自己的親人那樣對待,即使是沒有見過的路人,在他們路過天天家的橘子園時,她也會拿出又大又甜的橘子送給這些素不相識的路人,她始終都用自己無邪的眼睛來看待世間的萬物,用自己的熱情來對待他人[2]。沈從文小說中的這些人物形象,無一不蘊含了人性之美,人性之善。
總之,在《邊城》這部小說中,主要人物所體現的美與善都非常直接,其實人物內心的善僅僅是健全人性的一部分,是自然的、美好的。但人之所以為人,是由于人不但和其他生物一樣都處于自然界之中,受到自然的影響,最本質的還是人具有社會性,人和人之間具有復雜的聯系,人性也在這種聯系中體現出消極的一面,如自卑心理和陰暗心理。通過閱讀《邊城》,我認為作者所要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恰恰是通過人物內心的真善美來揭露這些隱藏的被掩蓋的一面。
【1】顏潔.《邊城》人物命名解讀【J】.名作欣賞,2014(23)
【2】陳思.析沈從文《邊城》中人物的“硬氣”【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