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奎
一直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及師道尊嚴的影響,學生的課堂權利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以致許多孩子失去童年的歡樂和自由,失去了全面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可以說:讓數學課插上“快樂翅膀”,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活質量,已成為教育界人士的共識,也是每一個數學教師的追求。
一、挖掘教材中的“快樂”因素,實現教學資源趣味化
1.枯燥單調的內容——編故事
數學知識雖然單調枯燥,但蘊含著豐富的可激發學生興趣的因素。教師將枯燥單調的內容編成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兒童小故事,講給學生聽,那就別有一番情趣了。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可編一個“猴王分餅”的故事: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大小一樣的餅,分給小猴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分成四塊,分給小猴甲一塊,小猴乙見了就吵著說:“太少了,我要兩塊!”猴王就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八塊,給了小猴乙兩塊。小猴丙更貪了,它鬧著:“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十二塊,給小猴丙三塊。然后提問:“你們說哪只小猴分到的餅最多呢?”學生聽完故事后,既困惑又懷有極強的好奇心,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2.規律明顯的內容——巧猜謎
數學知識中含有各種規律,這些規律對教師來說較熟悉,對學生卻陌生。這許多的規律如能為教師所用,編成一個個謎語,則能化平淡為神奇。例如,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報一串多位數,我一一猜出哪些數能被3整除,那些數能被5整除,再由學生筆算驗證。又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先讓學生量出兩個角的度數,教師猜第三個角的度數。這樣快速而準確的回答,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生也就因奇生趣,因趣激思。
二、優化課堂結構,突出“快樂”功能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問,本身不具有快樂的因子,但構思教學過程時,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巧妙地安排教學結構,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把游戲引進課堂,使課堂動靜結合,活潑有趣
我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把游戲引進課堂,根據教材的內容,不斷地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興奮與意識的不斷變換中,使課堂里動靜結合,既有節奏,又有樂趣。例如,教學完“1、2、4的乘法口訣”后,學生對背口訣已經枯燥無味、興趣不高。因此,我設計輪流讓九個學生扮演青蛙,戴著頭飾從座位上依次跳出來表演,全班學生邊看表演邊編歌謠: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三只青蛙……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記住了口訣,學會了知識。小學生對故事、童話聽得高興,學得有勁,我就把枯燥無味的算式編成小故事、兒歌來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概念法則。
2.創設模擬生活場景,激活發散思維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讓學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場景中,不僅有利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而且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小營業員”的情景,模擬買賣物品的生活片段,讓學生學會兌換錢。先是請一名學生充當“小小營業員”,然后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擺放在講臺上,并標上價格,讓學生充當顧客,有順序地向“小營業員”買自己要的東西。如:毛巾4元9角,不同的學生使用的付錢方向不一樣,有的學生付兩張2元,一張5角,兩張2角;有的付4張1元,九張1角;還有的付一張5元,要找回1角。這幾種付錢的方法讓小營業員自己做出判斷,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對元、角、分的認識。然后,讓顧客和小營業員進行角色調換。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興致高昂,這樣學生在快樂中既學會了知識,又鍛煉了發散性思維。
三、豐富課外實踐,促成系統“快樂效應”
1.開展數學小課題研究,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活動,可以發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當學生接受一定的課本數學知識后,已不滿足課內的學習,希望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來擴大自己的視野、拓寬知識、發展特長。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積極組織各種數學課外活動,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它比課堂教學更具有開放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開展豐富的小課題研究活動,可以激發兒童的興趣為著眼點,使學生喜歡活動,樂意參與。無論是活動的目標設計、題目擬定、內容安排,還是形式選擇、效果評價,都應體現趣味性。
2.開展數學課外研究性活動,滲透數學思考方法
數學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需要課內的數學知識做基礎,但又不是課堂教學的重復與延續。通過開展數學課外研究性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關鍵是做好表象的積累,表象越豐富,形象思維就越容易形成,結合研究內容,調查社會生活,可以讓學生通過各種感官進行形象感知,感知越充分,形象表象就越鮮明,形象識別就越快。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特、新穎地解題,為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可開展“自編習題”“數學小報”等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概念、方法的理解進行概括、總結。
總之,“快樂教學”不是“無為教學”,要創造一個“快樂課堂”,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地把“快樂教學”落到實處,用快樂扮靚數學課堂,這樣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
參考文獻:
孫倩.讓“快樂”“高效”成為小學數學課堂的主旋律[J].考試周刊,2015(08).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