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3萬億是什么概念?
2014年,全球只有26個國家的GDP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2015年,四川省GDP為30103.1億元,在全國排第六位。
而就在2016年3月21日,中國最大的電商企業阿里巴巴2016財年的電商交易額(GMV)突破了3萬億元。從2015年4月1日算起,在356天內,平均每天有84億元的買賣在阿里巴巴平臺上成交。
201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30萬億元,阿里巴巴的GMV為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
如果單純從數字上解析,3萬億元無疑是一家公司在商業上取得的巨大勝利。
然而,這個數字的意義,卻又遠遠超出了商業本身。
全球零售業老大沃爾瑪,這家老牌公司一步步達到相當于3萬億元人民幣的年營收,花了54年;而阿里巴巴,攀至這一高度,只用了13年。
在這樣的跨越背后,人們不難發現,后來者阿里巴巴,有著與沃爾瑪完全不同的基因。阿里巴巴并非再造一個沃爾瑪,而是在詮釋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作為傳統的零售商,沃爾瑪賺取產品差價,而阿里巴巴,則是平臺經濟的典型代表——通過電商、金融、物流、數據、跨境貿易等平臺和服務建立的商業生態系統。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個生態體系日趨完善。除了商家和消費者之外,上游制造企業,以及設計師、淘女郎、電商培訓等中間服務商,還有村淘合伙人陸續加入,形成了一個遠遠超過了電商平臺本身的產業鏈集群。
這個生態體系,觸發了產業轉型升級、創業潮、農村消費革命的蝴蝶效應,對中國經濟與社會,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不容小覷的影響:
通過大數據分析,更多的商家和上游制造企業了解了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從而令自己的轉型升級方向有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藉由電商平臺及其相關產業直接創造的超過1500萬個就業崗位,也引發了300多萬大學生選擇在網上開店創業;
在阿里巴巴的帶動下,眾多電商企業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并成長為納稅大戶;
通過“土貨上行”和“消費下行”的策略,電商正在攪動沉睡的農村市場,并彌合著城鄉消費的鴻溝。
3萬億,不僅僅是阿里巴巴的勝利,亦是“互聯網+商業”的新經濟模式的勝利。更重要的,這樣的勝利,正昭示著——并必將加速經濟與社會的雙重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