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海巖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場空前的教育革命。貫徹新理論,實施新課程標準給課堂教學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課程目標和內容的變革,激發了學生極大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小學語文課堂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校杜鵬麗老師在講《松樹和松果》一課時,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師:上一節課我們和小松鼠成了好朋友,這節課讓我們一起當一當小松鼠,老師當松鼠媽媽,你們就是松鼠寶寶,來,讓我們互相打一下招呼……
杜老師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自由地飛翔。杜老師牢牢地抓住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課文內容。
“沒有了松樹,沒有了森林,以后到處光禿禿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們吃什么呢?到哪兒去住呢?”課件上出現這句話時,先是引導學生理解這個省略號表示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小松鼠,再通過想象啟發學生口語表達:
春天,小松鼠依偎在媽媽的懷里,大聲叫喚著,媽媽,我好餓啊!可是( )。
夏天,火辣辣的太陽照射著大地,松鼠想( )可是( )。
冬天,西北風呼呼地刮著,好冷啊!松鼠想( )可是( )。
這一環節讓學生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能進一步體會課文中的語言,感受松樹對松鼠的重要。學習課文時以讀促悟,以悟激情,在一遍遍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中體會文本思想。評議的過程既能讓學生交流、體驗,又能培養他們傾聽、贊美、交流的好習慣。
二、努力構建為學生一生奠定文學素養的小學語文課堂
文章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觀察和積累,能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孩子的心靈相較于大人要單純,所以,小學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在生活中留心身邊的事物。
三、努力構建以教材為核心的輻射式閱讀課堂
教師要重視教學的過程,尤其是過程中課外知識的適時引入,不僅能使課內外的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還要讓學生對文意理解得更透徹,學習的興趣也更高。而教師自身通過閱讀,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豐富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
我校新一輪語文研討課活動結束了,總結、交流,回味每一位老師的授課過程,都有一種全新的感覺。新教育、新課堂,我們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可謂意氣風發、斗志昂揚。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