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石莊中學 馮慧萍
琢“玉”課堂,讓情智共生
江蘇省江陰市石莊中學 馮慧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種子會萌發幼芽來。”語文教學要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發展智慧,豐富智慧。情智共生,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和諧發展。
語文教學 情智共生
課堂教學中的“情”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學生的、教師與學生的、學生與學生的、教材中蘊涵的等諸多情感因素的統稱。“智”是指學生的智慧素養、智能水平,它包含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思維水平、綜合科學素養等方面的內容。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種子會萌發幼芽來。”語文教學要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發展智慧,豐富智慧。情智共生,促進學生全面、自主、和諧發展。
語文教學要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張揚的個性、開放的思想、創新的品質。進而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與學生共同構建出高效課堂。
那么,如何做到構建情智共生高效課堂呢?
劉勰《文心雕龍》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唯有潛心雕琢如“玉”材質——即教材內容,從而構建智慧課堂,做到課堂是情智共生的課堂,師生的互動是情智共生的互動。
讓學生找到自信、學習的樂趣以及成長、成功的幸福體驗,甚至發現自己的學習潛能,在發現中變得更有探究精神和學習勁頭。
例如,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要錘煉教師準確解讀、深度感悟、巧妙激發和有效提升文本情感內涵的能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詩眼”或曰“文眼”一般認為是個“破”字,很多老師的教學都是圍繞著這個字展開的。但是我卻讓這個一直以來備受推崇的“破”字靠邊站,另起爐灶拈出了個情感線索。我把這堂課的教學定位在讓學生學會充分感受、體會詩人報國心切又報國無門的曲折情感,而這樣的情感就隱藏在一個“足”字當中。我認為讀者唯有“披文以入情”“潛心會本文”“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做文本的真正知音。
課堂的重難點突出,解決學生該解決的問題。只有這樣教師自身重視琢磨的課,才能讓課堂流程散發如玉的光澤!
在這個流程中,學生會水到渠成的實現自身自主學習者的身份定位,會學習——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從而對所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將學習內容真正納入學生的認知體系,并能夠靈活運用,真正促進自身的發展。
例如:筆者執教《觀刈麥》這首詩時,筆者就是抓住了“刈”字做文章,把詩中蘊含的同情百姓辛苦的情感,具象化為“觀”的感人畫面。在構造“觀感畫面”時,筆者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編織畫面,基于文本想象故事,學生們就“百姓割麥子的場景”展開討論。筆者把本來很模糊的歷史現狀,借用電影的特寫鏡頭,啟發學生去還原那令人斷腸的目送離別場景。走進這樣的畫面,還愁學生不被詩里的真情打動嗎?這樣富有場景感、畫面感的教學情境,使課堂情意濃濃。
教師僅僅能解讀、挖掘出文本的情感,僅僅陶醉于文本的情感世界是不夠的。情智課堂,追求讓學生能夠內化文本的情感。如此一來,教師就要善于挖掘文本中可能隱藏的情感畫面或場景,在教學時,根據文本的文字和敘事邏輯,進行創造性發揮,敷衍故事、編織場面、描繪畫面,讓文本的情感具體形象起來,從而轉化成學生易于感知的對象,由此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從而去構建情感豐富的課堂生活。
語文課僅有情感,魅力就夠了嗎?不是,好的語文課要能啟迪學生的心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學生智慧的潛能被開發,幽閉的心智被開啟,創造的天性被喚醒!唯有情和智和諧共生,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能得到有效統一,語文課堂才能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才能閃耀出動人的魅力。
情智課堂中,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練。要讓學生學會提問題,尤其是提有價值的問題,首先是老師要善于發現問題,發現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怎樣才能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情智課堂告訴我們,要善于發現有價值的問題,就要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隱藏在文本中的各種矛盾沖突。
例如,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講到批判“金錢至上”觀時,學生刁難老師說:“小說批判金錢至上的觀念,但是,活著沒錢更不行啊!”這樣的觀點引起班級內的竊竊私語。如果,這時候老師沒有課堂機智,不能靈活處理的話,我想這必然會給我們的課堂繪下失敗的一筆。但我在沉思之后,則先肯定了該學生的辯證思維,然后指出,金錢是不是應該成為主宰我們命運的主力棒,你覺得活著什么最重要?因勢利導,把學生的思路拉回正軌,回到了作者寫作思路上,“一箭雙雕”既穩定課堂教學秩序,又引導學生明確了文章寫作的寓意:批判19世紀法國社會的世態炎涼。
文本中往往隱藏著理解上的矛盾沖突,找到了這些矛盾沖突,就找到了有價值的問題,找到了教學的著力點,找到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
所以,我想我們作為一線的教師,只有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摸索、探求,不斷地總結經驗,形成成果,才能擁有臨危不亂的能力。善于在瞬間捕捉學生情緒的變化和臨場的表現,及時地做出積極的反應,因勢利導,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讓學生會學、善學、學會;讓學生勇于創新,敢于創新;情智課堂,高效課堂!
【1】初中教學研究,2005(01)
【2】名人名言.哈爾濱出版社,2005(04)
【3】教育文萃,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