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天晨

2016年3月22日,比利時布魯賽爾證券交易所前,人們在悼念布魯賽爾系列爆炸襲擊中的遇難者
當地時間2016年3月22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機場和地鐵站發生系列爆炸襲擊。至本刊截稿時,已造成34人死亡,超過170人受傷。
這被認為是一場“報復性襲擊”——就在案發四天前,比利時警方逮捕了2015年11月巴黎暴恐案的主犯阿卜杜勒.薩拉姆。據英國《每日快報》,逮捕過程引發當地大量穆斯林居民騷亂,抗議警方逮捕他們的“英雄”,甚至向警局投擲石塊和玻璃瓶。
但“報復”似乎不過是讓原本就在計劃中的恐怖襲擊提前了一些來到。比利時外交大臣20日透露,薩拉姆被捕后供稱,自己此前正在策劃對布魯塞爾的襲擊。而警方發現,在他潛逃到比利時的4個月內,一個新的恐怖人員網絡已然形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巴黎恐襲案的某些套路被重演了——警方明知一場襲擊可能發生,但卻沒能阻止悲劇的到來。
歐債危機下的財力困窘
對于沉浸在抓獲巴黎案主犯喜悅中的比利時警方來說,22日的慘案無異于當頭棒喝。幾個月以來,官方進行了多次搜捕,《紐約時報》稱當局“像篦子梳頭一樣梳理了所有社區,搜捕臭名遠揚的激進分子,甚至連續多天封鎖首都”。
但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即便抓捕過程中收獲了線索,警方還是沒能避免災難的發生。法國BFMTV電視臺援引警方消息源稱,官方在3月21日就已掌握了準備實施恐怖襲擊的情報,但不清楚襲擊的地點和時間。
這與2015年的巴黎暴恐案如出一轍。在巴黎慘案發生前一個月,比利時官方曾收到一份包括主犯薩拉姆在內的80名極端分子名單,卻疏于對名單人員進行監控。其中一個顯見的原因是,在恐怖主義本土化和海量信息“轟炸”下,受制于捉襟見肘的預算,歐洲的安全部門并沒有足夠的人力財力掀起一場反恐“游擊戰”。
同樣的困窘,也出現在公共交通部門的安檢工作上。
從2004年馬德里連環爆炸案、2005年倫敦地鐵爆炸案,到2015年法國“大力士”號高鐵暴恐未遂案,再到剛剛發生的布魯塞爾爆炸案,歐洲公共交通部門松懈的安檢制度讓恐怖分子屢屢得手。
正在馬德里留學的刁佳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盡管當地市民每年都會自發悼念“3.11”地鐵慘案的喪生者,但馬德里公共交通部門的安檢力度,“也就比其他歐盟國家嚴了那么一點兒,和國內車站的日常安檢措施無法相提并論,很少看到公共場所的外圍安檢。”
歐洲的公共樞紐大都呈開放式設計,旅客此前一直無需接受強制性安全檢查,因此要增加安保人員和安檢設備,就意味著額外的高昂財力投入。
2015年8月底,法國和與其有鐵路相連的其他8個歐洲國家代表在巴黎舉行會議,商討對高鐵運輸安全監控的加強方案。但當時,無論是德國內政部長邁奇埃還是法國國營鐵路集團主席佩皮都表示,“無法、也不愿意歐洲的鐵路運輸實行全面的乘客及行李安檢”。
這一言論的背景,是歐洲近年來居高不下、危及市場穩定的政府赤字率。根據《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歐盟成員國的赤字率不得超過3%,這被認為是能維持經濟良好運行的標桿值。而自歐債危機爆發以來,疲于應對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各國,紛紛選擇對經濟影響不大,但和反恐密切相關的國防和公共安全預算開刀。
例如,反恐專家李偉2015年曾撰文稱,英國下議院情報與安全委員會的年度報告顯示,近年來,用以支付軍情五處、軍情六處以及政府通訊總部三大反恐機構開支的“單一情報賬戶”呈整體下跌趨勢。
這與亟待增加投入的現實需求相背而馳。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2月份發布預測說,如果歐盟內部邊境管控進一步升級,從現在起到2025年,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將可能為此花費770億歐元。

2016年3月23日,在通往德國西部城市亞琛的德國和比利時邊界,一名警察在對入境車輛進行檢查
國際聯合反恐必然加強
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李文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布魯塞爾系列爆炸案將催促歐美各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進一步加強反恐情報體系的建設和強化國際反恐情報合作。”
國際聯合反恐議題盡管已經是老生常談,但其落實卻總不盡如人意。安保合作不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安全部門的特殊性讓合作往往只流于表層信息的交換,情報的取得很多時候被認為是一國對他國主權的侵犯。
以巴黎暴恐案為例,盡管被描述為“發生在巴黎,策劃在布魯塞爾”,在主謀薩拉姆于比利時落網后,法國部門的引渡訴求也遭遇法律流程的阻礙。
在恐怖主義“幽靈”日益迫近的當下,加強國際情報和反恐的實質性合作將是必然趨勢。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周鑫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巴黎恐襲和布魯塞爾恐襲發生后,圍繞反恐問題的隱私權和司法主權一定程度上將讓步于安全。”
3月23日下午,歐盟28個成員國發表聯合聲明,向比利時表示了慰問和團結。德國新聞電視臺在當天的報道中直言,“漂亮的話語,不及一個實際行動”,建議歐洲當局應該立刻成立歐盟情報聯合機構,加強對互聯網和旅行數據的監控。
而除了情報部門合作的加強,周鑫宇認為,國際反恐合作的加強,還表現在歐洲很可能加大在中東地區對ISIS的打擊,并對敘利亞難民問題進行更廣泛深刻的合作。
接連的恐怖襲擊和難民涌入,中東戰亂的外溢效應已經讓歐洲疲憊不堪。3月22日,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特使德米斯圖拉表示,“布魯塞爾襲擊事件所傳達出的信息是:需要撲滅敘利亞戰火。”
3月18日,歐盟剛與土耳其艱難達成難民協議。協議規定,所有從土耳其入境希臘的避難者,須在希臘進行登記、提交避難申請,未履行上述步驟或不滿足避難條件的非法移民將被遣返土耳其。
同時,土方還要采取措施防止非法移民開辟新的海路或陸路通道進入歐盟國家,并且通過海岸警衛隊和警察機構加強安保措施,加強與歐盟的信息共享。
李文良指出,土耳其在這場難民危機處置過程中扮演了“緩沖區”的角色,這在源頭上既為歐洲減少或遏制難民數量提供了平臺,又為預防和甄別恐怖分子假借難民身份潛入歐洲從事恐怖活動提供了屏障。
而更多的合作被預測將發生在中東的主戰場上。周鑫宇認為,歐洲已經不能再坐視俄美兩國在解決敘利亞和ISIS問題上的停滯不前,肅清恐怖勢力,平息敘國內勢力對立亂局,才能使難民問題從源頭上得到解決,為國際社會剿除ISIS贏得空間。
而在這場遠離本土的反恐國際戰爭中,中國也時刻準備作出自己的貢獻。
3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致慰問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比利時首相米歇爾致慰問電。習近平在慰問電中表示,恐怖主義是人類社會的公敵,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威脅。中方愿同比利時加強安全和反恐合作,共同推動國際社會齊心協力、標本兼治,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維護中比兩國和世界和平穩定。
恐怖襲擊不足以動搖歐洲根基
李文良認為,此次布魯塞爾恐襲案是恐怖主義在“歐洲心臟”狠狠插上的又一刀,短期內必然會加劇歐洲極右翼勢力的抬頭,歐洲社會必須警惕這一趨勢。
盡管如此,多數學者仍然認為恐怖襲擊尚不足以動搖歐洲的根基。
“申根協定是歐盟的基礎,盡管這一協定的人口自由流動精神給各國安保工作帶來挑戰,但歐盟不會輕易開倒車,因噎廢食。此外,人道主義精神,自由開放,是歐洲的傳統共同價值,排外是支流,右翼的抬頭是暫時的,歐洲的政治倫理和人權立場不會因為襲擊而發生戲劇性變化。”周鑫宇說。
支撐此觀點的一個現實論據是,哪怕巴黎恐襲案激起了巨大民憤,但在2015年12月,勒龐領導的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也只是在地方大選的首輪中表現相對亮眼,在隨后的選舉中未能贏下任何一個選區。
法國主流政黨的合作以及民眾表現出的克制顯示,歐洲人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文明傳統和驕傲。另一個例證是,在歐盟與土耳其簽署協議,收縮難民政策后,3月19日~20日,歐洲各大城市發生了“撐難民”的游行活動,呼吁給難民平等的權利。
但無論如何,反恐力度的加強對歐洲人引以為豪的自由開放精神都會構成沖擊。在布魯塞爾恐襲發生后,歐洲各國紛紛提升了安全戒備等級,“歐洲之星”停運,不少申根國關閉邊界。
“巴黎暴恐案后歐洲人的生活并沒有太大不同,人們很少談論宗教和政治沖突,但假如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實際威脅,我想這種和諧會大打折扣。”刁佳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