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
近期,一位老師執教了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的《我們和誠信在一起》。該教師在教學該環節時,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了兩個“道德兩難”問題,意圖使學生通過問題辨析達到誠信做人的目的。
出示問題情境:
學校檢查衛生,天天發現本班地面有一團廢紙,趕忙用腳踩住。
師:你們覺得天天做得對嗎?為什么?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做得不對。”“他不守誠信?!薄八麘搶⒓垞炱饋砀嬖V老師而不是用腳踩住。”……
教師很高興,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誠信比榮譽更重要?!?/p>
在課后的研討中,聽課老師對該教師這個環節的設計與實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A教師認為:在問題中,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回答都作出了肯定的評價并不合適,現在我們品德課上面臨的問題是:學生會為了迎合教師的需要而空說,但是實際他們根本做不到。
B教師認為:該教師兩難問題的創設也具有生活性和真實性,但感覺每個情境完成得都很草率,沒有針對問題深入挖掘,淺嘗輒止,對天天為什么要踩紙團的原因就缺乏分析,教師的結論感覺很牽強。
……
疑問一:“道德兩難”的概念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道德兩難”呢?我們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特別想從“道德兩難”中獲得些什么?“道德兩難”在使用時,教師關注的不是學生做出了怎樣的判斷,而是學生判斷的理由以及說明理由的過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從而最終幫助學生真正做到“知行統一”。通過案例分析,該教師通過設置“道德兩難”問題所要得到的是學生“該”或“不該”,“對”或“不對”的判斷,顯然有些牽強,并不符合“道德兩難”的初概念。
疑問二:“道德兩難”應如何使用?
科爾伯格提出道德兩難過程的“四階段”。即“第一階段:共同理解道德沖突階段;第二階段:表明和澄清自己對沖突的想法階段;第三階段:作為教學核心的集體討論階段;第四階段:道德判斷階段”。教師通過完整的這四個階段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道德討論解決道德沖突,從而培養每個學生的道德判斷力,使學生的道德性達到更高的階段。但是很可惜,在上述案例中,沒有看到教師依照“道德兩難”使用程序進行教學的痕跡。這一方面說明了該教師缺乏對“道德兩難”的深入研究與借鑒,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該教學環節問題頗多、效果不佳。
通過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也迫不及待嘗試著借鑒已有“道德兩難”相關研究的成果進行教學實踐,我選擇了《伸出我的手》一課。在“導行”這個環節我是這樣教學的。
出示兩難故事情境:
小明周日獨自去新華書店買書,在路上他發現一個老奶奶不小心跌倒了,小明默默地從她身邊走過去,仿佛什么也沒看見……
(教師引導學生認真、準確地理解資料。)
閱讀結束后,師問:小明做了什么?這樣做應該嗎?為什么?
生:小明看見老奶奶倒了,但是他卻裝作沒看見。
生(一致):小明這樣做不對,他這樣做是見死不救的表現。
師追問:小明為什么這么做?
生:他是為了避免自己惹禍上身,畢竟現在新聞中好人做好事被冤枉的實在太多了
生:而且他就是一個學生,他能怎么辦呢?(一臉焦急與無奈)
師引發討論:如果你是小明,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不會這樣做?為什么?
意見1:如果我是小明,我也會走開。因為我就是一個小學生,也幫不上什么忙,身邊的大人們肯定會有幫助他的人在。況且我前幾天才看見一個新聞說,一個小男孩在車上給一個老人讓座,本來是好事,結果老人在坐座位的時候跌了一跤,結果老人就賴這個男孩兒,說是因為給他讓座他才會跌倒,男孩不讓還不會跌倒呢!
意見2:如果我是小明,我不會走開,因為無論是小學生還是大人,面對一個活生生的老人在你面前跌倒,不扶就太沒有人性了。雖然我力量薄弱,但是我想周圍一定還有與我一樣的人。
仔細回想這個情境,你認為小明最明智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么?為什么?
學生紛紛發表著自己的見解,其中有個孩子的回答最為精彩,也獲得了全班同學的一致贊同。他說:“我認為小明畢竟是個孩子,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最好能夠快速從周圍找到一個成年人,與我一同幫助這個老奶奶。如果周圍沒有大人在,我們估計也扶不動老奶奶,那么可以先守在老奶奶身邊防止她再次受傷,利用手機撥打爸爸媽媽的電話,請他們指導我們怎樣做……”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做了小結:在我們實際生活中,也許會遇到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應該盡量用善心、用善行,讓咱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美好,也許,很多負面新聞報道會影響你做好事的決心,但是要相信,凡事要對得起自己那顆撲通撲通的良心。
從學生的表現來看,我對這次實踐比較滿意。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不斷深入與探究的過程中,為學生挖了一口源源不斷涌出清水的井,這口井里甘甜的井水滋潤著學生追求美好的心。在“道德兩難”問題的實踐中,我們更應該為學生挖出一口深井,切不可淺嘗輒止。真正讓“道德兩難”引導學生通過道德討論解決道德沖突,從而培養每個學生的道德判斷力,使學生的道德性達到更高的階段。
參考文獻:
魯明.用“道德兩難法”提升學生道德判斷力[J].中小學管理,2011(03).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