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經常喜歡說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我們當然希望是這樣,我也特別希望是這樣。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如果要用自然科學來衡量,如果要用諾貝爾獎衡量,那我們差得還是很遠,如果猶太人號稱自己是智慧的民族,那有數據支持,猶太人已獲20多次諾貝爾化學獎、50多次諾貝爾物理獎、50多次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我們中華民族十幾億人口到2099年也不太可能在諾貝爾獎上超過猶太民族。所以我們只能說,我們要證明自己有智慧,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還有相當多的工作。對于我們來說,證明我們是有智慧的民族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事,而不是已經證明了、更不是舉世公認。
中華民族缺乏科學傳統
中國流行一百多年的一種說法:“中國古代有很好的科學傳統,到明清后中國科學落后于西方”。我認為這—說法違反基本事實。
中國在古代有沒有過科學?有,但很弱,而且特別缺乏抽象、系統、深刻的科學,有的主要是比較簡單的、接近實用和實用的,如與天文、農業、醫學相關的科學。以古希臘為重要起源的科學,經歐洲傳入阿拉伯,再從阿拉伯傳回西方,非常有趣的、很長的歷史進程,而中國極少參與。看過歐基米德《幾何原本》的人,就系統性、深刻性、準確性而言,是否會感慨西方科學在兩千多年前達到的程度,在兩百年前的中國可能都未達到?
我們在自然科學方面不如西方,但我們并非愚蠢的民族,而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智力主要沒用于自然科學。我們的人文方面,例如中文的詩歌,可能大多數國人會認為比英文的詩歌要美很多,特別是結構上的巧妙。
中國科學發展的歷史很短
幾百年前大多數中國人看不到科學的意義。當時只有很少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在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的時候,深刻地體會到西方的科學很強,而且遠優于我們,但中國人普遍不了解。
1840年鴉片戰爭,西方槍炮打開中國大門以后,中國才有普遍的共識,我們的科學技術不如人,并且科技對于國家整體發展很重要。
1949年以前,除了國家內憂外患、經濟情況不能支持大規模的科學技術研究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人并不很喜歡自然科學。北京大學生物系在創辦的前幾年,一共只有三個學生。其他學科比生物好不了很多,總體學科學的學生人數相當少。
中國科學院多個研究所在19世紀50年代建立,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胰島素的工作做得很漂亮。袁隆平于1974年研成雜交水稻。去年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參加的523計劃,青蒿素方面在這段時間獲得巨大成功。但這個時期惠及百姓的科研成果實在有限。
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雖然中國人對科學感興趣,但出國造成了中國國內自然科學人才的缺乏。中國投入自然科學的經費直到90年代都非常有限。經費的增加主要得益于“985”計劃,而同期中國科學院向國家提出“知識創新計劃”,兩個計劃為高校和科學院帶來了新的資源。
了解近代科學在中國的歷程,雖然有100多年,但很多人有共識可以安心考慮科學發展的只有十幾年。
華人群體盛行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可能促進科學,也可能促退科學。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實用主義的口號,從1950年到2000年可能讓較多人對科學技術感興趣。作為整體,我們中國很多人對科學感興趣是因為實用主義。海外華人本質上也很重實用主義。即使很多海外華人說不回國是因為在國內創造性的教育比較差,影響孩子的教育,但仔細看海外的華人,他們的第二代大部分人從事的是實用的職業,按當地賺錢為標準,以自然科學為職業的海外華人第二代、第三代比例相當低。
實用主義對中國科學進一步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有些人比較幼稚地認為,莫言得文學獎、屠呦呦得醫學獎是中國要井噴諾貝爾獎。我們做出的重要科學工作會與日俱增,但這個增是有限的,限制之一是實際上我們的科學人才越來越少。如果用簡單的、容易記的、有點膚淺的諾貝爾獎的數字來說:遙遠的人口小國瑞士只有700多萬人口,已經獲得過20多次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鄰國日本從1949年獲得第一次諾貝爾獎至今也已獲20多次諾貝爾獎,可以預計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也是日本獲得諾獎100周年,我們幾乎不可能在諾獎的數字達到日本的數字,當然2049年中國總體科學能不能超過日本,這個問題目前沒有確定的答案,我們仍需拭目以待。
中國未來需要自然科學
對任何一個大國來說,科學技術與國家的未來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是密切相關的,英國的強盛、德國的崛起、美國的崛起、日本的崛起,都有很強的科學基礎。美國在19世紀末經濟發展的同時,實際為其科學發展做了很多準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美國一批企業家推動、支持建立了美國現代的大學,這些大學在二十世紀起了很大作用。
19世紀的哈佛、耶魯在全世界無足輕重,因為當時它們并沒有很強的科研實力。美國在研究領域突出是霍普金斯大學,它在19世紀成立以后,學習德國的研究型大學,有教學、有研究。美國的洛克菲勒出身中下階層,他在每三個月只有25美元收入的時候就開始捐款,不是在有錢以后才捐,是在窮的時候就開始捐款。他捐款資助的芝加哥大學,在經濟學上成就非凡,他捐款成立了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現洛克菲勒大學)是一個只有研究生、沒有本科的學校,這個學校今天只有70多個教授,一半是美國科學院院士,1/10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它歷史上出現過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工作,1944年提出的DNA是遺傳物質。一戰、二戰讓歐洲的科學技術人才流向美國是美國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此前美國大學的發展為接納科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中國科學發展是比較晚。科學技術對于中國來說,可能迄今主要作用還是培養可以山寨國外成果的人員。科學在中國產生的原創性工作不多,能直接支撐產業的不多。但是,如果我們希望有朝一日走在世界的前列,應該是需要有科學技術支撐的原創性工作。如果我們的產出不能超過西方、不能超過美國,我們能單純通過金融或其他分配為主的模式走到前列,人家做發明、你來分配,天底下恐怕沒有這般好事。只有產出強的時候,才有分配的主導權。一個大國分配方法、商業模式雖然重要,產出一定是更重要、可能最重要的。而產出的領先必需依靠科學和技術支撐的原創性成果。
科學技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與中國的未來有密切關系。我們如何扭轉科技人才質量下滑、人數減少,激勵一定數量的高質量人才加入科學技術,正面影響中國的未來,是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