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
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們要在全面了解學生、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以確保數學課堂能高效率的實現。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進行因材施教呢?
首先,對學生進行分層。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是確保高效課堂順利實現的保障。所以,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全面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層次。比如,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即:A層屬于優等生,B層屬于中等生,C層屬于學困生。
其次,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教學目標的分層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完成目標后感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這對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教材,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分成不同的層次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例如,在教學《2、5、3的倍數的特征》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分成了下面幾個層次,即:
C層:識記奇數和偶數的概念,會判斷一個數是偶數還是奇數,識記2、5、3的倍數特征。
B層:在C層的基礎上,能夠自主地總結出2、5、3倍數的特征。
A層:在B層的基礎上,自主經歷2、5、3倍數的探究過程,能夠準確、快速地找出2、5、3的倍數,學會靈活應用歸納總結法。
三個層次的難度逐一增加,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體會到成功完成任務后的喜悅之情。
再次,對教學方法進行分層。還以教學《2、5、3的倍數的特征》為例,我們對教學方法進行了如下分層:
C層:選擇的是講授法,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教學目標。
B層:選擇的是小組教學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中掌握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D層:選擇的是自主教學法,組織學生對2、5、3的倍數進行分析,自主找出其特征,以掌握目標。
不同的教學方法的選擇,給學生搭建不同的學習平臺,目的就是要在凸顯學生課堂主體性的同時,確保課程價值最大化實現。
最后,我們還要對課后練習、課堂評價等環境進行分層,在此不再進行詳細介紹。但是,作為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認識到因材施教的作用,要借助分層教學來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陳建宇.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進行因材施教[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94).
編輯 魯翠紅