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 卞 鋒
編書:深化課外閱讀的佳徑
江蘇省泰興市襟江小學 卞 鋒
課外閱讀,特別是經典閱讀,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顯性效果。因此,許多學生家長都有這樣的疑惑:我的孩子平時經常看課外書,可的語文成績卻沒有多大起色,讀這些“雜書”有什么用?許多老師帶著強烈的功利性目的指導學生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經典名著,以達到語言積累的目的,終因閱讀量大時長、對連續性要求高等原因,收效不甚明顯。更有甚者,以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的篇數等硬性指標“脅迫”學生積累,導致學生心生厭惡,談書色變。
筆者通過實踐,對現行的深化課外閱讀方法進行甄別與篩選,選擇在傳統的“剪貼”法基礎上進行改良,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編書。所謂編書,就是以教材為依托,拓展延伸出若干主題,根據一定的編輯意圖和內在邏輯,搜集、整理、篩選出符合主題的多篇文章,集結成冊。現將具體做法梳理分析如下,以期得到方家指正。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學應有開闊的視野和開放的胸襟,單就教材講教材,學生收獲甚微,課堂索然無味。為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反三歸一的境界,基于課本內容和學生需求的拓展閱讀必不可少。
《老北京的春節》(北師大版三上教材)一文按照時間順序,詳略有致地介紹了春節這一傳統節日的相關習俗,語言優美,傳統文化味道濃郁,學生讀來興趣盎然,意猶未盡。課末,筆者引導學生以“春節”為主題,選擇相關文章,分組協作,編輯成主題小報,并優選全班精彩之作裝訂成冊,供大家閱讀,填補了教材的空白。
在教學思辨性較強的《大與小》(北師大版四上第11單元)單元時,教者在課堂上連續圍繞主題舉行口語交際活動:“掃天下”必須“掃一室”?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學生莫衷一是,爭得面紅耳赤,最終無果。如何說服對方?課堂上的時間顯然不夠,于是,全班自發分正反兩方,決定分別編出一本表明自己觀點的“書”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同時說服對方。
假期,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相對較長,課外閱讀的內容也不盡相同。筆者建議學生,每當讀到好的文章,養成及時積累的習慣,將之復印或打印下來,待假期結束前分門別類進行整理,自己擬定書名,裝幀美化成書,供新學期交換閱讀。翻開一本本充滿稚氣的書,時事、歷史、天文、地理、文學等都有涉及,帶領讀者走進了個性化閱讀的廣闊世界。
對于剛剛具有篇章意識的學生來說,在編輯過程中學會搜集、整理、篩選文本至關重要,需要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學生在多次實踐中自我領悟。
在大數據時代,文本信息的搜集并非難事。借助網絡,學生可以輕松地獲得所需主題的若干類型文本,這些信息呈現出來的面貌是良莠不齊的,有時甚至真假難辨,如果囫圇吞棗,隨意截取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并加以傳播,后果不堪設想。教師在指導學生編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文本價值判斷力。
這種能力是在長期的閱讀比較中形成的,筆者經常在教學中進行比較閱讀訓練。如選擇同一題材不同類型的的文章、同一作家不同時代的作品、同一觀點不同載體的文本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作者、寫作目的、文章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比較,以此形成正確的好文章觀,進而悟出文章作法。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符合學生閱讀力,體現他們當下理解力和洞察力的文章被甄別出來之后,就要進行統籌安排、裝幀設計,才能最終面世。
這一過程是從模仿開始的。長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和整本書的閱讀教學讓學生接觸了大量的經典書籍,當他們自己著手編輯出版時,自己喜歡或受大多數同學歡迎的書籍往往首先成為編輯的范本。
一段時間的實踐之后,開始有學生嘗試創新,或改變封面設計,或重新謀劃目錄編排,或追求裝幀的新穎別致,或在插圖上另辟蹊徑……教師及時予以贊賞性反饋,催生了學生更大的創作熱情。有的學生在“書”中留下了互動式的讀者評價空間,有的學生在封底為自己即將出版的新書做預告推廣……
于是筆者欣喜地看到,學生編輯出版的每一本書都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唯一。它們存放于班級“圖書角”,是孩子們在課余時間最樂意發掘的寶貴財富。每一個編者都期待著別人的閱讀與評價,每一個編者又在欣賞和學習他人的成果,每一個編者還在醞釀和構思著他的下一本書。可以斷言,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家出版社會出現如此忙碌而充實的景象!
其實,對兒童來說,專注于某件事情的興趣畢竟是有限的,出現“審美疲勞”不值得大驚小怪,更不應將“厭學”“消極”之類的帽子強扣在他們頭上。有鑒于此,筆者構建了一套關于編書的動力系統:設立“最佳編輯”“最佳創意”“最佳人氣”“最佳扉頁”“最佳美工”等獎項,發放“稿費”,累計獲得一定數量“稿費”者可兌換由老師簽名的課外書一本,并與其合影留念。所有獲獎的書將配上照片和作者簡介,在孩子畢業離校的時候由學校圖書館永久保存,并頒發由校長親筆簽名的“收藏證”。
厚積而薄發,編書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目的。此舉旨在讓學生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沙里淘金,篩選出精美的文章。以此作為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最終目的是為寫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