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莎美
布魯塞爾機場和地鐵爆炸的消息在手機上閃出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那個遙遠的城市里,一群“頹廢的年輕人”。
2015年夏天,我去西歐旅行。在布魯塞爾,接待我的是一位藝術家老朋友L。她是華人,但因為創作藝術的關系,常常游走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結交了很多不同種族的朋友。
比利時是種族最多元的歐洲國家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歐盟總部所在地,更是多語混雜,人員交錯,不同的區域講不同的語言。在這里求職,雇主常常要求會講英語、法語和荷蘭語三種語言。
一日,L帶我去拜訪朋友,途中經過一個名叫莫倫貝克(Molenbeek)的區域。L特意提醒我:在這一區,你會感覺不是在歐洲,而是在北非或中東。
比利時近年來人口結構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穆斯林移民人口迅速增長,據說已經占到總人口的4%。
莫倫貝克就是他們的聚居區之一。L告訴我,這一區約有10萬居民,大部分是摩洛哥和土耳其裔穆斯林,清真寺遍布全區,“官方語言”既不是英語法語也不是荷蘭語,而是阿拉伯語。
車駛過莫倫貝克,果然看到很多座清真寺而非教堂。馬路上三三兩兩行走的,則是穿著運動服、高鼻深目的穆斯林青年。
歐洲人現在不愛生孩子,穆斯林卻仍然喜歡多生,所以比利時的“移二代”本土穆斯林人口在迅速壯大。
我們拜訪的比利時朋友和我們談起這件事時,表示出深深的憂慮。
他告訴我們,穆斯林人口在比利時不斷增長,但主流社會對他們常持“另外眼光”,穆斯林青年求職因此比較困難,失業率高達30%~40%,對社會容易懷有不滿心理。
與此同時,穆斯林家庭一般子女眾多,他們跟父母的關系不夠親近,常常比較叛逆。再加上失業無所事事,他們易于被極端宗教組織吸引、“洗腦”,不少人甚至離家出走遠赴中東加入“圣戰”。
比利時和國際媒體,把這些青年稱為“頹廢的年輕人”。
2015年底的巴黎恐怖襲擊,有數名疑犯經查就來自莫倫貝克區;這一次的布魯塞爾自殺式襲擊,雖然還未有正式結論,但有分析認為很可能也與莫倫貝克的年輕人有關。
比利時朋友自己的兩個孩子,因為不滿這種日益令人不安的變化,已經分別遠走美國和中國工作。
“頹廢的年輕人”——“移二代”本土穆斯林——成了比利時社會中一道越來越深、難以彌合的傷口。這些恐怖襲擊事件,或許正是由他們內心深處的空虛和仇恨所引爆。
打擊恐怖分子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許給年輕人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